鹤山沙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识沙坪不是商)(1)

改革开放初期,有人在沙坪的中心路开了一家野生动物专卖店(现新天地广场北门),经营猫、狗、蛇、免、猴子肉,店门前栓着几头活猴招徕顾客,吸引众多行人围观,一段时间,曾经在店内宰杀活猴,状甚恐怖,行人惊叫。久而久之,这里被人称作“马骝街”了,而原先的中心路反被人遗忘。

鹤山沙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识沙坪不是商)(2)

“马骝街”本是沙坪一条不显眼的街道,却见证了沙坪的繁华,成为鹤山人几十年来的“集体记忆”。

 说起“马骝街”的历史,有“一匹布”这么长。话说远古的沙坪已是繁华之地,据鹤山市博物馆老馆长冯先生介绍,在当年建设新天地广场工地上,就挖掘出明代方砖、陶瓷碎片和30斤重的石秤砣,佐证了几百年前,这里是个商贸繁荣,“万人杂沓”的闹市。

鹤山沙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识沙坪不是商)(3)

抗战时期,由于沙坪处在内地与沦陷区(敌占区)之间的边缘地带,没有日军驻守,国民党又管不到,属“三不管地带”,因而成为内地与沦陷区及港澳货物的走私通道,因此,西南各省客商云集沙坪,有的趁机大发国难财,加上南(海)、番(禺)、顺(德)大量难民涌入,沙坪人口由几千人膨胀到几万人,使得“马骝街”一带街区人口稠密,店铺林立,简陋的杉皮木屋、四柱顶瓦的砖屋一间挨着一间,大量的煤油、食盐、粮食、五金百货等物资经沙坪转运内地,贴上“国防部”封条的桐油、硫磺等走私军用物资也肆无忌惮在这里集散。

鹤山沙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识沙坪不是商)(4)

“马骝街”盛极一时,故那时沙坪有“小广州”之称,邑人刘振余作《战时沙坪杂咏》诗描写道:不识沙坪不是商,穷乡顿富貌堂堂。川黔湘桂客云集,夜夜笙歌宴会忙。可能就指这里。其时著名的商业街如中和、中心、中山、中孚、和平等街道均在此交汇,茶楼食肆、布匹、金饰、粮油杂货等店铺大多集中在此街区,著名的兆记饭店、白云饼家、恩记云吞、满记牛奶等老字号都在此处。这里也是烟赌林立之地,可谓三教九流,鼠窃狗偷,龙蛇混杂。“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景在此处司空见惯。

鹤山沙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识沙坪不是商)(5)

“马骝街”的故事,是属于一代甚至两代沙坪人,它曾在特定的时代见证了沙坪的繁华,成为多少沙坪人童年时最好的去处,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被新的建筑和气息取代,它是当下沙坪人经常谈论的话题,它是沙坪人几十年来的集体记忆。

“马骝街”其变迁之曲折,历程之坎坷,十分耐人寻味。语云:“不破不立”,“有破坏,有建设”,它经历旧城区改造的“阵痛”,过后又呈现出今天的辉煌,既反映沙坪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也折射出时代的进步。如今面貌:一派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今天,当我们步入沙坪老城中心的新天地广场一带时,会发现它已经具备了现代城市的气派,在这里,有欧陆风情的建筑,有新颖别致的各色商铺,有集购物、饮食、娱乐于一体的商业广场,四周有光明超市、国美家电、生生鞋行、中域电讯、太古城购物中心等,这些商厦一幢连着一幢,购物人流摩肩接踵。环绕广场,宽阔的柏油路向远处延伸,巨大的停车场出入口处车水马龙。广场四周遍植花卉树木,榕荫处处,衬托着时代感甚强的雕塑。

鹤山沙坪为什么那么多人(不识沙坪不是商)(6)

入夜,这里又是一番新景象。高大明亮的路灯与商店闪烁的霓虹灯交相辉映,巨大的广告牌被荧光柱照射得玲珑剔透,一派流光溢彩、火树银花。麦当劳、肯德基、小城故事等快餐店飘出来的香味令人垂涎。尤其是那使人陶醉的音乐喷泉(目前因故暂停使用),水柱随着乐曲腾空而起,时而一柱擎天,时而彩虹高挂,五彩缤纷的水花在空中飞舞,美不胜收。有人说这里是沙坪的“尖沙嘴”,虽然有点夸张,但其繁荣的境况,人流的密集,确实有目共睹,然而有谁料到,这里原是狭窄且以脏乱出名的“马骝街”呢。(文/黎洛鹏 聂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