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于镐(陕西长安沣河以东)。
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阳),宅兹中国、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礼作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犬丘(陕西兴平东南)。周厉王前后,私有土地日益发展,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到来,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杀死,次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上把平王东迁之前称之为西周,西周从武王灭商到幽王亡国,共传12王11代。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农业繁盛,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1.1、分封制:公元前1046年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
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
西周灭商后,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1.2、礼乐制度:约公元前1060年
礼乐制,周代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
周武王灭商后,西周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建立起支撑周朝天下的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
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1.3、宗法制度:约公元前1060年
宗法制度,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这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对维护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1.4、井田制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一词,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
有学者却认为,井田制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
二、周公旦:约公元前1046年
周文公,姬姓,周氏,名旦,谥文,又称周公旦、周公,周文王第四子,西周初年政治家,第一代周公。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
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2.1、营造雒[luò]邑:公元前1042年
雒邑,又称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
周公营洛邑,因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将洛邑立为京师,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
洛邑为周武王定鼎中原之地,周成王“宅兹中国”之处。
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洛邑为都,是为成周。
2.2、《周公解梦》:公元前1042年
《周公解梦》,是靠人的梦来卜吉凶的一本于民间流传的解梦书籍,共有七类梦境的解述。
周公就是周公旦,他是周成王的叔父,对于建立和完善周代的封建制度他有很大贡献。
孔子梦的“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在儒家经常会出现。
周公是一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期主导文化的中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地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经常被成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
2.3、周公摄政:公元前1042年
周成王,姓姬,名诵,西周第二代天子(约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
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之乱。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雒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制定礼乐制度,加强西周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1021年,周成王因病驾崩,康王继位。
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成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代明君。
2.4、三监之乱与周公东征:约公元前1042年
三监之乱,又称管蔡之乱或武庚之乱。
西周初年故商畿[jī]地区(今河南省安阳市附近)的三位贵族(三监)叛乱的事件,为中国第一个宗室之乱。
周武王灭商后,听取了周公旦的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bèi]、鄘[yōng]、卫三国以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三监地域,一般认为,商都以北地区为邶;商都以南地区为鄘;商都以东地区为卫。
周武王逝后,周成王年少登基,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和霍叔与武庚等诸侯非常不满,起兵反对周公。
周公也发动了周公东征,斩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将霍叔废为庶人,平定了三监之乱。
2.5、《周礼》:公元前1042年
《周礼》又称《周官》或者《周官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
相传此书为周公所作,一说是西汉末年刘歆[xīn]伪作。
西汉初年此书未曾通行于世,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以重金购得《周官》古文经后,献给了朝廷,深藏于秘府。
刘歆奏请列入学官,并改称《周礼》,此后《周礼》才得以公开传授。
《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其中《冬官》一篇已经全部佚失,以《考工记》补之。
《周礼》系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其所记载的礼的体系最为系统,既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等的国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范,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载。
三、周昭王攻荆楚之战:公元前985年
周昭王攻荆楚之战,指周昭王三次南征荆楚(包括楚国在内的系列国家)的战争。
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昭王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995年至公元前977年,以此推断,昭王南征时间应为公元前985年至公元前977年之间。在这三次战争中,周人遭到全军覆没的惨败,周昭王本人也溺死于汉水之中。
这一战使得西周最精锐的宗周六师全军覆没,西周王室的军事实力遭到重创,各地诸侯的实力开始抬头,直接导致西周的国运由盛转衰。
据说,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当今湖北地区的方言“不服周”的出处。
四、周穆王西行:公元前976年
周穆王,又周缪王,姓姬,名满,周昭王之子,西周第五代天子,在位时间约为55年。
周穆王时期,国力强盛,周王朝在西部的影响已扩展到很远的地区。
穆王又致力于向东南方发展,通过巡游与征战,使许多藩国部落归顺于周的统治,一度与楚国合作打败称霸东南的徐偃王,对周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导致了朝政的松弛。
五、周孝王分封非子:公元前891
非子,嬴姓,秦氏,名非子,号秦嬴,商朝重臣恶来五世孙,周朝诸侯国秦国开国君主,西周犬丘人,约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
周孝王时期(前897年―前886年),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欢马和牲畜,善于喂养繁殖。
周孝王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选择汧水、渭水之间这块土壤肥沃的天然牧场大肆繁殖马匹。
周孝王对这件富国强兵的大事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去牧场检阅一番。
有一年,周孝王前往巡视马匹饲养情况,从牧场中一位犬丘人那里得知,非子极会养马,马只要一经他手,就会又肥又俊。
周孝王立即命养马的小臣带非子来见,周孝王问到养马之道,非子对答如流,对于马匹的调养、训练、繁殖和疾病防治等,都能说出一套高超的办法。
周孝王听后十分高兴,于是便让非子到汧水、渭水之间主管马匹。
非子受命之后,处处尽职尽责,没过几年时间,马匹数目大大增加,而且养的马雄峻无比,周孝王每年来看都非常满意。为了奖赏和表彰非子的功劳,周孝王便把秦地赐给非子,号称秦嬴。
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非子死后,其子秦侯继任秦国国君之位。
六、国人暴动:公元前842年
国人暴动,也称彘之乱,是中国西周时期一次以首都镐京四郊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国人是西周、春秋时期对居于都城之人的统称。
对于国人暴动的性质除了平民暴动,亦有是贵族政变等说法。
七、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前828年
周召共和,共和行政、共和时期,是指西周国人暴动后,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政的一段时期。
该段时期从国人暴动后周厉王逃离镐京起至周宣王登位,约为前841年至前828年的十四年期间。
从周召共和开始,中国历史有了明确的纪年。
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尤其是编年史上的一件大事。
正是从共和行政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确切的纪年,从此一直到今天,千百年来不曾间断,是中国历史得以保证延续性的重要开端。
按《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共和元年,岁次庚申,即公元前八四一年。
7.1、召穆公:公元前841
召穆公,姬姓,召氏,名虎,谥穆,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召公奭[shì]次子的后人,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当时周厉王暴虐,召虎多次劝谏周厉王不要施加重税,不要忽视民怨,不要堵塞民众的言路,周厉王都不从,最终,引发国人暴动。
召虎藏匿太子,牺牲儿子,太子于是脱险。
周厉王出逃后,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执政,史称周召共和,开启了中国历史的编年记录。
后来,拥立周宣王即位,并尽心辅佐,曾征伐淮夷,开辟疆土,遂有《诗经·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
召虎与方叔,皆是宣王中兴的中流砥柱,二人常常被后世作为重臣名将的代表,合称为“方召”。
7.2、周定公:公元前841年
周定公,西周时期周国国君,周公旦后裔。
前841年,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走,周定公会同召穆公虎主持政务,史称“周召共和”。
十四年后,周厉王在彘地驾崩,太子周宣王即位,共和行政结束。
八、周宣王:公元前841年
周宣王(前841年-前782年),姬姓,名静,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
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今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3年),去世,谥号宣王。
8.1、宣王中兴:公元前841年
宣王中兴,周宣王即位后,为消除厉王暴虐政治的影响,缓和国内外不安定局面,任用召穆公、周定公、尹吉甫等大臣,整顿朝政,使王道已衰落的周朝王室得到一时的复兴,大大提高了王室的威信,遂使周势复振,诸侯又重新来朝,史称“宣王中兴”。
不过,宣王中兴,为时并不长,到了宣王晚年,国势又走下坡路了。
8.2、千亩之战:公元前789年
千亩之战,发生于前789年,是西周宣王时期的著名战役,是周宣王派军队抵挡姜戎入侵的战争。
宣王三十八年(前790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姜戎,获得胜利。次年姜戎攻至千亩(周宣王的籍田,可能在镐京附近),王师战败,周宣王在奄父帮助下才逃脱。
韦昭认为宣王因此战而失去南国之师,杨宽则认为失去南国之师是另外一次战役(千亩之战是王师在镐京附近战斗,而南国则是江汉之间)。
失去南国之师后周宣王只好“料民于太原”,从而导致了西周的衰亡。
九、周幽王失国:公元前782年
周幽王(公元前795年-公元前771年),姓姬,名宫涅 (《史记》作宫湦),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自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谥号幽王。
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史记》记载幽王烽火戏诸侯,博褒姒一笑,从此失去诸侯对他的信任。
后幽王任用佞臣虢[guó]石父为卿,再加上他废申后与太子的事,让申后的父亲申侯很愤怒,遂串连缯[zēng]国与西夷犬戎进攻幽王。
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此时幽王举烽火求救,已经没有诸侯愿意前往。
最后幽王在骊山下被杀,犬戎“尽取周赂而去”,西周灭亡。
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9.1、褒姒:公元前782年
褒姒,《史记》作襃姒,《列女传》作褎姒,姒姓,出于褒国,生于周宣王36年(公元前791年),卒年不详。
西周君主周幽王第二任王后,太子伯服生母,周平王宜臼后母。
9.2、虢[guó]石父
虢石父(前810年-前771年),又称虢公鼓,周朝人,杨宽《西周史研究》认为“鼓是名,石父是字”。
周幽王以虢石父为上卿,祭公为司徒,尹球为大夫。
石父善谀好利,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国人皆怨,社会矛盾加剧。
据称石父劝幽王登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以戏诸侯,褒姒开怀大笑,幽王遂以千金赏虢石父,最后导致西周的灭亡。
十、犬戎之祸,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
犬戎之祸,公元前771年,西夷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镐京,杀周幽王。
镐京残破,于是继位的周平王东迁至雒邑。
犬戎之祸为西周与东周的历史分界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