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波拿巴从1799年夺取政权,成为第一执政者的那一刻起,不仅怀着扩张领土的野心,还想效仿亚历山大、查理曼和凯撒将法兰西建成如马其顿、法兰克及罗马那样的帝国。不过,当时欧洲国家普遍反对法国大革命所宣扬的共和价值观。于是,法国开始对包括英国和奥地利在内的几个邻国发动战争。拿破仑起初只是温和地占领领地,但至18世纪末开始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同时传播革命意识形态。拿破仑坚信自己是法国人民的救世主,是伟大的法兰西统治者和神圣罗马皇帝查理曼的继承人,甚或转世者。这一想法似乎与现实完全契合:大革命带来了剧烈动荡和无休止的动乱,不仅使人民摆脱了数世纪以来的奴役,也成为即将到来的充满征服和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催化剂。
拿破仑的首次成功始于担任法兰西共和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之时。此前,这支军队以散漫、缺乏组织和失败而闻名。但在拿破仑的指挥下,他们在对阵由意大利和奥地利军队组成的反法联盟时取得大胜,一路占领了包括皮埃蒙特和曼图亚在内的意大利领土。拿破仑取得这些惊人的成功后,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信心,甚至在一群艺术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陪同下率军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然而,尽管战事开局非常成功,但一系列的失败尤其是败给捍卫北非殖民利益的英国人后,拿破仑被迫率军撤回法国。
埃及战役并未取得全面胜利,但这极大地提升了拿破仑在法国和海外的形象,使他更接近渴望已久的绝对权力。尽管拿破仑与英国殖民野心的冲突最终以惨败收场,但这拓宽了他的视野,增加了他为法国人建立一个超越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帝国的信心。拿破仑厌恶且不信任英国人,认为他们是解放的、现代的和充满活力的法国共和党人的对立面,是法国扩大领土和殖民影响、统一欧洲大陆的障碍。对拿破仑来说,侵略和征服其他国家并非敌对行为,而是解放该国,因为这会将法国大革命的纯粹意识形态带到那里。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拿破仑继续率军向意大利推进,先后占领了包括热那亚、那不勒斯和托斯卡纳在内的大片领土。在几个世纪前的意大利战争中,法国曾试图控制意大利,建立新的前哨基地,但以失败告终。然而,此时拿破仑则在米兰成功建立了一个新的意大利共和国。与此同时,法军还向德国和荷兰推进,并占领了大量领土。这些战果巩固了拿破仑作为法国实际统治者的地位,这一点可从1804年教皇加冕其为皇帝得到印证。
拿破仑在下一个10年继续发力扩张,并取得重大成功。1812年,法兰西帝国达到鼎盛时期,统治着欧洲大陆上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德国以及荷兰和波兰的大片地区在内的130个国家,人口达7000万。受到罗马帝国统治模式的启发,拿破仑实际上对其吞并的国家秉持慈父般的态度。他制定了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旨在使所有公民(包括妇女和儿童)的生活更加公平和平等。他还认为贵族特权阻碍了欧洲的真正进步和启蒙运动,所以在《拿破仑法典》中废除了贵族特权。
此外,尽管拿破仑牢固地控制所有领土,但他仍然制定了一项政策,安排家人统治新征服的土地,以取代被罢黜的世袭君主,或将亲密的家庭成员嫁入同盟国王室,以拉近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拿破仑尽管认为自己是靠野心和使命的驱使白手起家的,对欧洲旧的统治阶级和贵族并无好感,但仍然明白人们需要傀儡领袖。拿破仑还认为让其兄弟姐妹们跃身欧洲各国的华丽宫廷可以提升家族及其个人的声望与地位,同时成为法国拥有强大实力的明显证明。
然而,贪婪而不够忠诚的波拿巴家族成员将成为拿破仑失败的部分原因。当拿破仑还没有孩子时,一切都很顺利。但当他的第二任妻子奥地利的玛丽·路易斯提出让他渴望已久的儿子继承广阔领地时,波拿巴家族很快出现裂痕。与此同时,由于拿破仑在战争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特别是在1812年俄法战争后,据估计有50万法国士兵在短短五个多月内丧生),起初强烈支持拿破仑军事远征的法国民众很快对其领土和帝国野心失去热情。
俄法战争的惨败是拿破仑职业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灾难性地削弱了拿破仑的力量及其在国内外的威望,导致普鲁士和奥地利与法国断绝了同盟关系,转而向英国抛出橄榄枝。随着法国军队从俄国狼狈撤退,法国渐渐失去了对德国、西班牙和荷兰的控制,过去10年间获得的领土亦逐渐丧失。至1814年拿破仑被迫退位前,法国军队已被赶回境内。一年后,拿破仑短暂地重掌大权,但又在翌年的滑铁卢战役中迎来决定性的失败,葬送了他亲手缔造的辉煌帝国。
版画描绘的是塞内加尔人在法国来访之际,在戈雷岛的广场上舞蹈的情景
1821年5月,拿破仑孤独且悲伤地流亡他乡,波拿巴家族宏伟的王朝野心随之烟消云散。幸存下来的兄弟姐妹们显然希望与他保持距离,而他唯一的合法男性继承人——曾被他寄予厚望的儿子,事实上成为其奥地利亲戚的囚徒。没人能预料到,就在拿破仑去世的30多年后,另一位波拿巴皇帝将登上法国王位。
拿破仑三世是拿破仑的继女博哈奈斯(拿破仑第一任妻子约瑟芬皇后和前夫所生)与拿破仑的弟弟路易斯·波拿巴所生的儿子。这桩婚姻是约瑟芬皇后安排的,显然是出于自己没能为拿破仑生下继承人而巩固地位的目的。拿破仑三世一直在流亡中等待返回法国的时机。随后,他成功返回法国并夺取政权,先是在1848年担任法国总统,随后又在1852年成为法国皇帝。
更重要的是,与叔父拿破仑不同,拿破仑三世在英国滞留了很长时间,与英国政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公开宣称“帝国意味着和平”,并表示无意效仿好战的叔父,这让英国政府非常安心。不过,他表面看似平和,但并不软弱,对法国人民而言,他的野心极大。
与叔父一样,拿破仑三世非常渴望提高自己的国内威望和国际影响,但方式是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广交朋友,而非四面树敌。在这方面他颇为成功,尤其是实现了与英国修好。两国的友谊是由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共同成功对抗俄罗斯而建立的,这大大提升了拿破仑三世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受到此次成功的鼓舞,拿破仑三世跟随叔父的脚步将矛头转向意大利半岛,与撒丁岛皮埃蒙特的维克托·埃曼纽尔国王达成协议,将尼斯和萨伏伊割让法国,以换取法国助其摆脱奥地利帝国的统治。战争持续了数年,最终法国取得胜利,领土也得以扩大。
不过,虽然战事完满收场,但拿破仑三世仍在法国国内失去众多支持,其中部分原因是他干涉了教皇的权力。此后,拿破仑三世仿效英国,集中精力在南美和非洲,以及亚洲且尤其在柬埔寨建立法属殖民地。尽管过程不无挫折,比如他试图在日本和韩国站稳脚跟但无果而终,但他仍在其他地区建立了大量的殖民地。在他统治期间,法兰西殖民帝国的规模扩大了一倍有余。
尽管人们常将拿破仑三世与叔父相比,称其是对叔父的拙劣模仿,但拿破仑三世仍是一位成功的统治者。他不像叔父那样夸夸其谈,也不具备那样的军事天赋,但依靠建立联盟并在更广阔的法属殖民地投资,最终在监督和扩张帝国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然而,拿破仑三世的光荣梦想与其叔父一样以失败告终。这要归咎于他不佳的健康状况,以及盟友对他的不信任,盟友怀疑他曾计划兼并卢森堡和比利时。更为关键的是,一个新的普鲁士帝国正在向东崛起,雄心勃勃地计划终结法国、英国、俄罗斯和奥地利之间不稳固的联盟,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强大的德意志帝国。
1866年普鲁士击败奥地利后,德法两国冲突加剧。拿破仑三世发现自己孤立无援,于是努力避免与普鲁士的正面冲突,但最终还是被迫于1870年7月正式宣战。对法国人来说,随后的战争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惨败、疲惫和羞辱之后,拿破仑三世于9月初向普鲁士投降并被俘。虽然他在六个月后获得释放,但已失去政权,再度流亡英国。法兰西帝国随之分崩离析,波拿巴家族的统治宣告结束。
(内容来源:《影响世界走向的24个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