僖公三十三年 167,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左传的大致内容,左传中的焉字?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左传的大致内容,左传中的焉字

左传的大致内容,左传中的焉字

僖公三十三年

167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①。

通释:

郑穆公派人探视杞子等人住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捆缚好了行李、磨锋利了兵器、喂饱了马匹,于是让皇武子向他们辞行。

注释与说明:

①“使”后省宾语(兼语)。视,察看,探视。客馆,指安排给杞子、逢孙、扬孙等人居住的处所。则,已经。束,捆缚。载,行李装备。厉,使……锋利,磨锋利了。兵,兵器。秣马,喂马,喂饱了。秣,音mò。辞,辞行。焉,兼词,于是,即“向他们”(于,向;是,他们)。“辞焉”的实质是赶走他们,所以“焉”也可以释作代词“他们”。

168

国子为政,齐犹有礼,君其朝焉①。

通释:

国子执掌齐国国政,齐国仍然有礼,国君还是去朝见他吧。

注释与说明:

①这是臧文仲对鲁僖公说的话。国子,当时执掌齐国政的国归父。犹,仍然,还。君,这里称呼鲁僖公。其,还是。朝,小国国君见大国国君。焉,兼词,于是 助词,即“向他 吧”(于,向;是,他,指齐国国君)。此“焉”可以处理成“代词 助词”,即“他 吧”。

169

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①!

通释:

那些人实在是挑唆我们两国国君,寡君如果能得到而吃了他都不会满足,何劳你辱身对他们讨伐呢!

注释与说明:

①这是文嬴对儿子晋襄公说的。彼,那些人,指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实,实在是。构,构陷,挑唆。吾二君,我们两国国君。寡君,指秦穆公。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君何辱讨焉,你何必屈尊向他们讨伐呢,何劳你辱身对他们讨伐呢。总感觉文赢对儿子说这话的口气有点问题,所以将“君”处理成“你”。何,何必,何劳。辱,辱身,屈尊。讨,讨伐。焉,兼词,于是 助词,即“向他们 呢”“对他们 呢”(于,向;是,他们,指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170

(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①。

通释:

(先轸)脱下头盔冲入狄军,战死在狄军阵内。

注释与说明:

①免胄,脱下头盔。入,攻入,冲进。焉,兼词,于是,即“在那里”(于,在;是,那里,指狄军阵内)

171

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①。管敬仲,桓之贼也,实相以济②。《康诰》③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④。《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⑤”——君取节焉可也⑥。

通释:

舜惩办罪人而杀了鲧,他选拔人材却起用了禹。管敬仲是桓公的敌人,让他担任相而获得成功。《康诰》说:“父亲不慈爱,儿子不诚敬;哥哥不友爱,弟弟不恭敬”——不是必然关联的。《诗经》说:“采葑采菲,不要把那根部当废物”——您在其中选择适用的就可以了。

注释与说明:

①舜之罪也殛鲧,其举也兴禹:舜惩办罪人而杀了鲧,他选拔人材却起用了鲧的儿子禹。当初臼季出使经过冀国,看到冀缺在锄田除草,他妻子给他送饭,彼此像待客人一样。臼季就把冀缺带回国都,向晋文公推荐他。晋文公问臼季,冀缺父亲冀芮有罪,可以用吗,这是臼季的回答。殛,音jí,杀死。鲧,音Gǔn,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姒(Sì)姓,夏后氏,大禹之父,被尧封于崇地(河南登封附近)。举,选拔。兴,使……兴,起用。

②管敬仲,桓之贼也,实相以济:管敬仲是桓公的敌人,让他担任相而获得成功。“管敬仲,桓之贼也”是一个判断句。管敬仲,也称管仲。桓,指齐桓公。贼,敌人,死敌。实,实际上。相,音xiàng,使……担任相。以,而,相当于“来”。济,促成,获得成功。

③《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周书·康诰》,是西周时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

④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父亲不慈爱,儿子不诚敬;哥哥不友爱,弟弟不恭敬——不是必然关联的。意思是说,父亲不慈爱不一定会引出儿子不诚敬的结果,哥哥不友爱不一定会引出弟弟不恭敬的结果,反之亦然。祗,音zhī,恭顺。友,友爱。共,同“恭”,恭敬。不相及,不相干。相,互相。及,关联。句中破折号相当于“本来是”。

⑤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葑采菲,不要把那根部当废物。这一句出自《诗经·邶(bèi)风·谷风》。葑,音 fēng,菜名,亦谓之蔓菁,味苦,叶茎和根都可食。菲,古代指芜菁一类的植物,花紫红色,可作菜用。杨伯峻先生认为“葑”变种为今天的大头菜,“菲”就是今天的萝卜。诗句的意思是说,葑与菲植物不一样,有的可以食果叶,有的可以食根茎,不能千篇一律对待,而把好的东西扔掉了。无以,不要把。下,小看了,看差了。体,可食用之物。

⑥——君取节焉可也:您在其中选择适用的就可以了。取,选取。节,一部分。焉,兼词,于是,即“在其中”(于,在;是,其中,指葑或菲从果叶到根茎的全部)。句中破折号起到了把《诗经》语言与现实事件联系起来的作用,相当于“按这个道理”。

172

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罪莫大焉①。

通释:

子上接受了晋国的贿赂就回避与他们作战,这是楚国的耻辱,没有谁的罪过比他大了。

注释与说明:

①这段文字是太子商臣诬告子上的话的一部分。“受晋赂而辟之,楚之耻也”是一个判断句。“受”前省主语“子上”。而,相当于“就”。辟,同“避”。第一个“之,代词,指晋军。第二个“之”,助词,的。罪,罪过。莫,没有什么,没有谁。焉,兼词,于是 助词,即“比他 了”(于,比;是,他,指子上)。

(引用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