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1)

麻雀记

王人天

麻雀,有的地方叫谷雀,也有的地方叫瓦雀、家雀或禾雀,我们这里俗名把它叫做墙洞雀。之所以如此叫,记忆里,小时候的村庄中房子都是土墙和石墙,墙上大都有许多洞,麻雀在墙洞里做窝,产蛋,孵幼崽。那时候,我们一帮小屁孩儿,成天掏鸟窝,只要发现老雀朝墙洞里叼草或食物,就能断定有鸟窝,叼草的有鸟蛋,叼食物的有雏鸟,掏得的鸟蛋多就和弟弟妹妹们煮吃,是雏鸟,则会等长了老翅的时候拿出来养。其实,麻雀的气性大,往往养不活,反而断送了雏鸟的命。父母见这样,就不准玩雀,说:“玩雀的人,写字手会抖”。我很喜欢读书,崇拜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听了这话,心里发怵,怕玩雀误了以后写字,但是却止不住好奇,常常想养鸟儿,让鸟和自己做朋友,殊不知那是一厢情愿,鸟儿根本不愿被人玩弄,它需要的是自由,何况一群小孩见一只小麻雀,你伸手摸摸,我伸手摸摸,早将那只鸟儿吓得三魂掉了二魂,不死才怪。如此反复几次之后,我再也不敢养鸟,生怕又养死了它,发现鸟窝,就让它自个儿长翅出窝,锻炼飞行,自个儿照顾自己。不过,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点恨麻雀,因为麻雀常到地里偷吃麦子,田中偷吃稻谷,打谷场晒场簸箕中偷吃拿出去晒的粮食。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2)

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比我们大十多岁的人曾以打麻雀换工分,年底从队里分粮食,由此,到我们的时代,弹弓仍然很多,它用橡皮和木叉做成,我们把它叫做橡皮枪,早晚的时候,三五孩子拿着橡皮枪到竹林、电线杆上打麻雀,当然这时候是换不来工分的,因为国家已经不提倡灭了麻雀,不过,打得多,还是可以用来炒吃,麻雀肉很香,一只鸟仅仅吃两只腿肉,现在想来,打鸟是很不该的事情,因为麻雀也吃虫子,它又和人特别亲近。

生产队时期,粮食本来就少,一年的口粮只够半年吃,麻雀与人分食,人们当然不愿意,为了自己的肚皮,哪还管它是否吃虫子,眼睛盯着被偷吃的谷物血红血红的,于是,村中有大人用气枪打、小孩用橡皮枪和簸箕进行猎杀。记得那时候用簸箕逮麻雀,我也曾做过这等事儿。大人上山去了,几个五六岁大的孩童相互约着在门前的院坝里用木棒支起簸箕,簸箕下撒些包谷或麦子,木棒上拴一根绳子或线远远地拉着,当然人得躲避好,最好是躲在墙后或家中,让麻雀看不到。如此静悄悄地,无一点声响,最多超不出五分钟,麻雀就会发现簸箕下的食物,三五成群叽叽喳喳邀约着到簸箕下觅食,此时,不能心急,麻雀到边沿不能拉,要等它们放心大胆一群儿地走进簸箕下啄食,迅疾拉绳子撤去支撑的木棒,簸箕一下盖下来,则可逮无数只麻雀,有时运气好,一下就可逮十多只。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3)

为了驱逐麻雀弹食地中谷物,有时还扎些稻草人立在地中,外面弄件破衣裳穿在稻草人身上,上戴帽子,麻雀见了,以为是人不敢来吃。这种稻草人看粮食的方法说起来多多少少与民间二十四孝故事有关。相传古时候有个叫丁楠的人对母亲非常不好,每天上山耕地,让母亲送午饭给他,送早了,他要打母亲,送慢了,也要打母亲,可母亲已经六七十岁,无力做活,唯有他这么一个儿子,还希望他养老呢,每天都忍受着他的鞭子。就这样过了好多天,一次,他正在耕地的时候突然听到老鸦叫,抬头,发现地旁的一棵大核桃树上多了个老鸦窝。他看到两只老鸦飞出飞进,垒窝,产卵,孵化,有了小老鸦,大老鸦每天叼食喂小老鸦,小老鸦张着黄嘴丫丫叽叽喳喳叫唤,不久,小老鸦长大,练翅,自己找食,逐步地便能自理生活了,这时候,他突然发现大老鸦蹲在窝里,那些小老鸦则去叼来食物喂大老鸦。看着看着,他一时间情绪激动起来,很为此事感动,止不住反思自己对待娘亲的态度,心里非常懊悔——难道自己还不如那鸟吗?乌鸦尚有反哺之义,他决心好好对待自己的母亲,要以十二分的孝心报答。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4)

那天,母亲又来送饭,很远的,他便看见了,于是停了犁地,跑去迎接母亲。可是他的母亲看见他老远的拎着使牛鞭子飞跃奔来,以为又要打自己,慌神不慎一头撞在路旁的棠梨树上,就这样,母亲离开了人世。待丁楠赶到,非常悔恨,悔恨自己以前的作为,否则母亲也不会害怕他,安葬了母亲,他又把那棵棠梨树砍了回来,连天连夜雕刻,最终把那段木头刻成了母亲的形象放在家中早晚跪拜伺候。庄稼收起来了,丁楠上山干活,粮食放在晒场上晒,无人看管,麻雀常常偷食,一天夜里,他的母亲托梦与他,说让他出门的时候把母亲搬出去,让母亲给他看晒场,再说天天躲在屋里,见不着太阳,身上很不舒服,她想到屋外晒晒太阳。就这样,丁楠将母亲的木像搬到了屋外,又怕太阳晒坏了母亲,每天整个草帽给母亲戴着,整个凳子给她坐着,身旁放一根拐棍,俨然一个老人坐在晒场边看粮食。老天爷看到他一改以往作风,对待母亲很好,又见母亲木像看粮食,便有意试他:一天趁他出门后不久,突然就雷声大作,下起雨来,丁楠慌忙折头朝家中赶,因为他想到了母亲在门外淋雨,当赶到家时,他先把母亲木像搬回家中,生了个火让木像取暖,才返身出门收晒场中的粮食,此时,雨停了,天放晴,他成了孝子。没曾想,他用母亲木像看粮食的情景被村中的人看到,大家就争相模仿,不过,为了简便,弄了些稻草扎成人的样子充抵,扩而广之,田地中都用了草人吓雀,这便是稻草人的来历。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5)

由于人为对麻雀的捕杀和气候环境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土地早已下户,山上的树木几乎被人们为了发展经济给砍光了,山光秃秃地,田地间农药越来越重,麻雀好像一夜之间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让人们找不到。有人说,麻雀去了北方。可是没有人看到麻雀北飞的痕迹,更别说是佐证了,充其量只是人们的一种估猜。过去麻雀与人争食,人们厌恨,见了就打,可突然不见了,反让人们不习惯起来,甚至产生怀念,许多作家著文抒发心境,想念麻雀的叽叽喳喳,就是一般百姓也常会念叨——墙洞雀不知怎的这些年都不见了,语言带有无限怀念与说不清楚的缘由。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6)

由此,而引起人们对麻雀的关注。麻雀是益鸟,还是害鸟?有人提出了疑问。有疑问,就得解答,有动物学家和对鸟类关注的人开始说麻雀的好话,当然更重要的是国家为麻雀进行了平反,说麻雀也吃害虫,特别是在育雏期间只以害虫为食。1960年3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中说:“麻雀不要打了,代之以臭虫,口号是‘除掉老鼠、臭虫、苍蝇、蚊虫’。”麻雀的平反,并没有杜绝麻雀历史性的灾难,上世纪最后二十年里,稻田有机磷农药的喷洒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许多地方麻雀几乎绝迹,譬如四川就曾出现。最后,人们痛定思痛,在自然灾害面前考虑到生态的平衡,从而提出保护环境、保护鸟类,将麻雀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任何捕杀、出售、食用麻雀的行为,均属违法。”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7)

于是,森林保护,草场培养,国家开始注重生态的发展,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投资加大,保护力度加强,数年之后,光秃的山开始长出树木,何况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民工大入城成了这个时代的必然,农村也不再破坏森林,烧火多用炭火和煤气灶,甚至只是使用电磁炉,煤烟越来越少,在家的人也多是老人和孩子,打鸟之事很少发生。前久,我回老家,在村道上多次发现斑鸠在路旁草丛中觅虫,对人也不是很害怕的样子,那种久违了的和谐温馨似乎又回来了。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8)

今年年初的一天早上,我突然看到许多麻雀在门外的大街上觅食,非常惊奇。虽然近两年陆陆续续发现麻雀,但像这样成群而大方地觅食,是很少见的。我看到它们离人仅是一丈左右,并不怕人。隔壁的王大爹见麻雀如此亲近,回家拿了一团饭出来撒在门前。可是当王大爹一扬手撒食,麻雀以为打它,便急忙忙飞走。不过,没过多久,那雀又飞回来了,在地上悠闲自得觅食。自那早以后,每天我都会见到麻雀三三两两从门口飞过,或者直接落在门口空地上觅食,甚为惊奇,于是,麻雀成为了大家的谈资,谁知我隔壁的女邻居说:你没见到那麻雀就像被王大爹养家(熟)了一样,只要他在门前一坐,小麻雀就会飞到他的身边,从他的腿间穿过,跳跃,觅食。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9)

有时王大爹手里拿着米饭,小麻雀会直接到他的手里啄食。听如此说,我不大相信,但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得拍几张照片,那是鸟和人类和睦共处自然和谐的明证。女邻居说,等出现这种场景的时候,她叫我。我说:“要得。”果不其然,才过两三早上,女邻居就跑来叫我,出门,果见三四只小麻雀飞到王大爹的面前,在他前后左右跳跃觅食,有两只直接钻到了他的腿下,我赶忙拿出手机,拍下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美妙时刻,但是一只麻雀飞到他的手上啄食,我没有抢到镜头,甚为遗憾。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10)

说来王大爹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仍然开着商店,自苦自吃,倒也消闲自在,只是人老去不了别处,如今每天有鸟陪伴,他说:“倒也是个消遣的事儿,让人高兴。”他每天都会抓一点儿饭粒撒在门前,让麻雀自己啄食。说来也怪,整条街上,麻雀、花雀总喜欢在我们这排房子前飞行或觅食,站在檐前三五分钟,就能见到麻雀落在空地,悠闲自得跳跃。当然,令我们作为谈资笑说的是小麻雀直接飞到王大爹手上啄食,难道真是鸟为食亡?现在真见到了如此场景,只是是人爱它故意拿食物去喂,并非它的饥饿抢食。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11)

其实,麻雀到人手中啄食的事,以前也是发生过的。那是 “吃食堂”的时代,上海作家杨忠明曾在随笔集《外婆买条鱼来烧》中写道:“有一天中午我从食堂买了馒头拿在手里,走在重庆北路上,突然从对面四楼屋顶上飞下一只麻雀,对着我手里的白馒头直冲下来就毫不客气地用嘴啄来吃。我一看,哈哈,从来也没有过的奇怪事,野生麻雀竟然不怕人。我让它吃个饱,它站在我手上不想离开。同学看见说,这个麻雀是你养熟的吧!那麻雀好像听得懂人话,又吃了几口馒头,翅膀一振,连叫几声,仿佛是感谢的鸣声,呼的一下飞走啦。后来我明白,这只饥饿至极的麻雀,不顾一切地抢人的食品吃,即所谓‘鸟为食亡’,今天我看到了这一幕”。在那个特定时期为了解放生产力、用社会力量解决居民吃饭问题,从而弄了个全国“吃食堂”的举措,但是吃过食堂的人都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那种受制于自身经济能力和计划经济的市场情况,人们的日子并不好过,鸟类更不用说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铤而走险的事时有发生。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12)

鸟与人,其实是相互依存的。麻雀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最好的朋友,那里有人类,麻雀就往那里走,麻雀喜欢群居,喜欢住在人类定居的村庄,山上则很少见,它喜欢在屋檐口、房墙上做窝,有时也会霸占家燕的巢穴产卵、孵化。我记得麻雀的胆子特大,它总是经常飞到屋檐或是家门口觅食,每次啄一口,抬起头来看看,再啄一口,又抬起头来看看,显得十分谨慎。这不由不让我想起“胆大心细”这个词,它像猛张飞,却不粗鲁,反而灵秀可爱,说是孙二娘,却又不那么野蛮,说是“小家碧玉”,却又充满野性,总之,它不凶杀,也不乖巧,倒是更多地充满俊秀和透着机灵劲儿。它离人很近,但是人要捉它,还隔着那么一点儿,它就机灵地飞走了。多么可爱的小生命啊!小麻雀聪明机警,记忆力超强,而且对救护过它的人会表示出十分的亲近,据鸟类百科大全网《麻雀》中说:“这种小生灵非常聪明机警,有较强的记忆力,这和其它许多小型雀不同,如得到人救助的麻雀会对救助过它的人表现出一种亲近,而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不仅如此,它还很勇敢,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就曾在他的短篇小说《麻雀》中描写过一只麻雀亲鸟为保护不慎坠地的幼鸟以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场景。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13)

如今,麻雀终于回来了,它在大街上溜达,在门口觅食,在王大爹的脚边跳跃,不用担心饥饿,保护鸟类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了今天人们的共识。“唧唧”“唧唧”,门前的树上又传来小麻雀的叫声,钢混结构的楼房前大街两旁栽着一排排的风景树,过往的客人很轻声,仿佛是怕惊动树上的小麻雀。人与自然的和谐终于变成了事实,乡村和城市都爱起鸟儿来了!

散文时光记(散文麻雀记)(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