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英雄因为谁不能看了(烈火英雄)(1)

个人感觉剧情和节奏方面还挺需要改进的,不过多一星致敬消防员。原先对于这个职业的了解因为这部电影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昨天我在电影院看到了两个经典的慢动作漂浮场景。

一个是《鼠胆英雄》结尾的小岳岳,因为只看了结尾这么一个片段,我猜想岳岳应该是为了救人和女主角一起落入水中,然后就是凄美的慢动作,纹丝儿未动的头发,配上哀婉又宏大的音乐,感觉就在在这一瞬间,主人公彻底完成了从鼠辈到英雄的质的飞跃。

另一个场景是《烈火英雄》里的黄教主为了全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避免20颗原子弹的爆炸威力,顺便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怂包,火海徒手关阀门。就在胜利完成任务的最后一秒,被爆炸的热浪推向空中,然后是凄美的慢动作,和与妻儿团聚的想象,配上哀婉又宏大的音乐,他葬身火海,也终于完成了生命的升华。

英雄固有一死,只是这两部电影里英雄的死法似乎除了证明水火无情之外便再没什么值得回味的地方了。

但当我听到四周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便也明白在更多人眼里,感动胜过一切。我也曾认为让人掉泪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也曾眼泪晕掉妆容,大脑空空如也,恨不能全体起立向银幕敬个大礼。

但是,能煽情的故事一定是好故事吗?

的确,好故事一定让人感动,但让人感动的故事却不一定是好故事,比如这部《烈火英雄》,便是把一个很好的题材硬生生拍成了公益广告,仿佛东拼西凑剧作教科书里百试不爽的条文就可以炮制出一出不错的好戏。

烈火英雄因为谁不能看了(烈火英雄)(2)

一 、薄弱的前情铺垫

整个故事开篇就是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小高潮,即火锅店爆炸事件,晓明哥这个人物主线的起点,是因为自负和疏忽使一个经验尚浅的新兵在二次爆炸中牺牲。

为此晓明哥被免职发配到郊区支队,这是将主人公逼向"绝路"的第一个力量。第二次推进在小明哥参加儿子校园活动,被儿子同学当场指责"害死人"等等,其他的后面还会提到。

显然故事是要体现消防人员面对的来自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多重压力,于是编剧将晓明哥一气呵成打入谷底,准备在后面的事故中以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方式自我正名。(这个真的一眼就能看到结局)

这几乎是所有编剧的惯用套路,但问题在于,编剧在前期设置这些剧情的时候,每一处都是蜻蜓点水,毫无深入。

没有深入的矛盾,那么故事就失去了力量,以至于人物接下来的选择都显得动机不足,十分苍白。尤其是在故事里晓明哥本来就是一个优秀的消防指挥官,性格上根本没有重大缺陷(应激创伤也根本表现的不明显),不管他前面有过怎样的遭遇,选择牺牲都是一种必然。这也让前面的所有铺垫显得无足轻重了。

要说第一男主角的前情铺垫还算充足,那么第二男主杜江的行为背景就更单薄了,故事为凸显杜江自我证明的决心,为他设置了一个同为军人并且对他一向不看好的父亲。印象中父亲只出现了三次,在第一幕,杜江取代晓明哥成为特勤中队长时,父亲对儿子以这样的方式当上队长表示嘲讽,第二次是特大爆炸案发生时父亲关切地等儿子回家,第三次则是儿子完成任务回家时他的一个敬礼。

父亲的三次出现看似完成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态度的转变,但这种转变几乎没有任何与儿子之间的有机交流,如果说一个生死攸关的任务就能让父亲对儿子的态度发生平角转变,那么事实上消防员几乎每次任务都是生死攸关的,用这一个大事故作为引子,况且故事里也没有交代父亲的军人前史,谈传承未免也有些牵强,继而也就显得父亲这个角色无足轻重了。

二、偏离的矛盾冲突

编剧给可怜的晓明哥扣了好几顶帽子,先是自负地派新兵蛋子收拾残局结果害死人还丢了官职,然后是被查出创伤后应激障碍,继而被劝退,接着是被孩子不理解,还有是被群众挑衅,被下属拎着脖子鄙视,一系列的"英雄坍塌"操作,就为了晓明哥最后主动请缨葬身火海做铺垫。

但是当我们将前情发展中的这些困难和矛盾都排列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很明显这些不管内在还是外在的力量根本就不是向着同一个方向去的。

犯了错理应表现出从自负到谦卑谨慎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体现在晓明哥身上似乎只有抓猪的时候满脸堆笑地应对村民的挑衅,但主要矛盾在后面的扑救情节中莫名其妙地就变成了被下属看不起,也就是说,矛盾从从自身问题变成了外部问题,而自身问题还没见有任何克服的起色,外部问题便接踵而来,编剧最终将这些矛盾一锅粥送进火海,实在是有点轻率。

而其他的小细节,比如孩子从不愿与爸爸通电话到拼命保护军功章的变化也没有一点过渡,并且晓明哥从操场上头也不回地奔向火场,下一秒想的是"只想和老婆孩子团聚",就算是男人不善言辞也不至于转换的如此生硬吧?

此外,应激障碍的体现在仅在第一次扑救中磕磕巴巴的"要爆炸了,快跑。"事实上接下来真的发生了爆炸,不仔细对应真的看不出来这是应激障碍的反应,我反倒觉得晓明哥倒是挺专业的呢。

三、不合逻辑的牺牲方式

剧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牺牲方式真的是让人有种智商被侮辱的感觉。首先是林志,一个即将退伍的老兵,为了制造人物鲜明的成长变化,编剧特地把前期的林志塑造成一个无所事事只知道偷懒混日子的"老油条",在火场中也是多次心不在焉。

然而就在全队被困火海时,他却突然摇身一变成为英雄,为了争取时间救出队友,拿着水枪冲向火海,而编剧制造绝境的方式非常令人叹为观止——和至少一百万个编剧前辈用过的方法一样,用被砸来困住林志,然后任凭杜江在一片火焰之隔的地方疯狂喊叫,直到林志被默默烧死。

是的,没有过渡,为了成长而成长,也没有触发其成长的细节,就算编剧是为了制造一个"伪油条",也应该在铺垫时给一些细节暗示吧,但是并没有。

第二个死法莫名的人物是故事中杨紫的未婚夫欧豪。欧豪负责为远程供水看管水泵,但是因为水中垃圾太多(拍来拍去都是渔网),最终在清理垃圾的时候被渔网缠住脚,溺水而亡。注意了,要是他单枪匹马地溺亡,这一段或许还有悲壮的可能性,但是,船上拽着绳子的那位小哥,明知道绳子拽不动了或许真的不考虑一下下水救个人吗?

事实上欧豪这个角色是有真实原型的,在故事原型2010年大连港溢油事故中,负责远程供水的消防战士张良在清理垃圾时被巨浪卷走不幸牺牲,而故事原型中也确实是两个人负责远程供水。编剧将被巨浪卷走改成被渔网缠脚,着实是弄巧成拙,我还是认为将原故事搬上银幕反而更加打动人心,也为另一位战友无法营救增添了合理性。

最后就是我们可怜的主人公晓明哥,晓明哥整个人物从成长路线其实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他在执行关阀门任务的最后阶段的处理真是令人目瞪口呆。

在晓明哥带领下属冲进火场关阀门的过程中,编剧直接给我们来了经典的战争片三连:牺牲自己救队友、妻儿照片不能丢以及最后时刻铁人附体。

牺牲自己救队友这点无可厚非,但是晓明哥捧着被烧掉一半的照片追忆往昔的时候,我实在想冲进银幕里晃着他的肩膀说:"你清醒一点!阀门还没关完呢!"

接下来,为了看照片脱下隔热手套的晓明哥,竟然回去徒手关阀门,那个温度,手没事有瞬间烤熟我是不信的,就算您跟阀门怄气也犯不着作践自己啊,隔热手套就在脚边,有看照片的功夫已经连脱带戴八百遍也够了。

但是,这一刻晓明哥已经彻底完成了从普通消防员到英雄人物的转变了,我猜编剧内心OS:英雄需要隔热手套吗?笑话!(反正也要牺牲了,谁还在乎手疼不疼呢。

烈火英雄因为谁不能看了(烈火英雄)(3)

)

在终于关掉阀门最后一刻,晓明哥不出意料地在爆炸中牺牲,我们的编剧也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上战场前看照片的,一个都逃不掉!

四、脸谱化的人物呈现

要是说晓明哥多多少少还能看到点人性的缺漏,那么杜江的角色简直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伟大、光明、正确的神圣光芒,以至于整个人物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发展变化。

甚至连开头他抱怨每次都是晓明哥露脸当英雄,他来收拾烂摊子这个片段几乎成了废笔。从头到尾,他没有为了急于证明自己而犯错,没有从急躁到沉稳的进步,总的来说就是没有任何成长,甚至没有什么推动剧情发展的行为,而是几乎成了正确的代名词。

那么他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好吧,我知道了,教育意义,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顺便见证了队伍中其他人物的成长。

但是这样的人物实在是过于扁平乏味,唯独用手机录遗言的那段还稍能看出一点点人性的温情,以至于到结尾吃饭那段,他哭得越厉害我就越想笑(我绝对尊重消防官兵,但真的对故事逻辑无力吐槽)。

难以想象,全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觉得演技最舒服的竟然是丁嘉丽和刘金山扮演的两个普通市民,把置身灾难之中茫然又不失仁义的普通人诠释得很恰当,这一点真是不得不佩服,老戏骨就是老戏骨。

其他几位,譬如杨紫、欧豪这对恋人,也是比较生硬,真的不是几句"你大爷"就能拯救回来的那种。

至于指挥官、书记们,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总体来说,《烈火英雄》是一部很具有教育意义的大型消防系统公益宣传片。是的,这部电影赚足了多数人的眼泪,集齐了平凡人的肃然起敬,也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意义。

但是,去掉全程几乎不间断的宏大配乐,我们的感动会减掉几分?再去掉黄教主和杜江苦大仇深的脸,我们的感动会再减几分?

突然间我想到我最不喜欢参与的当代中国式婚礼中最令人厌烦的司仪煽情环节。

回想着,我曾在很多个婚礼上忍不住落泪,为什么?是为了新人矢志不渝的爱情吗?不是,是因为婚礼上婉转的进行曲和司仪华丽而空洞的辞藻,这种渲染氛围的手段就像毒品一样,疯狂制造快感,但药效过了你就会怀疑自己可能是个智障。

关于消防员的故事,这世间有千千万万,它们部分沉重,少数诙谐,多半平凡,说句心里话,前面多拍点抓猪开锁营救跳楼小青年的片段,我都是愿意看的。

叙述事件不耽误了解行业,爆炸案放在高潮应该是最合适的,但一边打着向观众科普消防系统,一边把整个故事重心全部放在一件大案上,危机一个个袭来让观众没有喘息的机会。甚至几乎是将火变成主使人物,让火灾为了情节发展而忽大忽小,俨然一个能够控制情绪的反派人物,实在是足够魔幻。

我始终觉得,真实的才是有力的,尤其是基于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当然,故事片必然要将真实故事戏剧化,全然的真实那是纪录片,但戏剧化不代表千篇一律的狗血煽情,不代表为了赚取感动而可以弱化故事的合理性。

音乐往往是好电影的辅料,但当音乐成了感动观众的主要手段,那就和三流恐怖片没有区别了。我们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我们需要的是合情合理的事件,我们需要足够强烈的前提。任何时候,为了煽情而煽情,为了教育而牺牲的故事,除了泛着假大空的光泽,我再看不到任何闪光点。

以上,完全从剧作角度出发,没有对题材的任何指摘,相信消防官兵也希望我们能够看到专业、真实、有血有肉的他们。

最后,向消防官兵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