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字组成的新字(部首组成汉字之三)(1)

古汉字中大量的是“理性字”,这些“理性字”是在汉字部首感性字(或者称之为“象形字”)的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将部首经过理性的组合排列后形成的。这些“理性字”能够具象、简洁、科学地表达出较复杂客观事物和主观抽象的事物。

一、部首组成理性字表达出复杂客观事物和抽象主观事物

把客观世界里的复杂事物,以及主观世界里的抽象事物,在文字里表达出来,的确给汉字造字者提出了复杂而艰巨的哲学思辨任务。把客观世界里复杂事物,以及把主观世界里抽象事物,在造字中,要表现为具象化、简洁化,的确需要深刻的哲学思辨。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又恰恰是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找寻到解决这些困难的方法。如果不是在人们具体的生产生活中去找寻,而是希望从纯粹的哲学思辨中去找寻,遁入无休无止的哲学空想,遁入纯粹的哲学模式里去找寻,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来的。

务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造字先祖们把握的准则。因此,他们总是能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历史中,突破造字中哲学思辨的乱麻,找寻到每个汉字的理性表达方式方法。因此,庞大的汉字字库里的近1万个汉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的是一个个清清楚楚的理性字;让我们得以在几千年后能够继承他们的睿智思维的成果。

比如,鷄(鸡)、雞(鸡)等字表达出来的是鸡等家禽的被驯养这种规律。鷄由“奚+鳥”,雞由“奚+隹”组成。而奚字则是由“爫zhao 幺 大”组合而。“爫、大”表示的都是人的上方手(爫),下方手(大),下方手(大)往往指的是人的双手,而“幺”表示的是纤维做成的绳子。奚字含义是七手八脚将人或者动物捆绑起来。古代有“奚人”,其含义是指的男奴隶。

奚 鸟(鷄)、奚 隹(雞),讲的都是被人七手八脚用绳索束缚起来,加以驯养出来的家禽。鷄、雞它们均是来自野生的鸟(或者“隹”)。鸡等家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鸟,而是被驯服的鸟。这就是鷄、雞两字的来历。

又如,温馨的“馨”字。“馨”字由“殸qing 香”组成。“殸”由“声 殳”组成,“声”在甲骨文中表示的是古代的石磬(在后来人们又制造出青铜磬),“殳”在甲骨文中表示的是手中拿着工具。“殸”表示的是人们用手中工具在敲击石磬。试想,“殸”,表示的是人们一边在有节奏地敲击着磬石或者青铜做成的乐器;一般情况下,乐工奏出的都是舒缓的乐曲,这种乐曲令人心情愉悦。“香”则由“禾+日”组成,原意是艳阳下的禾苗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在“馨”字里的“香”字,表示的则是人们一边还燃有香料。“馨”字表达的就是,人们在燃着檀香等香料的环境中欣赏着舒缓的、令人愉悦的音乐,这种感觉自然是很温馨的。

“樵”字是由“木 焦”部首组成。先看“焦”,它由“隹 灬(火)”组成,表示的是隹(短尾巴的鸟)在火上烤,隹的肌肉会因为在烈火烧灼下而掉油,并且缩小变黑,这就是焦。 “樵”字表示的是:樵夫只能砍伐死去的树木,而不能砍伐还活着的树木,这就是古代中国的樵夫,完全实行的是绿色林业,环保林业啊。看看现在世界上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把那些成片活生生的綠色树林砍伐掉,这与古人的科学看法要差多远啊!

“獻”(“献”)字由“虍 鬲 犬”等组成,字义上表达的是用器皿(鬲)将虍(虎)犬等野兽烹饪熟后,奉献给一些特殊人群。

“戱劇”(戏剧)二字讲的是一项很专业的事情,怎么讲清楚戏剧这个事情呢?古汉字的表现方式是很独特的,但是又是能够揭露这种事情的本质特征的。 “戱”字由“虛 戈” 组成,“劇”字由“豦 刂” 组成。这两个字的含义非常相似。“虛”字由“虍 业”組成,表达的是“虍头业身”的动物,这种动物有没有呢?没有的。“豦”字則由“虍 豕”組成,表达的是“虍头豕身”的动物,这种动物有没有呢,同样是没有的。“虛” 与“豦”两个字讲的都是虚假的动物;而“戈”与“刂”相似,都是武器。戯劇(戏剧)二字讲的都是用武器去击打那种“虎头业身”或者“虎头豕身”的虚假动物,但是击打起来又要像真的事情一样,这就是“戯劇(戏剧)”。

有个谜语这样来揭示演出舞台上戯劇这件事情的,谜语说的是:“日行千里不出房,有文有武有君王,亲生儿子不同姓,恩爱夫妻不同床。”谜底是“唱戏”即“戏剧”。

这种“戏剧”表演活动所表现的事情,基本不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戏剧中表现的,往往是以往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有时也会表现主观上认为未来要发生的事情。戏剧用比较抽象、集中的表现手法,抓住过去所发生的最关键事件或者冲突,简要概括地揭示事情的发展和变化的结果。戏剧中,剧情变化剧烈、冲突不断、跌宕起伏,很能抓住人心。因为戏剧中情节生动,变化剧烈,几个简单动作就表达日行千里,从甲地来到乙地;几场开幕的演出,就表达社会发生的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变迁。因此,汉字中有“剧烈、剧变”等字组来揭示事物发生的迅猛和剧烈的变化。

“贸易”两字揭示的是一件包罗万象的人类活动。怎么样正确来定义“贸易”呢?古汉字把贸易活动的关键归结为贸(“卯 贝”)以及易(“日+勿”)。这里用极为简约的两样东西——“卯 贝”,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变易来表示“贸易”。其中一位是“贝”,也就是钱;另一位是“卯”,即货物。货物千千万万种,那种最平常?啊,卯木最简单。所谓“卯木”讲的不是参天大树的“乔木”,而是低矮的灌木丛;人们砍伐卯木,是开荒种地的需要,也是生活中烧柴的需要。这里的“卯” 是被砍伐下来的卯木,也就是代表烧柴。“易”字由“日+勿”组成,这里表达的是日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的变化情况。

“贸易”就是“卯,贝”之间的物主变易。换言之,就是交出货币(贝)得到柴火(卯),或者卖出柴火(卯),得到货币(贝)。“贸易”这两个字表达的就是这种商业活动,或者说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是十分清楚和准确地表达贸易活动的。

又如“秋”字,表达的是人们熟悉的秋天、秋景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极复杂的事物。但是,组成该秋字的却是“禾 火”这样简洁、这样明了的部首组合字。

“受”字也是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复杂事物的,其组成的构件是上方手“爫”(zhua)和下方手“又”(you),中间则是被双方收受的物件“冖”。

“愛”字则是表达人们一种复杂感情的字,用上方手“爫”,下方手“又”,以及中间是包裹好的一颗心(“冖 心 丿”),表达人们互相将自己的心奉献给对方,这种愛(爱),应当说是世界上最为准确、科学表达爱情和爱意的构字了。

“思”字由“田 心”组成,也是将两个人们最为常见的表达事物的字的部首相结合,而组成的新字。围绕着种田得到粮食和其他物品,而进行的思想活动是人类最经常、最大量的思想活动。这个表达思想的“思”字,在造字上的创造精神也是令人称奇的。

二、日字部首组字

这里以表达红日(又称为“太阳”)活动的一组古汉字为例,就足见古汉字在表达一些人类熟悉的自然界活动,特别是以日为中心的诸多人类活动上的简洁、明了和透彻。

1 当夜晚过去,红日刚刚升起在东方地平线上时,用字来表达就是“旦”字。

这个字由“日 一”组成,“日”是日的象形字,“一”是地面的象形字,“旦”字完整地表达的是红日升起在地平线上时的情景。这种情景对于主要是在中国华北平原上居住的先祖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自然现象了。而“早”字,表达的则是“日+一 丨”即红日升起在地平线上,并且有一根树杆那样高的时候,其时间在一天里还是很早的。

2 当红日升起到中天时,汉字就有“昊”字。

“昊”字由“日 天”组成,表达的是日升起到中天,当然明亮、光明,光焰万丈了。这个字的含义当然就有光明、明亮等含义。

3 当赤日炎炎,也往往导致地上禾苗半枯焦时,有“炅”字。

“炅”字由“日+火”组成。当然,“炅”字也可以表示红日温暖的含义。

4 当红日如火,旱魃施虐时,出现的是“旱”字。

在红日如火,暴烈的日光照射着大地,将地面上的草和树木都晒死了,连树木上的树叶细树枝都晒死而脱落时,树木只剩下树干了的时候,自然地面上的溪河湖泊也都干涸了,鱼虾也都晒死了,那是一种什么自然现象能够这样恐怖?那就是自然界里的“旱”(日+干)灾,干旱天气导致的萧杀情景应当是“旱”的极致吧!“旱”字极其传神地揭示出旱灾的可怕了,将旱魔的嚣张情况,揭示无遗。“旱”字,由“日 干”组成,“干”字是树干的象形字;“旱”字,正是揭示旱灾时树木只剩下树干的惨烈情景。

5 “朝”和“莫”字是相对的,表达清晨和黄昏两个时刻。

古汉字中,“朝”和“莫”字是相对的。

“朝”字是由“十 日 十 月”组成,两个“十”表示的是草等植物,因为朝日东升,光芒万丈,因而草丛的阴影是越来越淡漠的。这是红日从东方刚刚升起,还处于草丛之中时,这与日出东方,刚刚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含义是一样的。还应当指出,造字者还特别注意当时天空中还有月亮,与日在草丛中(日和上下两个十字组成,这里的十字是艹字的一半,艹字就是草字的意思)一起构成“朝”字。

按照中国人思想产生出的丰富的联想,这个由日月组成的“朝”字,加上不同的部首,能够形成不同字义的汉字。比如“潮”字和廟(庙)字。中国人很早就发现日月对于潮流的影响,“潮”字正是由“氵 朝”组成;日月又代表阴阳、男女,因此,廟(庙)字也是由“广 朝”组成,表达的是,廟里供奉着自己的男女祖先。

太阳落山的黄昏时候,则用“莫”字来表达。甲骨文中这个“莫”字是由“艹 日 艹”组成,表达的是太阳落山前处于草丛中的形象,即落日在西方降落时上下都有“艹”(草)来遮挡着。这时的日处于草丛中,并且是艹越来越多起来,也就是暮色越来越浓重,日即将落下地面的情景。

实际上,在甲骨文中“朝”字和“莫”字才是真正相对的。因为在隶书阶段,为了让“莫”字表达出“不”的意思,特地制造了“暮”字来代替“莫”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