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他人不知”的事情,那么,当你一个人独处时,如何做到自律即慎独是修炼个人品格重要的一课;也是对人的一种考验;更是彰显伟大人格的时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慎独和自律的最佳境界 自律慎独修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慎独和自律的最佳境界 自律慎独修身

慎独和自律的最佳境界 自律慎独修身

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他人不知”的事情,那么,当你一个人独处时,如何做到自律即慎独是修炼个人品格重要的一课;也是对人的一种考验;更是彰显伟大人格的时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慎独是中国古代君子提倡的一种情操、一种修养、一种自律、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自律,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行动,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不做任何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慎独是提升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东汉,有个叫杨震的人,在做荆州刺史的时候,他的治域内有一个叫王密的人,很有才能,杨震发现后,便极力向朝廷举荐。后来朝廷下诏委任王密为昌邑县令,而王密因此也对杨震心存感激,并一直想找机会报答恩公。过了几年,朝廷因杨震为官期间奉公守法,政绩斐然,调任杨震为山东东菜太守。在赶赴上任的途中,杨震路过昌邑,便顺道去看望一下王密。王密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

等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王密独自一人到杨震下榻的驿馆中去拜访。两人互相寒暄一阵之后,王密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对杨震说:“学生能有今天,全仗恩师栽培,这几十两黄金,不成敬意,还望恩师笑纳。”杨震听完之后,感到十分惊讶,他严肃地说:“当初我之所以向朝廷推举你,是因为看你很有才学,也认为你很懂礼。但从今天这事看来,你并不了解我,还是赶紧收起来吧!”王密以为杨震不收,是怕人知道坏了名声,于是凑近杨震耳边低声说:“恩师尽管放心,现在天黑了,没有人会知道的,您就放心的收下吧。”一听这话,杨震脸色立刻变了,他斥责王密道:“你送黄金给我,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自古以来,君子慎独,意思是说即使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不要去做于自己良心有愧的事。我希望你不要让我后悔我对你的推荐!”王密顿时羞愧难当,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黄金走了。据说经过这次的事件后,王密后来也成为了一个十分廉洁的官员。

因为“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后世有“震畏四知”一语。杨震对“慎独”的理解和身体力行,可谓深刻。他本人也被后人誉为“四知先生”。古人曾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训诫。意思是当一个人经过瓜田时,鞋子掉了,不要弯腰去捡,否则会被人认为是在偷瓜;在经过李子树下时,即使帽子被树枝碰歪,也不要伸手整理重戴,以免被人误认为摘李子。这就是“瓜田李下”的成语之源来。同杨震“四知”故事一样,瓜田李下也是要求人在没有监督下的自觉自律。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是需要勇气和坦诚的心胸。一个人要有人格,有尊严,这是做人起码的原则。而尊重自己人格,不把自己当作物品进行交易买卖,学会自律,学会自己治理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控制自己,尤其是要学会在没有他人在场和监督下的自我约束和自律。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都有“趋利”之心,但“不义”获得的财富绝不能拿。慎独正是修养自己、提高自己的一种手段。

细节决定成败

人与人相处要诚实,因为在相处过程中他人太容易观察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了。而这些很多人认为是“小节”的行为其实往往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就像人在走路时,不怕走远,不怕走陡,就怕鞋子里进东西,哪怕一粒小得不能再小的沙子,它也会妨碍人们走路。小事成就大事,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人会因为一个小小的“不经意”得到“升迁”机会,也会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没注意”,与成功失之交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