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总有一群人开始憧憬大学生活,也有一群人开始怀念母校。每到这样的高考季/毕业季,才会发现,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曾经以为漫长的四年原来也能这样匆匆而过。
无论人生旅途经过多少站,大学这一站总会是最难忘的,珞珈山下,玄武湖畔,五道口旁......这些熟悉的地名,唤起的是对大学的念想,它们不光有青春的气息,更有浓郁的历史底蕴和美丽的景致,值得让人一生铭记。
中山大学,是我度过大学生涯的地方。孙中山先生曾创立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武有黄埔军校,文有中山大学,说它是广东地区的扛把子,估计没人会有意见。就连广州天河公园神秘的“相亲角”,最受欢迎的学历除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接下来就轮到中山大学了(开玩笑)。
但在中大学子心中,跟国内许多高等学府相比,母校甚为低调。出了广东,被误认为学校在“中山”,实在是常有的事。尽管曾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跻身中国最美大学前三甲,中山大学的康乐园更与北京大学未名湖、武汉大学珞珈山,并称三大中国大学自然景观之最美丽者,但真正知道中山大学校园长什么样的人并不多。了解它,最好的方式是从南校区开始。
中山大学一共有4个校区,南校区即本部,是以前的岭南大学。又因康乐翁谢灵运发配之地,故名康乐园。校园内最特别之处,就是迄今仍保留许多一百年前的民国建筑,它们大都布满青苔,有部分已经残垣断壁了。
这些见证中山大学成长及崛起的红房子,人们也予以其好听的名字:康乐红楼。红墙绿瓦,被绿荫掩盖的小径,透过斑驳的阳光,古朴与宁静结合得恰好。可以说十分中大景,七分在红楼。
进入中大的校门很多,最为知名的是其南北校门。南门为牌楼式建筑,坐落在新港西路,与周围海珠区的居民楼相比,南门显得格外古典,大多数中大师生人员车辆出入均在此。
北门得益于它的位置及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人。整个北门呈牌坊式建筑依靠在珠江边,中西交融的文化元素,俨然成为中山大学及珠江旁的地标之一。
若是第一次来中山大学,推荐从南门进入,沿着逸仙路这条中轴线,顺着怀士堂——黑石屋——孙中山铜像——惺亭——岭南堂,便可直达北门广场。
在全世界拥有这样一座形如中轴线的城市建筑群的大学十分罕见,而中大校园内重要的红楼群,几乎都是沿着这条线而建。如茵的绿草把逸仙路隔成东西两条人行道,绵延扩展至珠江南岸,谱写出中大美丽的风景线。
红楼建筑群中上镜率最高的当属怀士堂,于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美国人安布雷·史怀士而命名,又称小礼堂。从南校门进入后,中轴上的第一座红楼就是它,南边立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北边对着中轴线上的先生铜像。
中轴线东侧,是康乐红楼最密集的区域,几乎每走一步,都藏着一个故事。此地靠近马岗顶的小山坡,植被异常丰富。设计者最早在规划岭南大学校园时,采取了跟沙面岛相似的风格,甚至樟树的密度比沙面更大,葱郁地包裹着每一栋小洋楼。
不仅是百年来老教授的居住地,也成为中国最文艺的地标。漫步其中,细心观赏,能感受到百年前校园的样子。
始建于1905年的马丁堂,是康乐园第一栋永久性建筑,它框定了红楼建筑群的颜色基调,从此,不论建筑风格如何变化,红砖绿瓦一直是康乐园早期建筑的标配。
不过,康乐园的红楼大多数作为办公用,不对外开放,但东南区一号红楼是个例外。这幢两层小楼,跟红楼其他建筑相比,无论高度还是面积都小一圈,略显“简陋”。然而它却是国学大师陈寅恪故居。
从1953年开始,大师在这里住了十六年,住所兼课室教书育人,在近乎失明的状态下完成近八十万字的《柳如是别传》。正应了那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临近东门区域的那条老树青坪的林荫路,则是中山大学另一处叫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康乐园的韵味,似乎都聚于此。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无论哪个季节来,都自成一番风景。初夏火红的凤凰花盛开,常常有穿学士服的同学在此合影,那份灿烂,亦如凤凰花般似锦。
再往西区走,会发现这边的建筑与东侧的洋楼差别较大。进士牌坊是明代建筑,完全中式风格,与八角亭遥遥相对,又看到近代建筑特色。还有美国设计师设计的哲生堂、陆佑堂,中西元素的交汇则是另一番感受。
如果以为这样就走完了中大,你错了。除了各种民国建筑,校园内还藏着标本园,还有生物博物馆,可以看到北极熊、亚洲象、金钱豹、华南虎,甚至恐龙化石。所以,有空的话,不妨亲自来一次最美的校园之旅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