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1)

在介绍FMEA之前,我们先看一个关于“考驾照”的案例: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2)

教练:前面有人横穿马路,看见了吗?

学员:看见了。

教练:好,踩油门过去,撞死他!

学员:我不敢。

教练:不敢还不赶紧踩刹车?

在这个案例中,教练并未直接告诉学员看见行人要踩刹车,而是将不踩刹车的后果——“撞死行人”告诉学员,从而达到警示作用,进而培养学员看见行人要踩刹车的意识,这其实就是一种FMEA思维。

FMEA最早于上世纪50~70年代运用于美国航空航天、军工和汽车行业,随后开始逐渐被食品、医疗、通信等行业广泛采用。

发展至今,FMEA已经渗透进各行各业,不仅成为了企业提高产品和过程设计能力的有力工具,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

1)自己总是因为各种原因上班迟到,怎样才能杜绝?

2)安排一次旅行,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并达到旅行目的?

3)驾驶汽车,怎么最大程度降低出现事故的风险?

4)假如自己是饭店老板,如何保证同一道菜品每次做出来口味都一样?

运用FMEA的思维或许能够帮你解决这些问题。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3)

什么是FMEA?

FMEA(Failure Mode & Effect Analyse,(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是IATF16949体系中的五大核心工具之一,指在产品/过程/服务等的策划设计阶段,对构成产品的系统、子系统、零部件和对构成过程/服务的各个步骤逐一进行分析,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并分析其可能的后果,评估其风险,从而预先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确保顾客满意的系统化活动。

总之,FMEA会尽可能地罗列出所有可能的失效模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强调的是预防失效的发生。

为什么要进行FMEA?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4)

1)FMEA有助于在产品设计阶段对风险进行早期识别,大大减少后期变更(如图纸、模具、设备等)的次数,从而降低产品开发成本;2)FMEA是控制计划、SOP等文件编写的重要依据;3)FMEA是公司技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可以为后续开发同类产品提供宝贵经验;4)FMEA是IATF16949认证的重点审核部分,是汽车行业获取客户订单的必备条件。

什么时候做FMEA?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5)

在设计和制造产品时,通常有三道控制缺陷的防线:

①避免或消除故障起因;

②预先确定和检测故障;

③减少故障的影响和后果。

FMEA正是帮助我们从第一道防线就将缺陷消灭在摇篮之中的有效工具,因此容易理解的是,FMEA是在产品设计或生产制造之前完成的一项活动,如果在制造过程中才实施FMEA,则不能体现其预防缺陷的功能,这样的FMEA活动将毫无意义。

如何做好FMEA?

最常用的FMEA包括DFMEA(Desig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设计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和PFMEA(Process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DFMEA是对产品特性的定义和分析,PFMEA是对过程特性的定义和分析。

对产品/过程特性的定义包括三个维度:Severity(严重度)、Occurrence(频度)、Detection——(不易探测度)三个维度的乘积被称为风险系数(RPN),即

RPN=S*O*D

其中,S、O、D的取值范围均为1~10,具体标准参考下表:

(需要注意的是,最新版的FMEA已将RPN替换为AP表格,但总体思想是一致的,都是需要识别出高风险的失效模式)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6)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7)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8)

因此,做好FMEA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的定义产品和过程特性,识别高风险失效模式,并对其进行优化改进,降低风险。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9)

一、FMEA分析经典流程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10)

核心逻辑:建立产品结构→导出功能要求→导出失效模式/后果/原因→风险分析→采取措施优化

1.规划和准备

采用QFD、边界图、风险矩阵等工具确定分析的重点包括哪些范围。

QFD——准确定义产品功能(FMEA分析的前提);

边界图——识别FMEA分析的范围;

风险矩阵——对系统、子系统和零部件进行风险优先度判断。

2.结构分析

采用框图、结构树等工具确定新开发的产品包括哪些系统、子系统和零部件。

框图——识别分析范围的内外部组件的接口关系;结构树——对分析范围的产品逐层分级为系统、子系统、零部件。

3.功能分析

功能是依赖结构实现的,采用功能网、参数图等工具根据产品结构导出产品的全部功能。

4.失效分析

不满足功能要求的情况称为失效。本阶段的重点是要识别失效模式、后果及原因,并采用失效树、失效网等工具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5.风险分析

通过失效分析找出所有的潜在失效模式,并对其进行量化分析。

6.优化

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对高风险的失效模式采取改进措施,以降低风险。

7.结果文件化

形成完整的FMEA报告,并进行动态化更新。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11)

二、FMEA表格内容简介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12)

1.项目/功能/要求

项目:FMEA小组通过产品示意图、逻辑框图等识别的项目或零部件(如锂电池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铝塑膜等);

功能:分析项目的功能,要求必须能够达到顾客要求或者小组讨论的设计意图(如正极材料为电池提供容量);

要求:输入满足每项功能的具体要求(如锂电池正极材料克容量满足≥170mAh/g)2.潜在失效模式

指不能满足功能要求的失效情况(如克容量<170mAh/g)3.潜在失效后果

对失效后果的分析,需要运用失效链分析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对完成规定功能的影响;2)对系统内其他零部件的影响;3)对上级系统功能的影响;4)对广义顾客满意的影响;5)对安全要求和法规要求的影响。(如正极克容量偏低,会导致电池低容,产品续航下降,降低顾客体验感)4.严重度等级

严重度等级是对潜在失效后果影响程度的评价,一般而言,分数越高代表后果越严重,如涉及安全或法规问题,严重度等级一般是9~10分,需要注意的是,当严重度S≥8时,无论RPN值有多小,都必须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并且只有通过设计修改才能降低严重度等级。(如正极克容量偏低导致顾客体验感降低,严重度5~6分)5.潜在失效起因

失效起因是对失效模式的原因分析,针对每个失效模式,尽可能列出其所有可能的失效起因。失效起因分析包括如下方法:1)5Why分析;2)4M1E分析;3)DOE验证;4)FTA失效树分析;5)头脑风暴分析。(如正极克容量偏低的原因可能是来料批次一致性差)6.控制预防/控制探测

指现有的对失效模式的预防和探测措施,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预防——预防失效的起因和失效模式的出现,或者降低其出现的几率;探测——探测失效的起因和失效模式的存在。(如正极克容量偏低的原因可能是来料批次一致性差,控制预防措施为要求供应商提供每批次来料的扣电克容量数据,控制探测措施为内部小批量试验验证)7.风险系数RPN

RPN是对失效模式的量化分析指标,考虑了潜在失效模式发生后造成的严重后果、发生的频率和发生后的探测难易程度。

RPN究竟大到何种程度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优化,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通常是企业根据自身经验确定,不同的企业对RPN的标准要求不同,以下列出参考指标:

RPN≥125,表示风险严重,需要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64≤RPN≤125,表示风险较大,需要进行评审确认是否有必要采取措施;RPN<64,表示风险较小,不必或暂时无需进行改进。

需要注意的是,RPN的三个量化指标S、O、D的优先级顺序为S>O>D,即严重度始终要放在风险分析的第一位置,如S≥8时,无论RPN多小,都必须立即采取改进措施。8.建议措施

根据对RPN的分析确定高风险的失效模式,然后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验证,重新评价失效模式的S、O、D值,直到RPN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同时,我们要保证采取的措施及时体现在相应的文件上,确保措施的落实。

降低严重度(S):只有通过修改设计,使原来的失效模式改变或不出现,才能降低严重度;

降低频度(O):可通过修改设计来消除或减少失效原因的发生;如:防错设计;修改设计尺寸公差;SPC控制等。

降低不易探测度(O):可采取更有效的设计控制方法;

如:增加设计确认/验证;实验设计DOE;改进测试设备/方法等。

总结:FMEA是一种预防失效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其本质是针对风险的管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五大工具与fmea的关系(五大工具二)(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