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板腔体,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分流派。
但是,对于刚刚接触,甚至有的接触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人来说,除非非常明显的区别,否则很多人对流派的区分还是一脸懵懂,不知所以。
特别是有些嗓音比较接近的流派,就比较难区分,比如梅派,张派。有的人唱起来也是梅张不分,就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理解这些流派的特点,掌握他们的特性,从而区分不开,唱起来梅中有张,张中有梅,比较典型的网上有一段胡文阁唱的《赵氏孤儿》,几乎是顾此失彼,两派的好处全没有发挥出来,说是张吧,软塌塌的,没有力度,说是梅吧,一堆零碎,大气全无。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听,看看我说的是不是那么回事。
梅派传人胡文阁
当然,有些粉丝,假如对流派的理解力若还没到那一步,那肯定是弄不清楚的,若想在戏曲上有一定的鉴赏力,那起码得知道梅和张的特点特性,区分开才能去欣赏,并且艺人哪里唱的不好你能听出来,挑出来,假如都不清楚,你谈何挑毛病?不就是瞎听吗。
有人问我,你是怎么样区分各流派唱腔的?是不是拼命模仿其特点就像了?其实流派的特点并不是其表面听的那么简单,如果你对这个流派不深入研究,停于表象,你就会顾此失彼,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你好像知道一点,但都是表皮,而且模仿出来的东西还不是那回事,你觉得挺好,别人听了直摇头,你甚至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怎么努力也模仿不出神韵,学了半天自己一张嘴,就是不像。
票友的自娱自乐
其实,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网上就有许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有人说,我为什么非要照着那些大师的唱,我就想怎么唱怎么唱,我觉得好听就行!好吧,您威武!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永远不缺抬杠的人,你愿意干啥就去干吧,你的唱区别于任何人,自己觉得自创一派都行。
但是,我也常说,世界上的事情,可不是你划出来的,任何行业都有规矩,就和马路上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你说我管它什么红绿灯,我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走,想怎么走怎么走,说不定就撞死了!是吧。
繁忙的街道需要“规矩”
我举这个例子,听懂的明白的一看就知道,那些杠头不懂,我也没义务让他们懂,社会分阶层;人的智慧也有高低,什么时代自以为是的蠢才从来不缺!有个杠头天天跑我文章里来喷我,说:“你怎么老去说别人的毛病?”,我说是我能说出来,你倒是想说,你说的出来吗?
一些流派的几代传人也是这样,他们认识肤浅,追求表象的东西,深入不进去,他们实际都是停于表面的认识,抓住一点就认为得到全部,这实际是很可笑的,比如程派的习学者,故意把嗓子憋着唱,声音也是横音为主,不是横立结合,而是横音喉音结合,不是往上走,而是往下来。现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程派名家迟小秋
程砚秋说过:“我的腔都是传统的,说我唱腔新是不了解我,不了解旦角唱腔特点和创腔规律”。今人理解不了先师,所以,才有今天新程派的大粗喉音。他们实际把脑后音误认为是喉音,有人说没有脑后音,实际,脑后音是一种高位共鸣,并且,程先生在不同的文献和朋友交谈的记载中都有谈过,实践证明程派的发音确实也应该是这样的。理解不了是有的人还不懂程派,不管他如何标榜自己。
实际京剧的流派特别是旦角,发声用气都是一样的,由于发声时,产生的共鸣的位置不同,依字行腔时字音的位置和发法不同,字音的四声,五音四呼的控制着力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音色,调值,力度,强弱,控腔的不同体现,就会形成不同流派的唱腔特点,掌握了这些,同样的嗓子一张嘴流派的特点立现,这就是我的体会。
京剧旦角的四位宗师
拿梅兰芳和程砚秋的唱法举例,他们的唱法一听就区别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他们的嗓音虽然不大相同,但这个不是重点,因为一个天分高的人,他如果掌握了流派的发声用气等特点以后,他能用他的嗓子,模仿出不同流派的唱法特点。
所以我说嗓音不是重点,重点就是我上面说的,用气的力度,控音的强弱,四声的位置,字音的长短处理,这些才是重点。
比如同样一句唱,梅派他的行腔就比较中正,音色也是走的头前共鸣,字音也是入字极短,不偏不倚,就如同书法楷书的中锋用笔,“中正”是他唱腔以及流派的要点。
京剧大师:程砚秋、尚小云、梅兰芳
而程派就不同了,同样的一句腔,同样是头腔共鸣,梅派往前打,程派就往后打,含蓄处理。再加上他的字头比较长,控制的唱腔音色强弱对比也比较突出,一下子就形成了他自己的发音特点和特色,体现在唱腔上,虽然唱腔音色的大宗旨也是要求“圆润”,但是由于程先生控音能力极强,唱腔也多是虚实强弱对比着唱,就形成了,有的如“鹤鸣九霄”,有的却“细若游丝”,跌宕起伏;缠绵悱恻的“变化”是程派的一个突出特点,后学的人掌握了他们的发声特点,一张嘴流派的感觉立现,这就是我说的,区别和学习流派的认识以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