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史记”第一季 第二十四期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今天这一讲,我要给你讲讲,司马迁成功塑造的“为知己者死的谋士”形象,他就是信陵君最重要的门客,侯嬴。

说起谋士,咱们都熟悉。在春秋战国时期,谋士通常是一群身负才华谋略之人,他们游走各国,靠着为贵族出谋划策为生。如果某个贵族给他们的待遇不好,那就换一家,就好比咱们现代人换公司一样,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奔波。

侯嬴名字介绍(侯嬴幸遇知己大器晚成)(1)

但是在战国众多谋士之中,司马迁笔下的侯嬴是不同的。他不要信陵君的财物和权力,却因为信陵君的真诚,愿意为信陵君出谋划策。也正是在侯嬴的推动下,信陵君得以完成窃符救赵的伟业。而侯嬴为了报答信陵君,确保计划的成功,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个人物的出现,让“谋士”这一群体的形象有了极大的改变。如果说,信陵君是华夏历史上礼贤下士的主公代表,那么司马迁笔下的侯嬴,则是甘心为知己而死的谋士代表。

接下来,我带你回到《史记·魏公子列传》中去,看看侯嬴这一经典人格形象,是如何塑造出来的。

相遇相知

侯嬴在《史记》中,一出场就已经是一个70岁的老者,工作是大梁城的看门人,又老又穷。这样的人,说句不好听的,即便有能力,又有几年可以为主公效力呢?如果是让孟尝君或者平原君碰上了,大概看都不会多看一眼,也就是礼贤下士的信陵君,愿意去结交侯嬴这样的人。

然而,有意思的是,面对信陵君的诚恳拜访、厚礼相赠,侯嬴却直接拒绝了。

侯嬴拒绝,是因为他不需要钱吗?恰恰相反,司马迁一起手就点明了侯嬴的“家贫”,他缺钱。但是,即便贫穷,侯嬴也并没有被信陵君的财富迷失了本心。他说,我修养品德,保持操行的纯洁,已经几十年了,不能因为穷困的缘故就接受公子的财物。

被侯嬴拒绝之后,信陵君没有放弃。接下来,他安排了一场宴会。等大家都落座了,信陵君又亲自驾车,而且空出马车左边尊贵的座位到东城门去迎请侯嬴。摆出这么大阵仗,结果是去迎接一个看门老头,司马迁这段处理,直接把戏剧效果拉满。

那么,侯嬴又是什么反应呢?

侯嬴名字介绍(侯嬴幸遇知己大器晚成)(2)

结果侯嬴,穿着自己破旧的衣服帽子,直接就登上马车,坐在了信陵君空出来的尊位上,让信陵君给自己驾车,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

走到半路,侯嬴又指挥信陵君说,自己要去拜访一下朋友。于是,信陵君又驾着马车进入了集市。到了地方之后,侯嬴下车去看他的朋友朱亥,将信陵君晾在一边,暗地观察信陵君的反应。结果发现,信陵君没有半点不耐烦,反而态度更加恭敬了。

回到宴会,信陵君更是领着侯嬴走到上座的位置上,还一一向宾客郑重介绍侯嬴。

侯嬴在酒至半酣的时候,当着众人的面对信陵君说:“今天我做这些事情,其实是有意为之,就是为了成就公子爱才的好名声。让大家都看到,我是个小人而公子是个礼贤下士的长者。”

之前我们讲过,战国时期的谋士跟主公之间的关系,主要靠利益绑定,你出钱和权,我才帮你做事。你拿不出钱,或者哪怕拿得慢一点,对我来说你就什么也不是。但是,侯嬴和信陵君这一对主公和谋臣的关系,显然不是这样的。

侯嬴不要信陵君的钱,他也不求名,打动他的是信陵君的人品和信陵君给予自己的尊重。

涌泉相报

而顺着司马迁的记载往后面看,你会发现,其实在《魏公子列传》中,侯嬴作为一个独特的谋士,真正迸发出人性光彩,让他的人格被华夏历史铭记的事件,还是他甘愿以死成全信陵君,保障窃符救赵计划的成功。

侯嬴名字介绍(侯嬴幸遇知己大器晚成)(3)

上一讲我讲了,秦军在打赢长平之战后,围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如果不及时救援的话,赵国就会灭亡。而赵魏两国,又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魏国听闻邯郸被困,便派出了远征军去救援赵国。但是,魏国大军出发后不久,魏王就收到了秦国的恐吓讯号。秦国提出,谁敢救援赵国,谁就是秦国的下一个攻击目标。

听到这个消息后,魏王畏惧秦国的报复,立刻下令让魏国大军原地驻扎,停止救援。在这样的情况下,信陵君多次劝谏魏王出兵,但始终无法改变魏王的心意。无奈之下,信陵君只好自己组织一支由民间豪杰组成的志愿军,去救援赵国,与赵国共存亡。

信陵君离开大梁城的时候,特地去和侯嬴道别。但此时,侯嬴只淡淡说了一句,“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意思是,公子你好好努力,老臣我就不跟着去了。

如果只看到这里,不免令人怀疑,侯嬴这个人,搞不好就是个徒有虚名之辈,根本就没什么真本事。然而,对于侯嬴的冷淡,信陵君固然生气,但是他想的却是,是不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才让侯嬴有这样的反应。于是,思来想去,信陵君又返回大梁城,再次拜见侯嬴。

而侯嬴显然对信陵君也非常了解,他早已恭恭敬敬地等着信陵君回头,并笑着说,“臣固知公子之还也”,我就知道你会回来。而且,解决难题的方案,侯嬴也已经帮信陵君想好了。

首先,侯嬴直接点明,信陵君这种自杀性行动,没有任何意义。然后指出,他们唯一的胜算,是夺取魏国远征军的指挥权。而要得到远征军的指挥权,就要把魏王手里可以调兵的虎符给偷出来。然后由信陵君拿着虎符,去前线接管军队,解邯郸之围。

信陵君这时候的反应是什么呢?他没有犹豫,迅速按照侯嬴的计划,偷出了虎符。

但是,就在信陵君成功偷到虎符,准备出发的时候,侯嬴却说,只有虎符还是不行。因为大军的指挥官晋鄙,是一个愚忠之人,很可能看到虎符也不交出兵权。这个时候,就要刺杀晋鄙。而虎符,只是接近晋鄙的一块垫脚石。

侯嬴名字介绍(侯嬴幸遇知己大器晚成)(4)

这就很有意思了。为什么侯嬴的计划不一次说完,而要分两次说呢?在我看来,这正是基于侯嬴对信陵君的了解。

侯嬴深知,信陵君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主公。晋鄙虽然愚忠,却是一个无辜的人。让信陵君去杀晋鄙,他一定不会同意。但晋鄙不死,计划就会失败。因此,只有先偷出虎符,断了信陵君的后路,整个计划才能推进下去。

结果,果然不出侯嬴的预料,信陵君非常伤心。然而此时他已经没了退路,只能按照原计划出发了。

紧接着,临别之际侯嬴又说了一段非常奇怪的话。他说,我本来是该跟着大家一起去的。但是我老了,是个累赘,不能去。但我会计算大家北上的日程,当你们达到晋鄙军营的那一天,我会面对北方自杀。

这可真是莫名其妙。好好的,死什么呢?对侯嬴的这个选择,明清时代的读书人,普遍表示难以理解,认为侯嬴这纯粹是为了博眼球的表演行为,是为了求名,而做出的一个非常矫情的做法。

但是,在我看来,绝非如此。

事实上,侯嬴之所以自杀,是基于他对信陵君的了解。信陵君虽然按照侯嬴的计划行动了,但心里是有负罪感的。所以,侯嬴是在用自己的死,消除信陵君的心理负担。计划失败了,我死,那是陪你们一起死。计划成功了,那就用我的死,给晋鄙将军谢罪,一命抵一命。

侯嬴是用自己的生命,送了信陵君最后一程,换来活着的人,不带任何负担,扫除杂念,勇往直前,做各自该做的事情。

侯嬴名字介绍(侯嬴幸遇知己大器晚成)(5)

就这样,信陵君一路北上,来到了晋鄙的军营。晋鄙果然怀疑虎符的来历,于是,侯嬴的好朋友,勇士朱亥杀死了晋鄙。而侯嬴也果然在这一天,面向北方,自杀身亡。接着,信陵君指挥魏国远征军,成功完成了救赵大业,让强大的秦国遭遇了一次惨重的失败。

这就是窃符救赵的故事。

在这个事件中,最让人震撼的无疑就是侯嬴的选择。要知道,战国时代的门客、谋士,普遍奉行功利主义,他们会提出解决方案,但是至于方案能不能实现,里面的道德两难该如何平衡,则会让决策者自己去解决。这样,即便计策不成功,可以说是主公妇人之仁,谋士既不用承担责任,还成了智者。

但是,在司马迁笔下,侯嬴是不同的。在帮助信陵君这件事上,他大胆布局,步步筹谋,取舍之间,一切以信陵君的利益为主,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名声,最后甚至以自己的一条性命,换来计划的成功。侯嬴面对生死的坦然抉择,往往为后人或者遗忘,或者误解,但司马迁注意到了这一点,进行了聚焦、放大。通过司马迁的刻画,一个为知己者死的谋士形象,被永远定格下来。

总结

好,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本讲的内容。

侯嬴名字介绍(侯嬴幸遇知己大器晚成)(6)

今天这一讲,我们梳理了司马迁笔下,侯嬴的事迹。他是《魏公子列传》中隐藏的第二主人公,他的事迹占了全篇近一半的篇幅。他与信陵君的相遇相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而侯嬴不仅智谋出众,更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帮助信陵君完成救赵大业。用他的智慧和生命,报答了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一个为知己者死的谋士形象由此建立,对后世中华谋士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在中国历史中,你还知道哪些甘为知己者死的谋士形象?欢迎你在评论区跟大家一起分享。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