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德斯基奥地利维也纳(维也纳的空气拉德斯基进行曲和返场的故事)(1)

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作于1848年的管弦乐曲《拉德斯基进行曲》(Redetzky-Marsch),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作为传统,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

1987年的新年音乐会,也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搬到中国来,向国人直播的那一年,当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乐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的年度指挥家赫尔伯特·冯·卡拉扬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其实,这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早已形成的惯例,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水乳交融的鼓掌场面是加演曲目中的保留场景。

这里要补充一句,有关《拉德斯基》作为返场,中国听众普遍认为此事的分水岭是在1987年。但实际上,早在1950年,《拉德茨基進行曲》就一直出現在加演曲目的名單上(在1949年前,返场加演的普遍是《蓝色多瑙河》)。

而卡拉扬转身与观众互动鼓掌的镜头,也不是从1987年开始的,早在1974年,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的时候,观众就已经开始鼓掌,指挥就已经开始转身了。

拉德斯基奥地利维也纳(维也纳的空气拉德斯基进行曲和返场的故事)(2)

维也纳瞧见世界范围的认可,此后也没做太大变动。2001年的时候,《拉德斯基进行曲》曾经作为新年音乐会的开场,2004年的时候短期更换过返场曲目,但效果平平。2005年维也纳音乐会因为悼念印度洋海啸殉难者所以取消了该曲目。除此之外,再无变数,此后的十余年,《拉德斯基进行曲》都稳稳的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返场曲目,一直未改变过。奥地利人也把这首歌当做「维也纳的空气」。

每次听音乐会,交响乐团的结束曲都是这一首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接近曲终人散,乐团和观众都情绪高涨意气昂扬,虽然有不舍,却也是兴高采烈地在指挥的带动下鼓掌,时而轻柔,时而嘹亮,曲毕人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