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肯定地说,丧事放炮仗绝不是丧礼要求,原因很简单,火药的产生不早于魏晋,三国之前是肯定没有的,火药走向民用和军用是唐宋以后的事情而丧礼在殷商时期就有,到西周已经相当完备先秦儒家研习《仪礼》,学习心得汇编起来就是《礼记》《仪礼》和《礼记》都没有辑录在丧事活动中有像炮仗样的声响所以,放鞭炮不是古法礼仪,也不符合古法礼仪的精神,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丧礼要放鞭炮吗?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丧礼要放鞭炮吗
可以肯定地说,丧事放炮仗绝不是丧礼要求,原因很简单,火药的产生不早于魏晋,三国之前是肯定没有的,火药走向民用和军用是唐宋以后的事情。而丧礼在殷商时期就有,到西周已经相当完备。先秦儒家研习《仪礼》,学习心得汇编起来就是《礼记》。《仪礼》和《礼记》都没有辑录在丧事活动中有像炮仗样的声响。所以,放鞭炮不是古法礼仪,也不符合古法礼仪的精神。
还有,明清小说中,也没有放鞭炮的记叙和描述。《金瓶梅》用四回的篇幅写李瓶儿的丧事,内容十分全面;《红楼梦》也用两回的篇幅写秦可卿的丧事,还重点写了路奠,均未见放鞭炮的言词。所以,不管是经典文献还是注疏集解,不管是正史礼志还是野史资料,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坊肆村邻传说,古典时期,丧事活动都都没有放炮的要求或事项。放炮应该是近代或现代以来的民间俚俗,甚至更晚,如何形成的,难以稽考。
现时城乡丧事活动,放炮是重要活动,一家看一家,家家都放,你家有事不放,惹人说闲话,也很无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都有钱了,几百头到几千头,鞭炮越买越大。不仅放鞭炮,还放烟花焰火,还有放“二踢脚”的,说上天报信。殡仪馆的电声跑更厉害,比105榴弹炮还响,十几公里外都能听到。
目前丧事操办,许多地方,放鞭炮确实很滥。人咽气要放,入殓要放,开吊要放,上庙要放,堂祭要放,出殡要放,路奠要放,下葬要放,烧丧要放,做七要放,圆坟要放。不仅主家要放,吊丧人也可以放,还有要求娘家人必须放,老姑娘、长姑娘、少姑娘等家也必须放。鞭炮已经成为丧事活动的一项重要开支。不必要的。
就俗论俗,丧事活动中,哪些环节需要放鞭炮,可以讨论一下。
一般来说,出殡前不放鞭炮。理由是停尸停柩期间,逝者魂魄在家,尚未转世,放炮容易震惊魂魄;再者,放鞭炮响动太大,与丧事活动肃杀静穆的氛围也不相称。有的地方,开吊、做七、告庙、堂祭等丧事仪式前都放鞭炮,其实也没必要。还有的地方,移尸、小殓、大殓时都要求放鞭炮,那就更没必要。家里死人是要放哀乐的,是有喇叭鼓乐的,是有丧服人员哀哭哭声的,外人很容易知其有丧事,放鞭炮噼里啪啦、叮咚十五算怎么回事。丧事活动应把握基本程序和规定要求,结合具体情况操作,切忌听风是雨,不加区分,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起柩动棺出丧可以放鞭炮。逝者上路,阴阳两分,放炮开道,速转新生。
路奠时不建议放炮,《朱子家礼》有路奠的要求,看一下《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路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里面有路奠,沿路设祭,不需炮仗的。以物祭祀为奠,以礼祭祀为拜。严格意义上讲,路奠是供奉物品与逝者谈心交流,放炮其实坏了气氛。但现行丧事活动中,路奠为大规模祭奠事项,吊丧人员一般都以放炮或放大炮(烟花焰火等)启动路奠,操作非常铺张。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
灵柩过桥时应当放鞭炮。民间习俗,过桥放炮由来已久,而且必须放,可能源于宋元以后的鬼怪说法。桥下或桥洞为极阴之地,藏暗鬼和野鬼,过桥放炮以镇之,便于逝者顺利转世。
下葬时可以放鞭炮,用以驱除丧气,送逝者新生。
总体来说,丧事主家两挂鞭炮就行了,其他环节不需放鞭炮。
丧事活动应当尽量少放鞭炮。有的大支等支事人行为恶劣,胡乱增加丧事操作程序,以此故意要求丧事主家买许多鞭炮,与商家相勾结,从中牟利。
关于放鞭炮,一个基本的思路是:丧事放炮的意义是镇吓,不是庆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