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习记者 刘宁玥 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身体会发光的萤火虫,灵动、清丽、优美,是大自然里最微小却最富生命力的奇迹。少年李白说萤:“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
萤火虫“大军”飞过草丛。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赏萤的风俗,但如今,我们却难觅萤火虫的踪迹。
每年“小满”前后都是海南五指山萤火虫活动季。萤光如繁星点点,如梦似幻地点缀着河谷,颇受市民游客青睐。实际上,海南的热带雨林、湿地都保有萤火虫的种群。某个清凉的夏夜,从你眼前一闪而过的光点,也许就是萤火虫在向你“打招呼”。
水满乡河谷里的萤火虫如繁星点点。
溯源:
古人花式赏萤
知道吗?一开始,人们并不欣赏这种在夜间发出幽幽光亮的小生命。《诗经》中这样描述:“町畽鹿场,熠燿宵行。”“熠燿”指的就是萤火虫。试想,在阴暗的荒野中,抬头看到那忽明忽暗的闪烁,像极了堆满将士遗骨的地面上冒出的鬼火。第一个见到萤火虫的人,怕是还没来得及看清,便扭头跑远了。
后来,赏玩萤火虫,又成为一种高雅的乐趣。据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游山玩水时,曾别出心裁地命人用斛装满萤火虫。酒酣兴浓之际,便把斛打开,放出其中的萤火虫,霎时间,萤火虫争相飞向夜空,萤火星星点点,绚烂多姿,正如夜空中平添了万盏灯火,又如礼花绽放,绚丽夺目,美不胜收。
唐朝,老百姓也开始放飞、观赏萤火虫,才有了韦应物笔下的 “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流。”清代,市场上就有人捉萤火虫来卖,用以做成萤火虫灯。
每逢七夕乞巧节,都伴有漫天飞舞的萤火,这才有崔颢的那句:“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一只萤火虫准备起飞。
寻萤:
海南已发现15种萤火虫
“我和小伙伴在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亮晶晶的东西,在我们旁边晃来晃去。定睛一看,是萤火虫!真是幸运啊!”社交媒体上,名叫“贝贝”的网友讲述了自己在海南见到萤火虫的经历。
“海南常见的萤火虫有三四种。”海南爱自然公益基金会项目主管、高校讲师吴秀玲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萤火虫在海南的夏秋季比较多见,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和湿地中,比如吊罗山脚下溪流附近会比较多,比如海口潭丰洋湿地、五源河湿地、儋州蓝洋温泉等地都能见到。”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付新华与团队9年前曾在海南岛调查发现了15种萤火虫,其中9种为未知品种,6种为珍稀萤火虫,部分种类已经濒危。
此次五指山市赏萤活动季观赏到的萤火虫大多为黄缘萤,此种在海南分布较广,雨林、山谷、稻田及村庄附近的池塘都有分布。此外,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等地还有一些未知的萤类。
“萤火虫对空气、水质、土壤、植被等环境质量要求很高。一个地方的萤火虫多,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付新华说。
水满乡的萤火虫。
赏萤:
茶园“种”出灿烂“星河”
五指山本就是钟灵毓秀之地,其中,水满乡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壤丰实,本就是黄缘萤、大端黑萤的栖息地。22年前,五指山市椰仙有机茶园总经理郑丽娟来到水满乡种有机茶,坚持不喷农药,使用人工除草。除下来的杂草、散落的枯枝杂叶,以及制茶后剩下的一些废料顺着山坡滚入河谷,经微生物分解,成了最丰盛的养料。
5月19日晚,在五指山市水满乡,萤火虫飞过茶园。
一夜之间,本就生活在五指山中的萤火虫,像被点燃的烟火,照亮了河谷和周围的茶园。
萤火虫是天然的“生态检测仪”。随着萤火虫的出现,生态、环保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少打一些农药、少施一些化肥,水满乡的夏夜就会被照得更亮一些。在郑丽娟的带动和说服下,附近不少茶园都开始种有机茶树。五指山也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赏萤胜地。
一只落在草丛上的萤火虫。
赏萤虽好,却不能让萤火虫的生命为我们的浪漫埋单。面对当今的“赏萤热”,吴秀玲建议:“观赏时,要爱护大自然和其生态生物,不可抓捕,不过多进行人工光源干扰,不破坏萤火虫的栖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