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人轰炸苏州,杨家举家逃亡,途中唐须患恶性疟疾去世,就地埋葬,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杨绛先生的主要作品?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杨绛先生的主要作品(翻译家和作家杨绛先生成就的背后)

杨绛先生的主要作品

1937年,日本人轰炸苏州,杨家举家逃亡,途中唐须患恶性疟疾去世,就地埋葬。

一代佳人香消玉殒,成为杨荫杭内心的剧痛。

他在荒郊野外失声痛哭,又在棺木、瓦片、周围树木等所有能写字的地方写上妻子的名字,以求日后能顺利找到妻子。

没错,杨荫杭是杨绛的父亲,而唐须嫈是杨绛的母亲

好的土壤才能孕育出美丽的花朵。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钱钟书夫人。

出生于书香世家,严父慈母的家庭架构、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无疑为杨绛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父亲杨荫杭崇尚西方教育,十分严苛又十分开明,对杨绛自由精神和人格的树立与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母亲温婉贤惠,又让杨绛在无形中深受感染。两者的完美结合,奠定了杨绛一生求学、温婉淡泊的心性。

(一)39年相濡以沫、伉俪情深

1898年,杨荫杭和唐须嫈结婚,此时他们恰好20岁。

唐须嫈也是一名颇有才华的女性知识分子,她没有跻身文坛或政界,而是选择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家庭主妇。

在39年的时光中,唐须嫈对待杨荫杭始终都充满了耐心和关爱,做事细致、体贴和周到。会发明创造,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对杨荫杭特立独行的思想、行为也全都理解支持。

有一次,杨荫杭的重病被医生宣布放弃时,她强忍悲伤找来好友,死马当活马医的让好友开了中药。为了让只信西医的丈夫尽快吃掉这些中药,唐须特地买来了胶囊状的西药,并将里面的药粉倒空,然后把中药装进去,再将胶囊还原成原来的样子,让杨荫杭服下。

杨荫杭对唐须嫈也是尊重爱护的。

他没有和妻子吵过一次架,总是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他们把彼此的心事说给对方,无论何时,他们都有说不完的话。

父母的恩爱让整个家庭充满了和谐、温馨,给杨绛日后与钱锺书的和谐幸福的生活带来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二)饱读诗书,才华横溢

杨荫杭出生于无锡有名的书香门第,两次出国留学,先后获得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学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对法学尤为精通。

他的毕业论文《日本商法》被收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法学丛书。

除此之外,杨荫杭还是一位对音韵学颇有研究的诗人。

1920年,他出任上海《申报》副总编,据相关记载表明,1920年~1925年间,他在《申报》上刊登的文章就达到了600多篇。

他对杨绛尤为疼爱,更是倾注了许多心血,引导她要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她想学什么就学什么

父亲的引导和支持,让杨绛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文科。

正是基于这个选择,杨绛才不自觉地深受父传,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创作和翻译中,且坚持“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的观点,这才成就了后来的剧作家、翻译家和作家杨绛。

(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杨萌杭和唐须婴都是拥有“随遇而安”心态的人。他们一生平淡相守,在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生活旅途中彼此温暖、相互扶持。在数次辗转搬迁、难熬的日子里,他们用心用爱,诠释了“既来之则安之”的真正含义。

在杨荫杭和唐须的观念里,起起落落再平常不过。他们心怀恬淡,坦然地面对一切、接受一切,如行云流水般地享受美好,将复杂的都留给时间去化解,将纯粹的、温暖的因子用心镶嵌起来。

这样的生活态度也让杨绛在日后的生活中处处散发着从容和优雅。

她与钱锺书先生一生遭遇了很多坎坷,经历过许多波澜。任世事变幻她依然平静从容。

她的文字亦如她的人,从未传递给任何人以凄凉和疼痛,而只有温暖和清丽。她的作品丰厚而醇香,在你想要停滞颓败的时候,带给你勇敢前行的果敢和力量。

总结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一生,父母关系和睦、家庭成员相亲相爱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最重要的条件。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心灵塑造有很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