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总会为了一些字的意义和写法苦恼不已他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是一个读音,却可以写出形态诸多汉字而这些汉字成了他每天学也学不完,写也写不完的作业,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文字起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文字起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文字的故事即)

文字起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还在上小学的儿子,总会为了一些字的意义和写法苦恼不已。他很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是一个读音,却可以写出形态诸多汉字。而这些汉字成了他每天学也学不完,写也写不完的作业。

在他日常的学习中,会和我很多关于汉字的讨论,诸如为什么“辨别”要写作“辨别”而不是“辩别”,“辩论”却不能写作“辨论”?为什么“做作业”不是“作做业”?

今天,他又为了两个字狠狠地发了一通牢骚,这便是“即”与“既”。看着他愤懑的样子,我告诉他,只要看到这两个汉字最初的形态,便会毫不费力地理解它们的意义了。我们便来一通学习“即”与“既”吧。

由接近食物的用法,古人又慢慢引申出了接近事物的意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让你钦慕的人与物。

《诗经》中有一首表达很隐晦的诗歌《蒹葭》,其中写道“伊人”总是变换着方位,你看他仿佛“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但当你经历了艰难险阻“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时,他又“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了。这首诗真是写尽了千百年来人们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远观,不可接近、“若即若离”的苦楚。“若即若离”就是那让你总也捉摸不透的,仿佛在靠近,又仿佛总是在疏离的状态,令人好生痛苦。“若即若离”中的“即”便是靠近的意思。

古人因吃完进而引申出一切事物结束、完毕的意义。因为完毕的事情,就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是既往,所以便又有了已经的含义。

《论语》中记载了季氏伐颛臾一事,在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的时候,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季路去拜见孔子,说起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的事情。孔子责备冉有和季路作为季孙氏的家臣,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是任由季氏去攻打颛臾。孔子反对武力,他认为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只要做到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面临倾危的险境。如若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来招徕他们。人一旦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这便是“既来之则安之”的出处。“既”便是“已经”的意思了。

-END-

荷马识字,专栏作家,大学教授。一个让孩子感觉到文字温度的妈妈,寻找文字里的故事,认识故事里的汉字。

责编丨杜普

实习编辑 | 何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