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城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天(3月3日),媒体报道称,有全国政协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将向大会建议修改《民法典》1047条的规定,将结婚年龄规定为“结婚年龄,不得早于十八周岁。”

对婚龄的说法是什么(婚龄设定不只关系到人口增减)(1)

随着全面二孩的放开以及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低生育率困境,建议男女结婚法定年龄降低至18岁的议案提案在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并不鲜见。正如今年这位政协委员认为,当前法定婚龄是基于曾经计划生育制度及晚婚晚育理念而设计,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

在法律意义上,18周岁意味着自然人从未成年人身份转换为成年人身份,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也因此,社会习俗通常也将18岁作为长大成人的标志。但得看到,这一年龄的自然人群体中,大多数通常刚刚结束高考,即将迈向大学生活,他们的身份仍为学生,由于还不具备经济能力,在父母眼里,他们仍然是个“孩子”。即便是没考上大学,将选择务工谋生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不具备稳定收入。因此,对法定婚龄降低至18岁的讨论,不如换个方向——18岁能承担起婚姻的责任吗?

要明确,降低法定婚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上的改变,还将涉及到一系列社会问题。虽然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国家的法定婚龄为18周岁甚至更低,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环境和成长培育过程,实际上会对年轻人的婚恋观、价值观等产生影响,因此我国在法定婚龄调整上,不能简单效仿世界通行做法。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通常意义上,国内刚成年的年轻人过往18年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接受教育是这一群体最主要的生活经历。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不用操心饭菜,不用操心生活开支,没有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等问题。并且由于高考在国内的重要性,埋头苦学的同时,国内大多数初高中教育往往忽略了对年轻人的性教育、社会教育,这意味着刚成年的年轻人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婚恋观和责任意识。

婚姻意味着两个人将组成家庭,婚姻家庭生活一大责任就是家庭经济来源,这通常也是婚姻矛盾产生的源头之一。民法典规定,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需要扶养的一方,在另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有要求其给付扶养费的权利。对于刚成年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如若考上大学,本就还需要父母供给学费、生活费;如若务工挣钱,也不意味着生活开始稳定。此时结婚,小家的日常开支显然更多要靠父母支援。都是刚脱离家庭开始独立生活的年轻人,既要读书又要兼顾家庭收入,能否维持家庭和睦显然需要打个问号。父母的经济支持同时也会影响到家庭决策,此时的年轻人本就少有社会经验,能否协调婚姻背后的双方父母,显然也是个问题。

除了家庭责任,另一个重要责任来自于生育和抚养。降低法定婚龄同时将意味着法定生育年龄的调低。是否生育、何时生育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早结婚确实会让一定数量群体的生育计划提前或突然到来。本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突然成了爸爸或妈妈,要担负起抚养子女的责任,他们不一定做好了准备,也不一定拥有承受这一压力的能力。毕竟,养育子女是养育一个人、一条生命,即便是当下社会晚婚晚育群体,都不一定有把握有自信来面对这样的责任。更何况,生育提前还将涉及到医疗、保险、住房、教育等各方面资源的供给,全社会是否做好了保障生育年龄降低所带来的短期生育高峰,同样需要答案。

其实婚姻生活中,所将面对的责任、问题远不止这些。虽然生活都是过出来的,但18岁应不应该成为婚姻的起点,确实需要慎之又慎。与低生育率困境伴随的,是离婚率的上升和结婚率的下降,在此情况下,简单粗暴地改变,对走出“低生育率陷阱”无益。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