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墓志以及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楷书、草书、行书在唐朝也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书至初唐而极盛”这一说法。此外,唐朝的书法教育也为唐朝书法取得非凡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这里分享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书法作品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2)

韦应物像,出自清刊本《吴郡名贤图传赞》

韦应物(约737年前后出生,约791年初于苏州去世。具体生卒年不详),字义博,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官员、诗人,世称“韦苏州”“韦左司”“韦江州”。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3)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旧唐书》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这些韦姓人物,还只说到中、盛唐以前。中庸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玄宗天宝十载 (751),15岁的韦应物以“门荫”入宫廷,为玄宗侍卫,同时入太学附读。在此期间,他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少年荒唐,并未认真读书、作人。安史乱起,韦应物扈从不及,流落秦中。乱后,韦应物折节读书,痛改前非,从一个富贵无赖子弟一变而为忠厚仁爱的儒者,诗歌创作也从此开始了。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4)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感动着后世读者。沈德潜评论说: “是不负心语。”"不负心语"就是有良心的话。

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 (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岁。

韦应物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以门荫入仕,起家右千牛备身,出任栎阳县令,迁比部郎中,加朝散大夫。外放治理滁州、江州刺史,检校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约贞元七年(791年)初,韦应物在苏州去世。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他的诗风澄澹精致,诗歌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影响深远, 后人每以王(王维)孟(孟浩然)韦柳(柳宗元)并称。

主要作品有《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善福寺阁》《滁州西涧》《园亭览物》《观田家》《秋夜寄邱员外》《简卢陟》《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的墓志》《赵孟頫书韦苏州诗》《韦江州集》《韦苏州诗集》《韦苏州集》等。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赏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5)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西安碑林博物馆藏。2007年8月,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马骥在友人处见到四张唐代韦氏家族墓志拓片,分别是:韦应物墓志、夫人元苹墓志、子韦庆复墓志及庆复夫人裴棣墓志。这四张约45厘米见方的墓志出自长安区韦曲东北塬上,于2007年年底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韦应物墓志(贞元十二年)、夫人元苹墓志(大历十一年)、子韦庆复墓志(元和四年)及庆复夫人裴棣墓志(会昌六年)。其中,夫人元苹墓志为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写,抒写了对于亡妻的深切悼念。韦应物的诗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这样一位负有盛名的大诗人,有关他的生平记载却非常少。

新、旧《唐书》没有为他立传,《旧唐书》并无一字提到他。人们只能依据韦应物诗歌中提供的线索,努力探究韦应物的生平事迹,但因史料欠缺,仍不免多有缺漏和分歧。墓志记载韦应物字义博,他在三卫时的具体官职,历官十三任的经历,都是以前不见记载的。墓志显示“终于官舍,贞元七年十一月归葬”,进一步佐证韦应物死于贞元七年的说法。另外,墓志还记载韦应物平生所著诗赋、议论、铭颂、记序600多篇,但传世的《韦苏州集》只收诗近600首,其他各体文章都失传了。

西安发现唐代韦应物家族墓志是文学史和书法史的重大收获。韦应物一家四方墓志,其中,韦应物的墓志及夫人墓志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6)

韦夫人元苹的墓志是韦应物亲自撰文并书写的。这不但增加了一篇难得的唐代文献,而且也让后人第一次看到了韦应物的手书。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7)

据墓志志文显示,元苹祖上是南朝十六国时期的鲜卑贵族。元苹16岁时嫁给韦应物,去世时仅36岁。志文记载,她病逝在韦应物的官舍,举行葬礼时是在长安城含光门外太平坊临时租借的房子,这也显示出韦应物当时的家境比较清贫。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8)

这篇志文用大段篇幅来表达对夫人怀念之情,其中一些词句感人至深:“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由此使人联想到《韦集》卷六中有《伤逝》、《送终》等悼亡诗十几首,感情诚挚感人,某些诗句和志文有相似之处。

志文显示,韦应物去世时,他的儿子韦庆复才15岁。韦庆复此后刻苦攻读入仕,相继做过监察御史里行、河东节度判官等官职,809年7月病逝于当时的渭南县灵岩寺。韦庆复夫人裴棣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才女。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善福寺阁》赏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9)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善福寺阁》释文:残霞照高阁,青山出远林。晴明一登望,潇洒此幽襟。韦应物山水诗的清净幽寂的风貌,还是诗人在创作之中有意构建的结果,是其审美心理的体现。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释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从自己内心出发,选景、构图皆带有主观倾向性,他有意将自己的审美追求倾注在山水之中,使诗歌整体呈现出这种清幽静谧的特质,目的就是用来表达他对恬淡萧散生活的追求,抒发他追求清净平和的内心感受。

欧阳修在滁州写下《醉翁亭记》的271年前,一位叫韦应物的唐代诗人,也曾来到滁州。韦应物的足迹踏遍了滁州山水,他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了滁州山水的美景,《滁州西涧》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短短二十八字,就将西涧的美景呈现了出来,读这首诗的体验就是:西涧美景如诗如画。那里有着幽深茂盛的水草,繁茂葱翠的林木,婉转啼鸣的黄莺和春潮初生的野渡孤舟。

鲜明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悠悠山水的自然美和诗人自得其乐的心境完美融合,尘世带来的烦扰、喧嚣和压抑在这里可以全部卸载。诗人心灵上的种种郁闷被大自然的美景涤荡一空,诗人的情感体验与大自然静谧的美交织在一起。

这首诗一共四句,每一句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画面。四个画面虽然各自成篇,但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起来恰好就是西涧的大致风貌。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0)

首先映入世人眼帘的是生长在涧边的水草。这些水草不是什么奇花异株,而是水边常见的芦苇和蒌蒿之类的野生水草植物。

诗人没有刻意描写水草的形态,他只用了一个“生”字,就勾画出了水草的生长情况。细细揣摩诗句,诗人运用线条布局画面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将水草杂乱生长的状态勾勒了出来。

西涧两岸长满了浓密的水草,显得更加静谧,这是一幅自然而然的、充满水草气息的“西涧郊野水草”图卷。

但在这第一幅画面中,诗人还用了“独怜”两字,“怜”是喜爱的意思。这正是诗人要刻意表露的一点:西涧的水草是诗人唯一钟爱的,这是一种没有来由的钟爱。

而且“独怜”两字在全诗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正是这两个字编织起了全诗的情感脉络,这两个字也表明诗人最喜爱的,正是诗中所提到的种种图景。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1)

“上有黄鹂深树鸣”是映入眼帘的第二处画面。诗句写的是黄鹂鸟在树林中啼鸣,浓密的枝叶间,是黄鹂的家园。当夜幕降临,倦鸟归巢时,它们便在枝头唱起歌来。

黄鹂的歌声似乎是在向西涧分享着它白天飞翔的快乐和喜悦,西涧的景物也在静静地倾听着黄鹂的歌声。在黄鹂的歌声中,西涧的山水显得更加静谧。

黄鹂的歌声是动态的,西涧的景物是静态的,静中写动,黄鹂的啼鸣更显出山涧的幽静,整条西涧幽闲宁静的意蕴在黄鹂的啼鸣声中被诗人烘托了出来。

这不由得让人想到王维《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两句,这两句也是以动写静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看,月亮从云层中露出皎洁的脸庞,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照在山涧的林木上,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低吟浅唱,它们的歌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里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山林的幽静的意境烘托了出来。比较一下王维和韦应物这两首诗中的创作手法,显然有着异曲同工的美妙。

韦应物的这句诗,写的既是一幅“鸟鸣西涧”的图景,和第一句的画面有着一种内在的关联。这从“上有”两个字就可以看出,这两个字表明黄鹂是在涧边水草之上的树木上啼鸣。这一句也表明了空间的转换,诗人的目光从涧边水草挪移到水草上方的林木上。

于是,西涧的景色,自下而上地连成一幅画面。诗人以平易自然的语言,收放自如的笔墨,描绘了滁州西涧的自然景物。而且诗人以动写静的手法,将西涧幽静的意蕴渲染了出来。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2)

“春潮带雨晚来急”是诗人描摹的第三幅画面。一场春雨使山涧春水初生,潮水涌动,雨水的到来让山涧流水的水位明显升高。加上不断从远处山涧里流淌而来的潮水交汇在西涧中,使得西涧水势更大,水流转急。

傍晚时分,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西涧的水流也开始上涨。整个山林一片静寂,这晚来的春雨,带来了雨水的声音,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

雨滴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这声音如同低吟的琴声一样,给树林的夜色增添了一层烟雨迷蒙的纱幕般的意蕴,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便是一幅“西涧夜雨”的美妙画卷。

在这幅“西涧夜雨”的画卷里,诗人以夜色为背景,又以“急”字描写西涧流水的状态。虽然也和上面写到的西涧水草、鸟鸣西涧一样,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但是诗人在描写涧水流势的时候用了一个“急”字,这样一来,西涧的夜晚在寂静与闲适中,又呈现出一种极具动感的,喧腾的景象。

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开头两句,是对西涧的静态美的描写。在第三句,诗人便笔锋一转,突出描写这条西涧的动态美:那裹挟着春雨的潮水,从山涧流泻而来,让人透过诗句领略到了水的流动感。

此时的滁州西涧,一动一静,整个山林的静态美和潮水流动的动态美完美结合。诗人以如画的语言将这种美写了出来,不管是视觉还是听觉,都给人带来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

空旷的西涧,潮水流泻,在诗人的耳畔,只有这雨声和水声交织在一起的声音,这是一首浪漫舒缓中略带激越奔放的交响乐。

尤其是句末的这个“急”字,由于是入声的发音,在声调和语势上,都会给人的体验带来一种强烈的动感美。可以说,这既是一首交响乐,又是一幅美丽的“西涧夜雨”图景。

这幅“西涧夜雨”的画面所描写的景象和诗人流露的情绪,不同于前面两幅画面。虽然前三句都是对西涧景色的描绘,但第三句写西涧潮水完全是动态的,这和前面两句那种幽静宁谧的描写有所不同,这不能不说是诗人的匠心独运。

在春潮带雨、潮水流泻的同时,“野渡无人舟自横”映入眼帘。这是韦应描绘的第四幅滁州西涧画面,这句诗因为意境高远,含蓄蕴藉,被人们赞赏有加,成为蜚声诗坛的千古名句。

诗句的大意是说:荒野渡口空无一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上。野渡,是西涧的一个渡口,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荒野渡口,本来就很冷落,平时也没有多少人来往,在这个下着雨的夜晚,更是没有人乘船出行了。那系在涧边的小船,此时连撑船的船夫也不知道到哪里避雨去了。

这首诗的前三句,如果从画面剪辑的艺术手法来看的话,诗人的艺术构思也是很高妙的。他截取的前三幅画面,都是滁州西涧的一部分景物,是各自成篇又相辅相成的。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3)

而在第四句,诗人剪取的却只是“舟自横”这一个特写的镜头:在夜雨连江的西涧,在暮色掩映下的这条小船,由于受到流泻的潮水的冲击,横在西涧中,晃来晃去,任由风吹雨打,任由水涨船高。

这个画面确实很独特,因为它表现出了西涧妙趣天成的自然风光与风物。尽管春潮流泻,这空无一人的小舟却是一副优哉游哉、悠然自得的样子。

细品全诗,四句诗分别是各自单独成篇却又互相联系的四个画面。开头两句,韦应物写的是白天的西涧景色;后两句写的则是晚上的西涧景色。

这种种变化着的景色,是西涧寂静的、自然的、妙趣天成的图卷,诗人以充满闲情逸致的淡淡笔墨一笔一划地描绘,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最终作品就是一幅滁州西涧的淡美的、平远的山水画,西涧美景尽收眼底。

纵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写的是滁州西涧的自然风景。不管是自然风景的形体、线条,还是自然风景的色彩、意境,都以自然美的形式被诗人呈现出来。

诗人从西涧水边生长的水草写起,再写黄鹂在树林间啼鸣,续写带雨春潮的流泻,最后写横在西涧水面的小船。这一幅幅画面展现的是西涧迷人的自然风光,诗人妙手天成,把这些画面有机地组合起来,读来妙趣天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4)

韦应物以冲淡的笔墨,不加雕琢地描绘滁州西涧的画面。其实,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又是细致入微的匠心之作。

诗人在开头两句先在读者面前铺开西涧的静景,后两句以动景来表现西涧的静景。两种不同静态景色的结合,构成了《滁州西涧》这首诗独特的意境。尤其是诗人以“西涧夜雨”的背景,衬托无人自横的孤舟形象,读来耐人寻味。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把这首诗的前三句和最后一句联系起来,才能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意境。

韦应物在描写滁州西涧的景物时,是经过精心设计和精妙布局的。诗人先说最爱的是西涧的水草,继而诗人将视线以水草为中心,进一步写出了“鸟鸣西涧”这一自然风光的趣味。接着诗人进一步从空间和时间上写“西涧夜雨”与“孤舟自横”的西涧景象,从而构成了一幅有机相连的滁州西涧的优美画卷。

西涧的流水依然随着时光的脚步流淌着,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却如同一幅淡美的山水画一样映衬着滁州的山水,因为这样的人文与诗意而让滁州山水熠熠生辉。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韦应物被任命为滁州刺史。来到滁州,韦应物励精图治,他带领滁州人民发展生产,兴办学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滁州,韦应物凡事亲力亲为,因而也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在他的滁州诗作《答畅校书当》中,诗人就这样写道:“出人与民伍,作事靡不同。”

工作之余,韦应物也像许多文人一样,将自己的工作和业余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他会利用闲暇时光登山涉水,饱览滁州风光。一来寄情山水,在山水间陶冶自己的情操;二来滁州各地不同的山水景致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在滁州,韦应物最爱去的地方不是琅琊山,而是位于城西郊外的一个叫西涧的地方。在那里,韦应物也写下不少和西涧有关的诗,在《西涧即事示卢涉》里诗人写道:“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

滁州西涧的水畔,建有一座精致的临水建筑,一有闲暇时光,韦应物便来到这里,有时候他还会在这里过夜。风景优美的西涧会让诗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在如轻音乐般的流水声的陪伴下,诗人进入甜美的梦乡。

这首《西涧即事示卢涉》的诗,写的就是第二天清晨,醒来后的诗人来到了西涧的水边,这时候,天空下起细雨,纤细的雨滴落在水面上,荡起一圈圈涟漪。诗人看着眼前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不觉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这是多么惬意的时光与美好的享受啊。

在《西涧种柳》一诗中,诗人写道:“宰邑乖所愿,黾勉愧昔人。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这首诗写的是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光里,诗人在西涧的岸边种植柳树的故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从韦应物西涧种柳的事迹可以看出,诗人确实对滁州西涧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

在《乘舟过西郊渡》一诗中,诗人写道:“远山含紫氛,春野霭云暮。值此归时月,留连西涧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某一次乘船经过西涧,正值新月初升之际,西涧的远山近水在月光的辉映下,更加迷人。诗人系舟西涧,看着这赏心悦目的景色,一时间竟然流连忘返,可见他对西涧的喜爱之情。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园亭览物》赏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5)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园亭览物》释文:积雨时物变,夏绿满园新。残花已落实,高笋半成筠。守此幽栖地,自是忘机人。这些诗中出现的“潇洒”“自”“守”“忘机”等字均暗示出诗人对于幽寂之美的自发追求。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观田家》赏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6)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观田家》释文: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释义: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赏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7)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释文: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释义:在这秋夜我心中怀念着你,一边散步一边咏叹这初凉的天气。寂静的山中传来松子落地的声音,遥想你应该也还未入睡。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简卢陟》赏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8)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简卢陟》释文: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释义:可惜这高雅的《白雪》古曲,没有遇到欣赏它的知音。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失意流落在淮海之滨。山涧的树上沾满清晨的雨露,山鸟在暮春中悲啼不停。我只有这一瓢酒,希望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19)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释文: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译文: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的墓志》赏析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20)

大唐京兆韦府君之墓,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21)

韦应物墓志,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的墓志》楷书三十行,满行三十字,由生前好友丘丹为其撰序。近年在诗人老家长安韦曲被发现。虽未明确生卒年,但详细记叙了这位诗人在苏州为官的落幕:刚到苏州不久便政通人和,令地方豪猾偃旗屏息。刚得令将回朝任职,却遭遇疾病在官舍病逝。一时苏州城“池雁随丧,州人罢市。”无不为这位“良牧”哀悼叹惋。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22)

(元)《赵孟頫书韦苏州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朱长文在《 吴郡图经续记》中记载,韦应物虽以诗闻名,但确实是位“循吏”。他在苏州任刺史期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又能够礼遇儒士,招徕顾况、刘长卿、丘丹、秦系、皎然等隐士能人,在与他们酬谢唱答的交往中,韦应物的才贤也远远超过了常人,故因品德高清被世人所尊崇,“天下号曰韦苏州”。

年年岁岁,物是人非,苏州城自子胥始建便伫立在具区泽畔,这里曾将阖闾、孙权等前人的功过掩埋,也必然将历史的交接棒传递给后来者。韦应物的这一程大概还令苏州百姓满意,他们历次修建祠堂以奉祀这位长官,但他自己在生前却始终怀有对百姓未能得到安康生活的愧疚,这篇晚年写作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便成了后世心系黎民的警策之词。

宝历元年(公元825年),苏州刺史的交接棒又来到另一位诗人手中,他将韦应物的这首诗铭刻在石上,传贻将来,他叫白居易。

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也是独具一格,非其他书法所能及。所谓艺术无国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多种方式深入到世人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书法带给人的慰藉已远超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

韦应物书法精品(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韦应物夫人元苹墓志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