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有子姓京国,唐《元和姓纂》记载:“史记曰殷后京相氏。”这部姓氏古籍中说史记中有“殷后京相氏”的说法。京相氏是殷商后裔,商代以来一直有以京相为复姓的人。那么京相氏是怎么来的?这得从“相”说起,据《竹书纪年》记载:“河亶甲……即位,自嚣迁于相。”河亶甲,商代第十二任王,即位时商朝正是衰弱时期,为了振兴商室,河亶甲将都城从嚣地(今河南郑州西北一带)迁到相地,即今天河南安阳以东的内黄县境内。《括地志》记载:“故殷城在相州内黄县东南十三里,即河亶甲所筑都之,故名殷城也。”而“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当时相地附近有个“京地”,也就是说当时京地已并存;另一种可能就是当时京地尚未存在,所谓的“京”不过就是都城内高高耸立的阙楼,也就是瞭望台,现代说法可以理解为京都相地。虽然后来殷都从相地迁往别处,但留在相地的殷商遗民便以京相为氏,以纪念那段王城岁月,而单独以“京”为地名应该也是这段时期开始慢慢形成。数十年后盘庚(商代第二十位王)再次迁都于安阳(京地以西),此时京相之地便成了商王都的近畿,也是历代商王的游猎场所。据说到了商武丁时期,有殷商贵族子弟被封到了京地,京地正式建国应该是在这个时候。

现存最大的古都城(殷商古国京国)(1)

“京”的甲骨文形像看上去像一座瞭望台,类似后来的“阙楼”,事实上“京”的本义就是指“高耸的建筑物”。远古时期,人们虽然发明了房子,住上了舒适的巢,但仍然避免不了野兽或洪水等各种灾难的侵袭,便想到将房子加高,即所谓高“住”无忧,“高楼”便应运而生。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等级的形成,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尊卑贵贱贫富之分,达官显贵便以“居高”的方式与底层民众脱离。于是“京”的字义也慢慢产生了分歧,它不但指高楼,还象征着居住者的身份地位,即高大上。《公羊传》载:“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古代天子得居上,故天子居所处政的地方叫“京都”。“京”正式代指京都最迟应该从西周开始,比如镐京、丰京等,远古京地的由来想必源于京地多有高楼。

现存最大的古都城(殷商古国京国)(2)

京的甲骨文

京国,甲骨卜辞中也叫“子京”,“丁未贞……方在子京,四月。”是说四月间,商王去了京地。据说《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收录了数十条有关“京国”的卜辞,从卜辞中可以了解到当时京地是商王室重要的物质储备地,商王经常派使者出使京国,采办各种御用贡品,并时常请巫师祈福,使京国风调雨顺,以便源源不断为王室提供需要。因京地之前是商朝国都,迁都之王河亶甲就葬在京地,故卜辞中常有记录王室去京地祭祀宗庙或先祖的事。除此之外,京国还是商王的巡游田猎之地。据说京地一马平川,水草丰满,因没有险峻高山,故卜辞中记录商王狩到的猎物大多为野猪、野鸡、麋鹿之类的小动物。

现存最大的古都城(殷商古国京国)(3)

武王克商后,京国也随之灭亡,京氏一族被得到了安置。大概三监之乱后,成王为了重新梳理殷商遗民,将京氏一族迁入今河南荥(xíng)阳市东南一带,并世代在此定居,发展成京邑,后为京城,城内有京水。东周之初,京城属于郑国领地,后成为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的食邑。《左传·隐公元年》记载:“(武姜)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郑庄公的母亲因为宠爱小儿子共叔段要求郑庄公将京邑赐给他作封地,因此共叔段也被称为京城大叔。京国之后有京氏、京城氏,后形成京城姓、京姓,《愚公移山》中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记载。《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秦末,这里一度还成了楚汉战争的主要战场。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殷商古国——索国,“索取”一词跟这个古国有关,商的重要公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