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一则笑话,大意是,城里人有钱了,开始在乡下造房子,吃野菜,自己种粮食,乡下人恼火:一直追着城里人的脚步跑,结果兜兜转转还是回到最早,你们到底要闹哪样?
然而等我到了松阳,看到漫山遍野的翠绿茶园,整齐的村居,干净的村道,蓝得没有一丝杂质的透明的天,青绿的河流象一条缎带绕村而过,大人小孩脸上都有种安详满足的表情。我忽然想,是啊,如果农村都这样,那何妨归去,做个农民,对一弯青山,一溪流水,一畦菜地,一天闲云。
丽水松阳位于浙西南山区,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199年),是丽水地区建置最早的县份,古称松州。松阳的景点很多,箬寮原始森林,延庆寺塔,石仓古民居等,因为时间关系,只去了大木山茶园和象溪一村,但窥斑见豹,松阳之美,已然明了于心。
茶叶种植已经是松阳的经济支柱,车行在松阳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整齐的茶田,据说,杭州龙井的原茶,有70%是松阳供应的!这里山清水秀空气好,茶叶的质量之好,自然不言而喻。
薄雾笼罩的清晨,在茶园里,做一个安静的采茶女。
茶田层层叠叠,铺天盖地。去斯里兰卡中部旅行时,也曾为那里的茶山感叹,然而如今跟松阳的茶园一比,顿时秒成了渣。
碧绿的池塘,映着深绿的茶树,色彩相同,却各有层次,连空气,也被染成了淡淡透明的绿。
景区内茶文化长廊、骑行观光台等服务设施齐全。配有高山地自行车,男女轻便自行车和观光电瓶车等,找一个周末,带上家人或朋友,来这里,做一次放松的田园之旅吧!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
神奇的东方树叶,谁也不能小觑。在国外旅行,对方泡了茶,会看着我们品尝,再小心翼翼地问:味道怎么样?
是,我们来自古老的茶叶和丝绸的国度,论起茶叶,没人不服。
逛累了,幽静的茶室就在碧绿的茶园之中。布置充满禅意,如简笔山水,只寥寥几画,残山瘦水的感觉便扑面而来。
修竹几杆,意境便立刻不一样起来。难怪苏东坡要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了。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清俊的竹子配上碧绿的茶园,简雅的茶室,真是相得益彰。
枯瘦的莲蓬,野菊花,枫叶,翠竹叶,组合在一起,便是一副简笔画。
而茶,总是跟这些雅致脱俗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
来到象溪一村的时候,晨雾已经散去,蓝天重现,一碧如洗。
象溪一村始建于唐,已经有千年历史。村里文人辈出,出过3位进士、5位举人和85位秀才,素有“秀才村”、“耕读村”的美誉。村中有保留完好的高氏宗祠、朱熹讲学原址、文昌阁、高斐然故居、等古民居及古建筑。
最富盛名的当数清代进士高焕然。高焕然当年经常在文昌阁上熟读诗书,终于考取进士,先后出任长宁、灵山知县及钦州知府等职,是松阳人的骄傲。
村口的大牌坊上,刻着“德厚流长”四个字,充分显示了象溪村人耕读传家这古老却又先进的文化理念。
五福临门、一元复始、步步高升、万象更新——这些故事、旧村改造遗留下来的石门,石阶,石磨,组合成了石门广场,组成了一座活生生的石门历史博物馆。
茑萝爬上盖着棕树批的围墙,红艳艳的五角星小花沐浴在阳光下;破旧的小推车、拖拉机上载满了花儿草儿,摇身一变,成了鲜亮的风景;孩子们跳上跳下,自在玩耍,这是幸福的童年时光。
主妇的小铺子就开在家门口,既做了生意,添了收入,也照顾了家庭。
好生活的幸福和松快就这样刻在脸上,即使是繁琐的劳作,也掩盖不了。
这是当地的特色小吃,煮豆腐丸子。看到我的相机镜头,年轻的老板娘抑制不住地笑起来,一点也不扭捏。
大儒朱熹讲学的旧址,保存依旧完好。
有外地的政府职员参观象溪一村,说起这个旧址,不由感叹:朱熹在我们那里讲了三年学,没人知道,你们这里,却把它做成了景点。
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我始终觉得,浙江农村旅游开发积极而科学有序的态度,值得全国学习。
这个茶,叫端午茶。
时令近端午的时候,各种小虫毒物也都活跃起来,人们上山采来清热解毒的草药,熬制成茶水,装在大壶里,供全家人饮用。
茶水清淡,并没有颜色,喝到嘴里,却有股淡淡的草药香气。
这是农耕文化展示厅。
许多在乡村都消失已久的农具,都集中在这里。比如木质鼓风机,蓑衣,棕麻织成的包包,磨豆浆的石磨,老式的木头榨油机,犁……
陪同的当地朋友说:这里的很多东西,你们可能都没见过。
时代在发展,生产力的科学发展和提高,使得这些工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无论如何,在这里看到,还是会牵起一丝轻微的乡愁来。
街头小吃千层糕。
主妇爽气地拿起菜刀,把大块的糕切成小块,热情地招呼大家:都来尝一尝!
糕体柔软细腻,蘸一点鲜酱油,入口便觉得是美味。
手拉手,跟着妈妈去逛街。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里孤寡老人的家。每人一个房间,有卫生间,阳台,专人照料……真正做到了老有所养。
如果我老了,也到这里来吧!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村头这个池塘,就取名半亩方塘。
文昌阁,大水车,红鲤鱼,茶园,远山,竹林,红灯笼,这便是如画的象溪一村。
村里还建起了民宿,整洁干净,氛围非常好。
早年,丽水的青壮年有70%都会去大城市打工,可是近年来,回流的人数差不多也已经达到了70%,谁说不是呢,如果可以,谁不愿意在家乡创业?尤其是这样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