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山间古诗词(诗词日历白居易夜闻歌者)(1)

《夜闻歌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创作一首短篇叙事诗。此诗通过描写歌女的悲惨境况,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亦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不顺、被贬偏僻之地的凄凉亦沧桑的心情。此诗虽是一首叙事诗,但诗人用语却十分简练、含蓄,处处体现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读来感情真挚,哀婉凄凉。

译文

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的江月天色俱清澈。听到邻船有唱歌的人,其歌调能使人愁煞。唱歌完后继而是哭泣,还有抽泣兼哽咽。寻声去见唱歌的人,发现有个妇人肤色如雪。独自靠着船帆立,十七八岁十分美丽的样子。而泪水却像夜里珍珠,双眼像是在坠明月。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么凄切。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注释

1.作者题后自注:“宿鄂州。”2.泊:停船靠岸。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澄彻:明亮。3.堪愁绝:能使人愁煞。4.泣声通复咽:抽泣兼哽咽。5.樯:船的桅杆。娉婷:形容女子美貌。6.真珠:即珍珠。明月:古代珍珠名。7.沾襟:一作“沾巾”,即眼泪沾湿手巾。终:一作“竟”。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六月,作者四十四岁时,因写喻诗而得罪掌权的宦官集团,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而后作者出长安城,坐船从汉水而下,远赴九江上任。当舟泊武昌鹦鹉洲时,忽有歌声传来,如泣如诉,使他不禁寻声而去,从而写下了一首题为《夜闻歌者》的诗。

赏析

此诗之美就美其简练、含蓄,在其“不言”之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这曲歌调是《霓裳》还是《六幺》,这份惆怅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呢,令人难以猜测。“歌罢继以泣”,女子的怨绪一发即不可收,其歌声凄凄惨惨,撕心裂肺。究其原因,不外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最妙的还是“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合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作者是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这“不言”之美乃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

此诗中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看到这位如花般歌女后,作者没有用“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三个字,在文学创作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是比较少的,而此诗中“雪”字却恰好切合了诗间的意境。“雪”留给人们的印象一是洁白无暇,一是寒心彻骨。“颜如雪”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少妇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

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深秋月夜巧遇女子,所以诗情特别哀婉凄凉。

清晨山间古诗词(诗词日历白居易夜闻歌者)(2)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任左袷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被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会昌六年(846)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谥号文。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被后人称为“诗王”“诗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