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自公元前202年,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结束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而后又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使得西汉社会前期的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稳定繁荣。但不知为何,到了西汉后期,却时常会出现一些群体性的社会恐慌事件,影响深远,致使西汉社会从上到下人人自危,风声鹤唳,不过若是究其原因的话,还要从董仲舒的“灾异思想”开始说起。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1)

汉高祖刘邦漫画插图

西汉社会前期是如何繁荣起来的?

要说西汉社会前期的繁荣,其实也不是自西汉建朝伊始就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汉高祖刘邦以及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几代人的努力,这才使得西汉社会从初期的一贫如洗逐渐步入到了“小康社会”。

就好比汉高祖刘邦刚刚建立西汉政权那会,“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整个社会从上到下弥漫的都是一股子“破败萧条”的气息。——《史记·平淮书》

但是汉高祖刘邦聪明啊,他深刻意识到了问题到底是出在了哪。

无非就是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并没有选择改革,而是依旧坚持选择了“商鞅变法”之时所提出的那一套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法政”治国之道。摒弃了治国之道上的“道德标准”建设,单纯的以法治国,即“法家思想”学说中的那一套“严刑峻法”统治体系。——《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也就间接的导致百姓对“道德标准”方面的考量失衡,从而对秦朝政权没有归属感,感受不到“家的味道”,说白了就是秦始皇“不得民心”。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2)

秦始皇与他的大军剧照示意插图

同时,秦始皇在大力发展军事、开疆拓土之余,又大兴土木,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修建诸如“秦始皇陵”、“阿房宫”等大型建筑群,故而对经济的需求也就愈加旺盛。

但是封建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不说,国家的经济又主要来自于“百姓”,所以,这一系列的额外经济负担,最终也就只能转嫁到无辜的“百姓”身上,各种苛捐杂税那是轮番上阵,使得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最终忍无可忍之下,也就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因此,有了这个惨痛的“前车之鉴”,汉高祖刘邦自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进行政治改革,明令废止秦始皇时期的那一套“严刑峻法”统治体系,重新选择了道家“黄老之术”中的“以德化民”的“无为而治”思想体系。——《道德经》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3)

西汉宰相萧何画像插图

同时又着令西汉宰相“萧何”重修律法,编撰《九章律》,“除参夷,连坐之罪”,赫然是以道家“黄老思想”来弥补“法家思想”的不足,与民休息,以道德教化为主,法治为辅,借以达到减轻百姓负担的目的。——《文献通考·卷一百六十四·刑考三》

但显然光是这些肯定是不够的,毕竟无论是“黄老思想”,还是“减轻刑罚”,都只能说是被动上的一种改革,普通的老百姓显然是感受不到明显变化的,所以,为了能够切身实地的实现“为百姓谋福利”的初衷。

汉高祖又在赋税上“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尽可能的去为百姓减轻赋税压力,增加百姓的额外收入,从而加速西汉政权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进程。——《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

直到后来,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执政时期,更是励精图治,严格恪守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的初衷,“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文景之治”的盛世场景也就因此而出现,——《史记·平淮书》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4)

董仲舒画像插图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西汉社会前期如此繁荣,为何到了后期却会频繁发生群体性的“社会恐慌事件”呢?
  • 就像笔者曾在序言中所提到的,这就要从董仲舒的“灾异思想”开始说起了。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提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用“儒家思想”全面取代了西汉前期“道家学说”的统治地位。——《武帝纪赞》

但是大家想啊,原本“黄老之术”中的“无为而治”思想推行的好好的,你这贸贸然就要改革,那势必就会动了很多人的“蛋糕”,当然就会有人不愿意了。

就像此前于公元前139年,“ 御史大夫赵绾坐请毋奏事太皇太后,及郎中令王臧皆下狱,自杀。丞相婴、太尉蚡免。”,顾名思义,这“赵绾”乃是一个坚定的儒家学说推崇者,可是一上任御史大夫就像汉武帝刘彻提议政治改革,褒扬儒家,贬斥道家,甚至还建议汉武帝别向窦太后奏事。——《汉书·武帝纪》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5)

窦太后剧照插图

大家说支持旧制“无为而治”思想的窦太后能愿意吗?自然是不愿意的,所以大怒之下就治了赵绾及相关推崇儒家学说的官员的罪。

故而到了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向汉武帝刘彻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理论之余,又适时聪明的提出了另外一个思想,“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灾异思想”。——《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毕竟,由于封建时期的科技水平落后,百姓往往都无法科学的解释一些自然灾害或者是所谓的“天降异象”现象,所以自然而然也就把这些奇异的现象就都归结到了“神仙鬼怪”上面。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6)

汉武帝刘彻剧照插图

简而言之,就是董仲舒把原本的“儒家学说”给改了,改变了原本“儒家思想”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思想,巧妙的把“自然灾害”以及“天降异象”跟“王朝的更替”相结合,告诫汉武帝刘彻可以根据自然的变化从而适时的调整政策,以便安定天下。——《论语·述而》

从侧面去巧妙的提醒汉武帝,“黄老思想”太过于安逸,已经不足为维持政权的稳固,唯有进一步的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才是当前所迫切需要的。

如此一来,董仲舒的这套“灾异思想”也就得以随着“儒家学说”中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而参与到了西汉的政治体系当中,并对西汉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7)

汉武帝雕像插图

一方面确定了“君权神授”的统治地位,维持了西汉政治秩序的稳固,另一方面又正好就与汉武帝本身那迫切想要开疆拓土,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需求一拍即合,更何况经“文景之治”以后,也已经给西汉的对外扩充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与此同时,也成了西汉后世统治者的政治工具,就像汉元帝刘奭登基初期,“三月,地大震。恭移病出,后复视事,天阴雨雪。由是言之,地动殆为恭等”,赫然就是想要把“地震”这个“灾异”现象归咎于大宦官“弘恭”的身上。——《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

表现出的不正是借“灾异思想”进行政治整顿的意思吗?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8)

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插图

  • 但恐怕任谁也不会想到,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以及为了实现他政治抱负,故而才采纳的“灾异思想”,却在西汉社会的后期变的不再单纯,变得不再只是统治者的一个政治工具。

就像西汉社会曾于公元前30年所发生的一次“闹洪水”事件,“七月,虒上小女陈持弓闻大水至,走入横城门,阑入尚方掖门,至未央宫钩盾中。吏民惊上城。”——《汉书·成帝纪》

什么意思呢?说的是一个名叫“陈持弓”的小女孩,不知道从哪听说有洪水要来了,然后自进入长安城“横城门”以后,就开始大喊大叫,到处散播“洪水要来了”的消息,之后更是一路闯入皇宫,直到未央宫附近才被宫廷护卫发现。

继而也就导致短短不到一日的功夫,长安城大乱,官吏百姓纷纷往城墙上跑,都想要提前抢占制高点,借以抵御洪水的侵袭。结果不言而喻,“百姓奔走相蹂躏”,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踩踏事故。——《汉书·王商传》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9)

汉成帝剧照插图

可是最后,同样被惊动的汉成帝“刘骜”,却在慌忙派人调查后发现,哪里有什么洪水的影子,从头到尾压根就是一场闹剧罢了。

换成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可能就只是一场因“谣言”导致的“社会公共事件”,但是在古代所代表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毕竟古人他不懂科学,所以就会把一些奇特的现象统统归附于“怪力乱神”之上,而这个小女孩,仅凭一人之言,就闹的长安城大乱,而且还神不知鬼不觉的跑到了守卫森严的皇宫里面,绕过了所有人的眼睛,很显然,这在当时百姓的心中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10)

“许皇后”剧照

故而,针对这小女孩的一系列神秘莫测的言论也就越来越多,宫廷内部更是吵翻了天,先是各方党派纷纷借机对敌对党派势力大为弹劾,然后又是“许皇后”因失察而被废,可以说西汉为此次事件属实是付出了相当昂贵的代价。

继而又有平陵人“李寻”发表了相关言论,“窃见往者赤黄四塞,地气大发,动土竭民,天下扰乱之征也。彗星争明,庶雄为桀,大寇之引也,此二者已颇效矣。城中讹言大水,奔走上城,朝廷惊骇,女孽入宫,此独未效。”——《汉书·李寻传》

赫然是把这次事件当成了“天下大乱的征兆”,只不过具体是什么征兆此时还不知道,所以只能加以预防,而且按照以往的惯例,此次事件还必须要重视起来。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11)

汉哀帝重用李寻画像插图

故而,到了汉哀帝“刘欣”登基称帝之初,重用李寻之后,就下发了这样一道诏书,“汉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夫受天之元命,必与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号曰陈圣刘太平皇帝。”——《汉书·李寻传》

显然是借这次“闹洪水”事件,上演了一出君权神授,重新“受命于天”、改元易号的戏码。

但不曾想,到了汉哀帝建平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年,又出现了一次群体性社会恐慌事件,“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民又会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击鼓号呼相惊恐”,其结果与上次“闹洪水”基本一致,同样导致了一场极为残酷的政治斗争。——《汉书·哀帝纪》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12)

董仲舒思想漫画插图

  •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足以看出一些东西了吧,西汉后期之所以频生后果严重的群体性恐慌事件,其根源还是在于董仲舒所提出的那一条“灾异思想”。

固然这“灾异思想”使汉武帝可以借着一些“灾异事件”的名头,借机实行政治改革,一反此前“休养生息”的政治事态,转而反守为攻,踏上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征程,从而让西汉的综合国力又一次上升,强盛一时。

不过他所依仗的“君权神授”思想,却也直接影响到了后人,使得西汉后世对“君权神授”的概念大为推崇,甚至是“曲解”。

但凡有个什么“自然灾害”或者是“天降异象”什么的,都会不由自主的认为这肯定是要发生什么大事了。

毕竟已经有了汉武帝刘彻这样一个“明晃晃”的成功模范不是吗?

然后自然也就会想着赶紧把这件事告诉其他人,省的因为错过了预防机会而导致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殊不知,这样才会使后果更加严重,这就是“迷信加上谣言之后”的可怕之处。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13)

西汉官员上朝“提心吊胆”剧照示意图

大家想啊,连当朝皇帝都迷信“灾异思想”了,百姓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又能多明白多少呢?因此,这也就直接导致了西汉社会后期的官员以及百姓对“灾异”十分敏感

  • 百姓是对“自然灾害”或者是“天降异象”所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害怕,毕竟生命只有一条,没了可就真的没了。
  • 而官吏的大多数则是对“灾异”所可能代表的“政治后果”害怕,万一哪天统治者一个不高兴,借口这是上天派遣给他的旨意,要整治某一个官吏怎么办?面对这“未知”的恐惧,你觉得官吏们能不害怕吗?能不提心吊胆吗?

如此一来,西汉后期的社会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因“天降异象”,或者是一些以讹传讹的“灾异”谣言,从而引发“群体性的社会恐慌事件”的频繁发生也就无可厚非了。

属实是因为董仲舒的“灾异思想”影响太过于深远,致使西汉后世从统治者到普通老百姓都太过于敏感罢了,当然,还有“迷信”!

西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社会前期稳定繁荣)(14)

古代迷信动漫插图

结束语

但总的来说,按照董仲舒的初衷,“灾异思想”的出现也只是为了能迎合统治者当时的统治需要,至于后世所导致的这种结果,恐怕就连董仲舒他自己也是预料不到的吧。

所以,其实也不能把这个结果怪罪到“董仲舒”的身上,毕竟封建时期那落后的时代大背景所造成的思想限制,对百姓所造成的影响也是十分厉害的不是吗?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