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关于骆宾王的一段话(少年出众青年蹉跎)(1)

作为“初唐四杰”一员,骆宾王与王勃、杨炯一样,神童出身,他的《咏鹅》成为后世儿童启蒙必读诗。

《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十七岁时,父亲病故任上。家贫,无力归葬,只得将父亲葬于博昌。三年服丧之后,骆宾王开始了一生之奋斗。第一次入京非常不顺利,行卷无门、科考落榜、干谒上书徒劳,求仕之旅首战折戟。在长安、洛阳游历一段时间,囊中羞涩,被迫返乡。

他未去博昌,而是回到了义乌,除了探望多年不见的族亲,还有筹措资费的目的,以奉养母亲、照顾两个弟弟。回到博昌后,骆宾王又读书数年,于二十七岁在长安谋得微末官职。四五年后,这一微末官职竟也被罢免,顿时“门客不见”、“交朋疏索”,“一朝披短褐”丢官成为平民后,世态炎凉尽显。三十二岁时,他不得不再次离开长安。

骆宾王去了豫州任刺史李元庆的府宾。李元庆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子,以善政闻名。任职三年后,对他十分赏识的李元庆令其“自叙所能”,以备提拔,但骆宾王不齿于“自媒”,“不奉令”,回绝了上峰。又三年后,离开豫州,归博昌闲居,以“游宴自遣”,试图以耕种为生。可惜梦想总是被现实碾压,陶渊明的归田生活亦不是任谁都能享受的了。

十二年后,一改曾经的羞于自荐,骆宾王作数篇“启文”求职。所谓“启文”,即上书明志,或用来唱和,或用来求取援引、谋取官职。骆宾王传世的启文大多为后者,“贫病交侵,思薜萝之可托”。才子低下高扬的头颅,可以说是被生活磨平棱角,亦可解为多年的修炼后学会了隐忍。

关于骆宾王的一段话(少年出众青年蹉跎)(2)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是一首送别诗,又是一首咏史诗。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启文打动了权要,骆宾王四十九岁重返长安官场,担任从九品上的奉礼郎。在此任上三年后,随军征西,先去西北,走的路线大致是从陕西、经兰州,到新疆,在西北生活了两年多,又被调往西南战线,途经巴蜀去云南姚安(姚州)。骆宾王在军中担任参军、书记等文职,撰写书檄。

几年的军旅生活令他成为“唐代第一个走向塞漠的知名诗人,开创了文人侧身戎幕和边塞诗纪实言志的一带新风”,他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山人物。

《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夕次蒲类津 / 晚泊蒲类》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关于骆宾王的一段话(少年出众青年蹉跎)(3)

五十五岁返回长安,秋天再次奉命入蜀。在四川停留两年完成公使,五十七岁调回长安,任武功县主簿,写作了被誉为绝唱的长诗《帝京篇》。这首诗作也被评价为时城市诗之滥觞。

《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嶔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

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

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全诗描绘帝京长安的繁华,颇多壮词,显示出大唐帝国的强盛和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提出了“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的居安思危的警示,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

彼时,吏部侍郎裴行俭意欲使其为掌书记随军出征,但骆宾王欲孝养老母,请辞。继而奉命去江南,一年多后返回长安,生重病,病中母亲去世。骆宾王退职居家服母丧。回想成年后的奔波,与母亲聚少离多,唯有“茹茶空有叹,怀橘独伤心”。

丁忧结束后,骆宾王已是六十一岁,仍返身官场,被任命为长安主簿,不久被提升为从六品下的侍御史。惜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被栽赃下狱,真正的原因是骆宾王多次上书,触怒了当政的武氏集团。狱中,骆宾王写下《萤火赋》、《在狱咏蝉》等,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等明志。

《咏蝉 / 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被关押一年多释放,六十三岁的骆宾王贬为正九品上临海县县丞(位于浙江)。上任途中先过博昌县访旧,再路过义乌安葬了母亲,这是他对两处家乡的最后探访。

关于骆宾王的一段话(少年出众青年蹉跎)(4)

六十六岁时,公出洛阳返回临海,过扬州与徐敬业等相聚,酝酿反对武则天的起义。秋天起兵扬州,骆宾王任“艺文令”,写下著名的《讨武氏檄》。据说武则天读这篇檄文时,读到“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则天不悦,认为“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可见其文文才之出众。

《讨武氏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讨武氏檄》作为军用文书的檄文,确实达到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文心雕龙·檄移》)的要求。首段历数武氏罪恶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面临生死存亡之秋,为兴兵讨武铺垫了充足的理由,可谓“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写敬业举义之名正言顺和兵威强盛之必胜无疑,可谓气盛京藩,文武响应,示之以大义,动之以刑赏,更是理直气壮,慷慨果断。《讨武檄文》流传千古,而李敬业的讨武战争,在华夏军事史上却难觅其踪!

扬州兵起后,武后问策于中书令裴炎,裴炎建议归政睿宗,被诬陷与徐敬业串通而斩首。在其被斩之前,徐敬业已兵败,但笔记小说中将此事演绎为另一版本:

为了拉拢裴炎一起反对武则天、在朝廷中里应外合,徐敬业让骆宾王想计策。骆宾王“静思食顷”,编了首儿歌“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二坐殿堂”,教裴炎的田庄上的孩童传唱。待洛阳小儿都会唱了,传到裴炎耳中,骆宾王又去拜访裴炎,以天命之由说服了裴炎。徐敬业起义,裴炎写信给他,信中只有“青鵞”二字。有人告密,朝廷大臣都猜不透,唯独武则天破译,青指十二月,鵞指裴将为内应。故杀裴炎,扬州判兵也跟着败了。

关于骆宾王的一段话(少年出众青年蹉跎)(5)

这些故事,包括骆宾王最后结局之传言,皆从百姓对徐敬业等人的敬爱而起。

骆宾王的结局有三种说法,兵败逃跑时被部下杀害,逃亡后客死异乡,及出家灵隐寺。

关于骆宾王的一段话(少年出众青年蹉跎)(6)

《本事诗》中有骆宾王与宋之问灵隐寺连句的详细记录。而明朝笔记中称,正德年间南通曾掘出骆宾王的墓,打开棺材,“见一人,衣冠如新”。清朝人因防水患,将墓迁至南通狼山东麓,有人特意为此写诗。

无论何种情形,骆宾王自从兵败后便再未现身。中宗反正后,出于对他文名之敬重,亦为了表彰他对李唐王朝的衷心,命人搜集整理他的诗文,共得十卷,流传中散失不少,现存诗文赋合计一百余篇。

纵观骆宾王一生,可谓少年出众,青年不得志蹉跎苦修,中年失意后归隐,十二年后重出江湖奔波征战,遭重创,最终决一死战,战败后飘摇而去,无迹可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