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字观光,今浙江义乌人,自幼勤奋好学,是初唐著名诗人,他与王勃、卢照邻、杨炯齐名,被人们称为“四杰”。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咏鹅》诗,是骆宾王少年时期写的,因此被人们称赞为“神童”。而这首诗也被后人列入教科书,我们很多人在儿童时代,都是吟着这首诗成长的。由此可见,骆宾王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也是很大。

唐朝是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边塞诗又是唐诗中的一枝奇葩。所谓边塞诗,其中尤以西域诗为最多。有唐一代,不少诗人从军西域,生活于斯,战斗于斯,因而奋笔作诗,记述丰富多彩的边疆生活,歌颂高峻浩渺的边疆山河,而骆宾王就是这样的一位唐朝早期的西域诗人。

如今,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后人的评价,大家对骆宾王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不管是从军西域,还是在朝堂之上,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今天,笔者就从骆宾王的边塞诗入手,分析他一生的传奇色彩,解读他的边塞诗所表达的胸臆,以及诗中反映出的现实生活与遭遇。

骆宾王诗人轶事(西域诗人骆宾王)(1)

| 因受牵连,从军西域

青年时代,骆宾王可谓是一表人才,博览群书,善于作文,五言诗写得最妙。因为怀有才华,在三十岁左右,他就来到京城长安,着意写了一首《帝京篇》,极大地赞美了长安城的宏伟富丽,一时传为绝唱。

这时,道王李元庆十分赏识他的才华,聘他为王府的官员。不久李元庆死后,骆宾王入朝,在门下省中担任一名草拟文书的小官。之后,他又深受掌管选拔官吏的司列少常伯李敬玄的青睐,成为了府中常客,座上嘉宾。

李敬玄一再想重用骆宾王,可惜没有合适的空缺。公元678年,由于李敬玄不肯大批任用皇后武则天的亲友,唐高宗极为不满,有意给他作难,将这个文弱老人改任为洮河大总管、鄯州都督,发往青海与强大的吐蕃作战。

谁知,骆宾王也因牵连受到排挤,改官边疆,从军西域。从这年春天起程,直到秋天才抵达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城(今新疆库车)。一日傍晚,骆宾王登上龟兹城头,向东眺望,对新的边疆军事生活深有感触,于是就写下了《边城落日》一诗: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当时,西域多为西突厥各部游牧之地,西突厥曾与吐蕃湘莲结,侵扰唐朝的城镇。突厥的习惯是,月圆时就出兵作战,月缺时就收兵回乡。因此,骆宾王通过观察月亮,经常“持满”(将弓拉满,准备射出),以警惕西突厥部落的骚扰。

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历史上称为“凿空”(开辟交通孔道),传说又曾为汉朝寻找黄河的源头。大概骆宾王也经常出使西域,所以在诗中说“寻源屡凿空”,感觉自己与当初张骞一样,在西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这两句诗说明边疆的生活很辛苦。但他的精神面貌却很饱满,接着他就写下了“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两句极有气魄的诗,并且要用腰间的龙剑,爱国报君。

骆宾王诗人轶事(西域诗人骆宾王)(2)

这年冬天,骆宾王因公来到温宿(今新疆乌什县),月夜登上城楼,观看近处的军营,就写下了《温宿城望军营》一诗:

虏地寒胶折,边城夜柝闻。

兵符关帝阙,天策动将军。

塞静胡笳彻,沙明楚练分。

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

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

烟疏疑卷幔,尘灭似销氛。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召勋。

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全诗用了一连串的叠句,描绘了温宿军营冬夜的静谧景色。东汉的班超投笔从戎,安定西域,建立功业,被封为“定远侯”。“投笔怀班业”,这句诗说明骆宾王也想学习班超,在西域大干一番,成就自己的辉煌事业。

这首诗,笔者要插一句题外话,是因这首诗的题目有误,在查找百度和其他文本中写的是《宿温城望军营》,也有的是《温宿城望军营》,但本人认为,应该是《温宿城望军营》,如果真是《宿温城望军营》的话,那么后人的解释就是错误的。

今天的新疆乌什县,就是汉代的古温宿国所在地,归属龟兹管辖,又是通往唐代安西四镇的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的必经之地。骆宾王在这首诗中提到“班超”,当年班超曾在温宿国从事过军事活动,并在燕子山留下雕刻“定远侯”的字样。

但在后人的注释中,却把“温宿”两字颠倒,于是就按《通志》解释为在宁夏中卫,又按甘肃志解释为在甘肃灵州东南等。这样的注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班超出使西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南疆活动,重点区域应该在“龟兹、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三个城邦国,并在疏勒娶了当地贵族的女儿,生下两个儿子,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历史。

不管当时情景是怎样的,骆宾王在西域从军,不可能在诗中写宁夏和甘肃的地名,从学术中讲,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慎重。笔者较为认同新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毕竟,汉唐的温宿和龟兹都在今天的阿克苏地区境内。

骆宾王诗人轶事(西域诗人骆宾王)(3)

| 屡遭冷落,怀才不遇

自从军西域,骆宾王的军旅生涯也是很不顺利,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上司,始终处于边缘化,让他学习班超的雄心壮志得不到用武之地。作为一介文人,骆宾王赶不上班超的文韬武略,所以在遭遇困难后,心情就变得忧郁寡欢。

公元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与吐蕃勾结,侵犯安西大都护府。吏部侍郎裴行俭以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为民,带兵前往西域平乱,裴行俭来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征集了一万余人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子弟,略加训练后,便西进龟兹,准备和西突厥和吐蕃展开战斗。

这时,骆宾王很有可能要求参加战斗,期待自己建功立业。裴行俭早年在朝中就对骆宾王放荡不羁、嗜酒爱赌的行为颇为不满,自然不肯让他参加重大的军事行动。

接着,裴行俭采取麻痹敌人的谋略,一路来到阿史那都支所在部落附近,先派使者给阿史那都支请安,然后摆开阵势,派人去督促他前来相会。阿史那都支原定与吐蕃在秋后出兵攻打唐朝军队,毫无准备,见到重兵临城,只得率领部落酋长们前来迎接。

趁此机会,裴行俭将他们全部擒获,兵不血刃,平息了一场祸乱。当时随行的将士,都因此立功受赏且得到提拔。而骆宾王却依然故我,一无建树。这件事情对骆宾王的刺激很大,他当晚就失眠了,于是就写下了《边夜有怀》这首诗:

“汉地行逾远,燕山去不穷。城荒犹筑怨,碣毁尚铭功。古戍烟尘满,边庭人事空。” 诗中虽仍然写边城夜色,但却用了一连串的“穷”“冤”“空”等消极悲观的词。可见骆宾王的心情极为不好,接着他感叹“倚伏良难定,荣枯岂易通”,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对前途失去了信心。

从这个时候,他开始对边疆的军事生活有些反感了,发出了“旅魂劳泛梗,离恨断征蓬”的怨言。他想起古人来,“苏武封犹薄,崔駰宦不工”,觉得自己的遭遇与他们多么相似,甚至还比不上他们!从此,他原有的高昂斗志不见了,“惟馀北叟意,欲寄南飞鸿”,只希望苏武一样,靠鸿雁传书,返回故乡。

骆宾王诗人轶事(西域诗人骆宾王)(4)

就在此时,骆宾王被派往金山都护府办事,他走到东边西州,翻越天山,被眼前宏伟壮丽的天山景观震撼了,也更触动了他诗情,但并未使他摆脱苦恼,这在他的《晚渡天山有怀京邑》一诗中可以看出: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这时,骆宾王看到天上的天上的乌云,怀疑是京城上林苑中葱郁墨绿的树叶;他看见路旁低处一堆堆的白雪,觉得像暮春长安皇宫前御沟中吹落的厚厚的杨花。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春秋时期,齐候派管至父和连称戊守葵丘,种瓜时出发,齐候说:“等到瓜熟时,就派人代替。”因此,古人就把期满替代称作“及瓜而代”,省略为“瓜代”。

唐朝官员规定三年一换,骆宾王从军西域,这时还不到两年,所以叹息“归期未及瓜”。他感到自己立功边疆已无望,因此十分怀念京城锦衣玉食,歌台酒楼的生活,在边疆度日如年,便有了诗中最后一句“夜夜泣胡笳”。

骆宾王翻越天山,走了一天,第二天傍晚来到庭州蒲类县的渡口,于是就写下了《夕次蒲类津》一诗。唐朝的蒲类津,就是今天的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的木垒河渡口。诗中除了描写天山山路的萧索和木垒河边的空旷外,仍然流露出了“万里客心愁”的灰暗心情。

骆宾王诗人轶事(西域诗人骆宾王)(5)

| 贪恋权贵,不知因果

公元680年秋天,骆宾王的好友期满调回京城。他在军中为朋友饯行时,又写下了《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一诗:

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

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

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

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

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

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

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

从诗句中看,他在西域的任期将满,经常梦见长安,惆怅地望着东面的玉门关方向。三年的军旅生涯。虽然有功绩,但却“献凯多惭霍”(汉朝名将霍去病),“论封几谢班”(每次论功封赏,都比邓超差远了),他惊叹“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他的痛苦心情,因长期忍耐而麻木了,但渴望回京的意念却更为强烈。

公元681年夏末,骆宾王写了《久戍边城,有怀京邑》一诗,从开头就慨叹“扰扰风尘地,遑遑名利途。盈虚一易舛,心迹两难俱”。雄心壮志和眼前的事实,两者是多么难以相符啊!接着,他回顾了在朝为官的生活,然后着意记述了三年多的边疆军营经历,追思了京城的往日。

此诗太长,但却能从诗中看出,骆宾王迷恋于从前在京城的享乐和虚名,岌岌于一时的得失,那种贪恋权贵的思想,导致他无视西域的壮丽山河,将惊险艰难、丰富多彩的边疆军营生活说得一片灰色。因此,尽管他的诗句写得比以后岑参等人要绮丽,但在思想意境上始终与后者相差甚远。

骆宾王诗人轶事(西域诗人骆宾王)(6)

不久,骆宾王返回长安,提拔为京城官员,并官居八品,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是好景不长。公元683年,唐高宗离世,武则天专政,唐中宗李显即位,不到两个月,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唐睿宗李旦即位,不到一个月,不得不让位与武则天。

武则天临朝后,重用亲信,引起朝野不满,骆宾王也因议论此事而被贬为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县)丞,离开京师南下,来到扬州。这次同时被贬的,还有唐朝名将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及其弟弟李敬猷,骆宾王的朋友魏思温。之后,他们在扬州不期而遇,诉说武则天的过错。

同年9月,李敬业以魏思温为军师,骆宾王为记室(参军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参谋长),以匡复庐陵王为名,在扬州举起反对武则天统治的旗帜,为了发动天下百姓,骆宾王写了一首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檄文一开头,就历数武则天的罪恶,说她是“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接着愤怒地高呼“一抔(pou)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观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文章写得慷慨激昂,极富鼓动力。

当时,武则天读后惊奇地问:“这篇祭文是谁写的?”有官员回答:“骆宾王。”武则天说:“人家有这么高的文采,却被罢官贬职,使他流落在外,这是宰相的过错啊!”

从武则天说话看出,她并未震怒,反而夸赞骆宾王的才华,内心觉得惋惜。历史记载,其实武则天是一位非常惜才的君王,以重用狄仁杰等贤臣,就可以看出武则天还是比较贤明的。不过,历史终归是历史,权谋在每个朝代都存在。而骆宾王被贬,心中自然不服,最终站在与历史背道而驰的立场。

在匡复行动中,骆宾王的祭文起了很大作用,一时群起响应,反对武则天的军队迅速扩大到十三万人。无奈之下,武则天调集了三十万兵力,好不容易将这次战乱平息。李敬业在逃跑中,被部下杀害。

耐人寻味的是,骆宾王却在兵败中消失了,有人说在反对军失败后被杀,也有人说骆宾王逃亡三年,落发为僧,隐居善终。不过今天,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关于他的功与过,民间也是众说不一,但他的不朽之作却留给了后世。

骆宾王诗人轶事(西域诗人骆宾王)(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