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禧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禧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是时范雎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吕文穆公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助读15)(1)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人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吕文穆公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助读15)(2)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吕文穆公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助读15)(3)

侯生谓公子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译文】

魏国的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禧王的异母弟弟。魏昭王去世后,安禧王继位,封公子为信陵君。这时范雎从魏逃亡到了秦,做了秦国的相国。因为怨恨魏齐的缘故,秦军包围了魏都大梁,击溃了魏在华阳的驻军,魏将芒卯被击败逃跑,魏王和公子对此非常担忧。

公子为人仁慈而谦虚,只要是士人,无论是有才能还是没才能的,都谦让而且按照礼节同他们交往,不因为自己富贵而对他们傲慢无礼。士人因此从方圆几千里的地方争先恐后地来投奔他,招来的门客有三千人。那时候,各诸侯国都因为公子贤能,有很多门客,有十几年都不敢以兵力侵犯魏国。

魏国有位隐士名叫侯嬴,七十岁了,家境贫穷,是大梁东门的守门人。公子听说,前去问候,想送给他丰厚的礼物。侯赢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行,洁身自好,不能最终因为当守门人贫穷就接受公子的财物。”公子于是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坐定之后,公子带领着随从车马,空留着左边的坐位,亲自去迎接守东门的侯老先生。侯先生整理了一下破旧的衣帽,直接上车坐在公子上方坐位上,一点没谦让,想以此来观察公子的反应。公子手执缰绳,态度更加恭敬。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一个朋友在集市上的屠宰坊里,想委屈你驾车去拜访他。”公子将车驾到集市上,侯先生下车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一边斜着眼睛偷偷观察,故意很久地站在那里同他的朋友讲话,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更加温和。

这时,公子家中魏国的将相,王室贵族,宾客朋友坐满堂上,等待着公子举酒开宴。集市上的人都来看公子亲自手执缰绳驾车,骑马的随从都在暗地里骂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的脸色始终没有改变,才辞别了朋友上车。到了家中,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在上座上,把他介绍给所有的宾客,宾客们都很惊讶。酒喝得正高兴时,公子站起来,走到侯先生面前祝酒。侯先生于是告诉公子说:“今天我侯嬴难为公子也够了。我侯嬴只是东门守门人,然而公子却屈尊就驾,亲自到大庭广众中迎接我,本不应该有过分的表示,今天公子故意表示特别隆重的礼节。于是我就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的车骑长久地停立在集市中,使来往的人都来观看公子,公子更加谦恭。集市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品格高尚、能尊重士人的人。”于是酒宴散了以后,侯先生就成了公子府上的贵客。

侯先生对公子说:“我去拜访的屠夫叫朱亥,这人很有才能,只是世上的人都不了解他,所以被埋没在屠宰坊里。”公子多次去拜访他,朱亥故意不回访,公子对此很奇怪。

【助读理解】

养士之风在战国时期极为盛行。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各国君主都想通过变法图强来增强自己的国力,以便能在兼并战争中击败对手。正因为如此,各人为自己效劳。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不仅均系宗室之胄,而且特别喜好养士,时称战国“四公子。”司马迁为“四公子”—一作传,唯独该篇不像其它三篇那样以“××君列传”为题,而是以《魏公子列传》为题,且行文中运用“公子”多达一百四十七次之意之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侯嬴何许人也?大梁城夷门守门人也。

先“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随后又要公子“枉车骑”入屠市,入市后又“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侯赢为何故作此高傲情态?只是为了试探信陵君的诚意罢了。信陵君却时时处处谦虚恭敬:“虚左”,“自迎”侯生;侯生愈傲慢,已“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最后“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为寿侯生前”。侯生卑贱却高傲,信陵君高贵却谦恭。至此,太史公泼墨如云,以强烈的对比为我们留下了一幅流传千古的求贤图。

求贤,首先要有识别贤才的眼光;求贤,更要有一腔真情。这一腔真情来自高尚的品格,来自成就一番事业的远大志向。否则,即便是千里马就在眼前,人们也会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更别说一腔求贤若渴的真情。

太史公为我们留下的这一幅千古流传的求贤图,不就叙说着这样一个质朴而又深刻的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