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1)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2)

日前,“复旦大学文明实践星辰心理志愿服务队”荣获杨浦区“最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团队”称号。

疫情期间,这支团队开启“云聊天”模式,对孩子们进行“云陪伴”,制作小视频,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帮助和关怀。

“星辰心理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21年,由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晓茹和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本科生组建而成。团队服务于全国首家专注朋辈⼼理支持、关怀青春期成长的社区青少年成长中心“舒屋”,陪伴、带领青少年学习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沟通技巧,从而提升心理韧性。至今,受益于“舒屋”线上线下服务的青少年高达3000余人次。

“舒屋”究竟有何种魔力,从而可以成为越来越多孩子除校园、家庭外的“温馨避风港”?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团队。

“舒屋”:让感官苏醒、治愈心灵的过渡空间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3)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4)

在上海市杨浦区延吉社区,藏着这样一处留给孩子们的“世外桃源”——低饱和的大地色空间,氤氲着野菊香薰的淡淡幽香和莫扎特的舒缓旋律,落地窗外,丝竹随风摇曳,偶有顽皮的小猫匍匐在前;另一侧,柔和的暖光灯照耀着各式书籍,投射下宁静的光影,原木地板上随意摆放着懒人沙发和彩色软垫……

在这里,学校和家庭的规则和禁令都将暂时失效。孩子们可以做想做的各种事情——读书、作曲、画画、插花等,也可以和复旦大学的哥哥姐姐们聊天,也可以什么都不做。

这些空间设计的巧思均来自李晓茹。她形容“舒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这个精心布置的空间,也和她一直以来的研究密不可分。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5)

2018年,受杨浦区文明办委托,李晓茹提交了一份基于大规模调研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专题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尽管当今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但这一群体的心理危机事件却仍旧与日俱增。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她一直在思考:究竟做些什么才能真正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李晓茹提出,可以从后端走向前端——从针对已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开展治疗、干预,转向前期就开展预防、促进工作。她看到,在青春期这一人生的关键节点,孩子面临着自我整合、同伴关系、异性相处等多元问题,而青少年很多时候不善表达,也难以主动求助专业力量。“但这并不代表没有伤害。他们很可能正处于挣扎、寻找出路的阶段,在这种时候,他们是非常需要有人陪伴支持的。我们不能等到厌学、辍学、抑郁这些问题出现后才‘对症下药’。”

“很多孩子不一定是学校里的佼佼者,在校园里面临各种压力,在家庭里也可能面临种种矛盾。”因此,李晓茹想打造一个专注于青少年修养身心的过渡空间。这一实体空间将零散的活动长期落地,不同于解决特定烦恼的传统心理咨询机构,也不会像图书馆、少年宫那样具备明确的功能。最终,这一想法通过上海市、区文明办的资源统筹得以实现——名为“舒屋”的社区青少年成长中心于2021年6月,在杨浦区延吉社区第一睦邻中心建成运营。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6)

但这并没有结束,如何让孩子们留住并慢慢敞开心扉才是问题关键。“平日里,孩子们更多用“大脑”去生活,他们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定向发展,却忘了停下来用五官感受生活的意义。”于是,李晓茹把关装修风格,通过环境的色彩、声音、气味营造出类似大自然的感觉,并特别引入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士带领的芳香疗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系师生带领的音乐疗法等,以最大程度唤醒孩子们的感官,让他们放下心理防御,从而更好地开展言语互动。

在“舒屋”,一个志愿者通常与两个孩子形成陪同小组。这一形式既方便聊天,也能与其他小组开展活动。李晓茹和团队学生们进行头脑风暴,设置了“无限空间”、“零舍”、“棒棒堂”、“π空间”等七大功能区,并推出各种趣味活动。在“挑战不可能”中,偏科不再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志愿者引导孩子将难对付的学科画成想象中的怪兽,模拟它带来的烦恼;在“价值观拍卖”中,志愿者带领孩子用虚拟钱币竞拍人生的梦想……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7)

除此之外,李晓茹还不时邀请专业人士来开展特色活动,复旦大学⼼理学系吴国宏副教授会从“智力心理学”的角度和大家聊聊“成功是什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邱慧洁老师则带孩子们一起DIY精油皂来减压……

“‘舒屋’的确有魔法!”带着孙女参加了舒屋首期“青少年成长夏令营”的徐奶奶感叹道,以往说三句要吵两句的小孙女在这里待了一个暑假后“声音轻了,人也温柔了起来”。“这些哥哥姐姐都好牛啊!好多是从外地考上复旦的‘学霸’!”就读某寄宿中学的男孩在这里打开了与室友的心结,还从志愿者的经历里找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甚至还有居住于其他区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在这里。最初,孩子们可能会抗拒、紧张,但最后往往意外发现,“舒屋”变成了每周的必去之地。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8)

“云舒屋”聊天室:即使无法相见,陪伴依然在线

今年3月,疫情中止了“舒屋”的线下活动。李晓茹分析了青少年在居家封控期间的心理需求,将“舒屋”转到线上,开启了“云舒屋”聊天室。孩子们可以在网上提前预约“大群畅聊”或“一对一私聊”模式。每天上下午固定时间段,都有志愿者们在腾讯会议中与孩子们互动。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9)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10)

“假如你有时光机,最想穿越到过去或未来哪个时刻?”“你认为好朋友应该具备的三个标准是?”“今天我们都是线上绘画大师!”……考虑到刚进入聊天室的孩子们会感到陌生和胆怯,聊天室允许孩子们可以不打开话筒和摄像头,仅用打字完成互动,直到卸下心防。

志愿者说:“孩子们的思维通常比较跳脱,他们会有另类的表达方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趣味的方式鼓励他们表达想法和情绪,一方面要敏锐觉察他们现阶段可能面临的烦恼。”

在话题“荒岛求生只能一人相伴”的互动中,有一个小男孩答道:“我一个人都不想带!”“这时候志愿者会意识到,他可能在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这个孩子其实很愿意表达自己,有强烈和人交流的冲动,但他阐述的内容却又和这些表现相反。那我们就会问‘今天是朋友带你来的聊天室,那在你眼中,你的这两位朋友是什么样的呢?’然后再询问朋友们对他的评价。这时候他发现其实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还是很不错的,自己还是很珍惜和在乎朋友的。”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11)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12)

这种沟通方式,让越来越多孩子打开心扉,他们开始对着麦克风畅所欲言,也鼓起勇气打开摄像头,自在地表达自己,甚至还主动在屏幕前分享很多新奇的东西:“昨晚刚做的羊毛毡”、“本周阅读的趣味图画书”,还有“家里养的小乌龟”。

此外,疫情期间,复旦学子们还原创了26部亲⼦沟通、疫情⼼理调适、情绪调节与压⼒应对的小视频,更新在“舒屋 延吉”公众号上。在“云聊天”之余,这些内容也为家长与孩子提供更多更具针对性的帮助和关怀。

亦师亦友,凝聚爱与力量:她带领“舒氏成员”们一同前行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13)

作为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健康与医学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临床心理学家,李晓茹一直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科研与实践工作。对她的学生来说,星辰心理志愿服务队巧妙联结了他们的科研、教学和社会实践工作,也深化着师生之间的情谊。

为保证团队专业性,李晓茹会对学生们做前期培训,既要求他们学以致用,也为他们拓展必要的谈话技巧、与青少年建立关系的多元方式,还参照职业心理咨询师的标准对他们进行伦理培训。在志愿活动中,学生们摇身一变,成为“舒氏成员”,他们叫“舒心”“舒真”“舒曼”“舒肤佳”……李晓茹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志愿者的隐私,另一方面也能让小同学直呼其名,拉近彼此距离,还可以让团队更具凝聚力。

“我很喜欢这个字的含义——‘舒’是‘舍’与‘予’的智慧”,我的学生们有着学业、科研、就业各方面的压力,但他们愿意‘舍’掉一部分时间来陪伴孩子们,通过‘给予’来获得内心的充实。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个很重要的启示,教会他们舍弃一些执念,着眼于他人的需求。”李晓茹这样诠释“舒”字的内涵。她感恩学生们的付出,而作为管理者,她也会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这群“大孩子们”也能有“舍”也有“得”。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14)

在李晓茹的努力下,“舒屋”转化为杨浦区文明办与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合作共建的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本科生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官方认证的实习时长。她还在上海志愿者网站上为团队申请认证了志愿服务团体,为成员们谋求必要的保险与福利。

作为导师,李晓茹还希望在“舒屋”辐射面进一步扩大的基础上,带领团队通过后台数据分析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相关问题,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以助力学生们开展学术研究。

“晓茹老师常对我们一些小小的成就和进步表示鼓励,面对学生的失误、焦虑和迷茫,她既能在情感层面安抚大家,也会尽全力调动资源,在实际层面给予帮助和建议。”李晓茹的研究生、星辰心理志愿者赵旭航说,“在‘舒屋’,晓茹老师引导我该成为一名怎么样的人。”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15)

这个暑假,“舒屋”团队启动了以高中生生涯辅导为主题的“舒芽计划”;此外,“舒屋”的活动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拓展——取名为“18号树屋”的室外空间目前已打造完毕,日后将开展诗朗诵、心理情景剧等活动。

谈到“舒屋”的未来,李晓茹表示会保留反响热烈的活动,将其打造成品牌,在教育“双减”的背景下继续助力青少年成长。

“多年后,或许会有个背井离乡的少年回到这里,他会记得曾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不一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但曾在他的青春中留下了一道光,在他的生命里留下过痕迹,如今也依旧在那里,不离不弃……”她说。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16)

心理疏导志愿服务队(关怀每个少年的你)(17)

组稿:融媒体中心

文字:项天鸽

责编:李斯嘉

编辑:徐佳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