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诗歌教学的“语言”选点,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语文味教学法在小学诗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诗歌教学

一、小学诗歌教学的“语言”选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提到:“要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都应让学生保持对学习语言文字有深厚的兴趣。

结合语文味教学法的特点,小学诗歌教学在“语言之美”上的设计可以这样选点:

1.语言之美可以是某个汉字造字法的华美。

拿象形来举例。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等。象形字当中,很多直接用来表示具体实物,小学生对这一类字型特别感兴趣。例如:“大”字,原来是像一个正面直立人的形状,手足展开,就表示“大”的意思了。这种依样画葫芦的造字法,学生们不仅感兴趣,易懂易记,而且有利于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另外,小学生的书写在当今得到重视,建议在激起学生对汉字兴趣的同时,再加以指导书写,更是一举两得。

2.语言之美可以是字的发音唇形的饱满美。

以《赠汪伦》为例,我们让学生找出拼音带有“ɑ”的字,并读一读,说一说体会。

(1)请画出字音带有“ɑ”的字。

(白,将,岸,上,踏,桃,花,潭,汪)

(2)学生齐读上面的字,发现了什么?(开口大)

(3)什么感受?

生1:每个句子后面的一个字音都有点像。

生2:有点像唱歌。

师:是的,很多古诗都能唱出来,它像歌甚至比歌还要美。(这样一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生:读起来很爽。(抓住这个契机很有必要。)

(4)师:没错,李白的诗,就是豪迈派,一般是大声豪迈地诵读。

这样一来,学生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没有深奥、枯燥地讲解,没有一句一句地拼意思,没有生硬地说中心思想,通过发现字的发音唇形大而直接可以体会作者的豪迈。这是一种轻松又很有趣的教学方法。

3.语言之美可以是节奏韵律美。

(1)押韵。例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chóu),春日凝妆上翠楼(lóu)。忽见陌头杨柳色(sè),悔教夫婿觅封侯(hóu)。这里的“愁”“楼”和“侯”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ou。押韵的主要作用就是造成鲜明的节奏。诗歌有了鲜明的节奏,更有利于抒发特定的思想感情。

(2)节奏。朗读的节奏划分,在小学诗歌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过故人庄》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这首诗完整的划分就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中“语言”这一块的选点非常丰富,还可以有许多,只要去认真钻研,会找到更惊喜之处。

二、小学诗歌教学的“文章”选点

在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大都以读、诵、想象理解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对于“文章”这一层面,所涉及的东西还是很浅显的。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赋予他们能接受的一些知识点,丰富他们对诗歌的学习。

1.“文章”选点可以是结构。

(1)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我国古体诗传统的章法之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2)先景(事)后情、先情后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煜的《望江南》。

(3)照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前呼“未有期”,后应“却话”,结构严谨。

结构方面还可以有波折、不对称性、列锦等,在教学时,选点方面还要根据学情,不能取之过难,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

2.“文章”选点可以是诗歌的题材。

中国古代诗歌按音律特点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此外,“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又称“今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因为课标上并没有在“文章”层面做过多要求,所以教者可根据学生年龄和已掌握知识量情况,酌情赋予。一线的语文老师们千万不可拔高要求,以免学生对古诗词失去兴趣,那就因小失大了。

三、小学诗歌教学的“文学”选点

1.“文学”选点可以是“炼字”。

古诗词篇幅较短,但表现的内容非常丰富,往往通过一两个字或词,就可以创造出非同寻常的情景,这正是古诗词语言精炼、形象之美的体现。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就展现出长江南岸春意浓浓的美丽景象。

2.“文学”的选点可以是“炼句”。

小学诗歌教学在语文味教学法的“文学”这一层面,多考虑修辞手法方面。在古诗词中蕴含着多种修辞手法,经常出现的辞格就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对仗)、顶针、双关等。这些修辞手法对于学生以后掌握古诗词的内涵,而且举一反三地对古诗词进行理解和品鉴有着很大的帮助。

(1)比喻句。例如《咏柳》“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绿丝绦”是以丝绦比喻万条柳枝下垂的轻柔形状。值得一说的是这首诗四句用了三个比喻。第一句的比喻着重在颜色,第二句比喻着重在姿态,第四句强调了春风的奇妙作用。三个比喻全都具体、贴切、形象,尤其第四句比喻最为新颖奇妙。

(2)夸张句。如《赠汪伦》,后一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深情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作者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用夸张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3)对比句。例如《陶者》这首五言绝句,就是巧妙运用了对比手法。四句竟用了五处对比。首先是“陶尽土”与“无片瓦”对比,这个对比既是写明一个事实,又提出了一个问题,给读者造成悬念,既然“陶尽土”,又怎么会“无片瓦”呢?第三、第四句作者继续用一个对比:“不沾泥”却“居大厦”。以上两个对比是自对。这是横看,从纵的方面看,前后两联又处处对比。如“陶尽土”与“不沾泥”“无片瓦”与“居大厦”,前后四句在整体上又是一个完整的对比。这个对比从因果关系上看,是前后联系的,前面是果,后面是因。正是从这个因果关系的比较中,人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

(4)设问与拟人句。还是以《咏柳》为例,第一句写的是整个树的颜色;第二句写柳树的枝条,“万条”言其枝条繁多,“垂下”写其枝条的生长状态,“丝绦”是柳枝下垂的轻柔形状;第三句就用了“不知细叶谁裁出?”这一设问。“叶”前以“细”字修饰限制,说明柳叶刚发芽,还很细小,一个“裁”字则写柳叶的整齐划一,像用什么裁过一样。这就自然地引出第四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来回答,这一句又运用了拟人修辞格,写出了春风——大自然的活力。这本是不可见又不可捉摸的,但是它非常具体地表现在美好的柳树上,赋予人格化,于是使人想到春天的万物:春化、春草、春树、春鸟。它们都会因为春风的吹拂而萌芽生长、活跃,整个春天的绚丽多彩便在人们的眼前展开了。而“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既是比喻,又是拟人,这在修辞学上称为辞格交叉。

“炼句”的“选点”还有很多,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已掌握知识情况,再酌情赋予。

3.“文学”的选点可以是“借景抒情”。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乍看,这似乎是在写景,表现了自然之美——长江流域的无限春光;实际上,这是作者在抒情: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的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孤帆”一词写出了李白心中“万帆皆不见,只有友人船”的情思。诗人久久伫立,他的目光追随着帆影,一直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他还在翘首凝望。李白就这样呆呆地、痴痴地目送孟浩然,心已随这一江春水与孟浩然齐下扬州,他们的情谊如这一江春水源远流长、永世不绝。

四、小学诗歌教学的“文化”选点

小学阶段在文化层面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上有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综合以上,再根据小学阶段诗歌的教学特点,可以从中归纳出多个文化选点。

1.“文化”的选点可以是“美好人性”。

以教学《赠汪伦》为例,一般情况下,教师讲到李白和汪伦友情深厚就会作罢。但是,这首诗还有更新颖独到的价值观可以呈现出来。

在学生们悟出他们之间的友情时,再给学生们讲一讲“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的故事,学生们笑了,原来汪伦为了吸引李白的到来,说了一个善意可爱的谎言。问题引导:他们就要分开了,相聚总是短暂的,虽不知下次快乐的相逢是何日,但这短短的日子却带给彼此很多的快乐,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对朋友说什么?如果你是汪伦,你又会对李白说什么?进而引导总结、推送价值观:珍惜朋友,感谢有你!

2.“文化”的选点可以是“快乐人生”。

《牧童》这首诗,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让学生体会出牧童快乐的生活。

3.“文化”的选点可以是“自然和谐”。

比如教《江南春》《春日偶成》这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我们通过字词理解、创设情境、媒体展示、展开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绮丽春光,使自己身临其境,仿佛已经嗅到了花香、承受着雨丝。我们提供给学生更多描写春光的古诗,打开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春光迷人,体会古诗中那难以忘怀的意境,感受生活的自然和谐。

4.“文化”选点可以是“爱国情怀”。

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应该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异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文化的选点,是根据教师的情感体验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它不脱离书本,又可以在思想境界上高于文本。教师在这个环节首先是要多积累人生体验,才能进行独特的伟大的价值推送,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作者和教材内容进行扩充,达到“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境界,你才能从更高的层面看待“文化”。

语文味教学法除了在以上选点要精心做文章之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反复诵读(吟诵)、用意境想象感悟诗歌意境美。

总之,语文味教学法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四个层面诠释了别样的诗歌教学,大家仔细揣摩,根据语文味教学法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查阅课标规定,结合年段学生特点,然后确定选点,语文味教学法下的诗歌教学生成一定是生动、活泼、内涵、新颖。

(丹堤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 )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