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秋节邂逅教师节,故人相聚亦感念师恩,正是一年极具诗意的时节:一杯茶、一轮圆月、一个月饼,可以寄托这个节日里的相思与感恩。
从古到今,山水相隔总让人心生许多思念的情愫,故借明月寄相思。如今虽科技发达,但一通电话、一次视频,远不如就在身旁陪伴来得温情。
月亮是悬挂在天空的诗,双节来临,少了诗词怎么行?让我们在诗词中感受烟火,赏山阅水,游览名胜,当一幅幅画卷在眼前展开,耳畔便会响起娓娓道来的经典诗词。长长短短的句,是短短长长的情,一个个古雅的曾经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跨越时间,完成一次游览山河的旅程,共度诗情画意的中秋……
经典名诗
雄浑阔大的中秋诗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年中秋,很多人会引用这千古名句来送祝福,让张九龄的这首月亮诗加添了穿越时空的佳节氛围感。这首诗意境雄浑阔大,感情真挚,情景交融,古拙大气。
委婉动人的中秋诗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以写景起笔,描写月光、栖鸦、桂花景致,以抒情结尾,把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全诗意境清幽,韵味无穷。
基调轻松的中秋诗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看月赏桂是中秋节一大民俗活动,诗人将神话传说、生动想象与桂花飘落的景象,合成了一幅中秋民俗画卷。全诗充满了轻松、联想的基调。
富有哲思的中秋诗
《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唐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中秋的月光如水一般清洗尘世,酷暑退去,万景澄明。“星辰让光彩”点出明月的光彩使星辰都甘心相让。最后感慨人间变迁,月亮却依旧从容恒久,引发读者遐思。
妙用对比的中秋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前四句是今昔对比,后四句是抒情。用词通俗易懂,却打动人心。
经典名词
最为出圈的中秋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表达了思念之情和美好祝愿,也表明了自己在失意时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心态。整首词将情、景、理完美融合,基调昂扬、豁达、大气,最后两句堪称千古名句。南宋学者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释然乐观的中秋词
《中秋月》
明 徐有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这首词构思巧妙,下片首句与上片末句顶针,下片末句与上片首句衔接。在寓意上,这首词展现出释然开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并送出美好的祝福,“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
具科学断想的中秋词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宋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这首词耳目一新,是辛弃疾仿照屈原《天问》的写法创作的,对月亮提出一系列疑问,并进行猜测,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求索的精神。不少文人以月寄情的诗词,或写悲欢离合,或写游子思念,辛弃疾则根据自己对天空的观察、思考,融合有关传说,让这首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可贵的科学断想,颇有新意。
辛弃疾写过不少中秋、月亮题材的词,比如《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十分好月,不照人圆”,伤离别,志未酬,亦是百感交集的中秋名作。又比如《一剪梅·中秋无月》,“忆对中秋丹桂丛”,流露出好花相陪、杯酒当歌的从容。
喜忧交集的中秋词
《阳关曲·中秋作》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最有名的中秋词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了与亲弟无法相聚的思念与祝愿。后来,兄弟两人有了团聚的机会,7年来,第一次同赏月华,苏轼写下这首词,表达“人月两圆”的喜悦,但调寄《阳关曲》,又与别情沾上边。久别重逢,欢喜之余,也难免感伤与感慨,相聚的好时光太短,终要分别……末两句,“明月明年”与“此生此夜”相对,心思巧妙。
令人慨叹的中秋词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与其兄苏轼感情深厚,7年来第一次相聚过中秋,苏轼写下《阳关曲·中秋作》,苏辙则写下这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
词作上片叙写苏辙与其兄苏轼欢度中秋夜的情景,下片就眼前相聚想到隐忧——相聚却无法久留,并劝其兄早日归隐。
致敬师恩:
诉中秋之事,沁舐犊之情
今年中秋节恰逢第38个教师节。柳恩铭博士致敬中秋、教师节的新书《诗经心读》在广州发布。柳恩铭博士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赏月之举,当然不能说始于唐宋。在远古时期,人们会崇拜月亮,也感受到月色之美。《诗经》中留下了抒写柔美月色的诗篇,《陈风·月出》中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诗句。
柳恩铭博士表示,教师节让我们想到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而《诗经》与孔子的关系更密切。有一种说法是:《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孔子从众多诗中进行精选,最终选出305首经典诗歌,编订成册交给他的弟子们学习,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从《诗经》开始,古典诗词中可用于师恩致敬的名篇佳句甚多,柳博士举例说,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郑燮《新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诗句并不是为老师而作,但与为人师表的品格相近,也适合现代人赠予老师,表达敬意。
谈及中秋节,柳恩铭博士介绍道:中秋节,源于《诗经》的年代,天子秋祀拜月,秋天的拜月自然选在满月时光。中秋节定型于唐代,盛行于唐宋,明清之后逐步与春节、端午一起成为三大传统节日。
《诗经》年代,没有“中秋节”的明确定义,却有对月光的精彩描写。描写月光的《陈风·月出》,那种美足以让人们陶醉数千年!
《陈风·月出》原诗——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这是一首情诗,描写了月下少女的步履、情态、体态之美,抒发了主人公面对心仪的女子可望而不可即的孤独忧伤,是一首唯美的小诗。
美在景色凄清:月光皎洁,月光明亮,月光朗照,但相对于阳光,月光的清辉依然是朦胧的,主人公心中的美少女就是在这种朦胧的月光中徐徐出场,徐徐漫步,婀娜柔美,让人心生怜惜,有一种淡淡的凄清之感!
美在意境凄迷:作者布置了清辉,看到了月光下徐徐漫步的少女,仿佛看到了少女的徘徊犹豫,仿佛看到了少女的忧思与孤独。这种唯美的描写,一下子把读者也带入其中,仿佛读者就是那位少女,也或许就是那位痴情的少年!
美在感情凄婉:正如月光下少女形象的朦胧,少女倩影的缥缈,少女体态的袅娜,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似乎真实又似乎虚无,似乎对自己有意又似乎毫无把握,似乎含情脉脉又似乎有些陌生,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捉摸!怎么不叫人忧伤,怎么不叫人焦躁,怎么不叫人烦恼!
《诗经》中描写月亮的不多,把少女放在月光之中,也就只有这一首,但已经是描写少女与月亮的压卷之作!
心怀皓月:
诗意中秋游,共赏圆月明
中秋赏月是习俗,而经过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歌咏,赏月赋诗俨然成了一种文化传统。那份有关“团圆”的情愫,直击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灿若星辰的咏月诗流传至今,惊艳千年,美不胜收!中秋是最温馨、最具文化底蕴的传统佳节之一,更是属于中国和世界的诗词载体……
中秋的诗,不少会引入相关传说或习俗,比如嫦娥,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写道:“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我国有些地区有“待月华”的习俗,传说中秋夜嫦娥因思念人间,会把月宫中的一些宝贝撒下,拾到的人就能得到幸福。诗人笔下,桂花飘落,不是伤感事,反而别有意味。诗人创作此诗的前一年高中进士,正是人生意气风发之时,又适逢佳节,所以全诗轻松,略带俏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中秋最出名的宋词当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前还有个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中秋的夜晚,大家都希望能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畅饮,但事实上因各种原因未必能如愿,苏轼也未能与子由共度中秋,但苏轼是一个特别旷达的人、想得开的人,这首词的最后,他安慰自己,也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诗圣杜甫写过《八月十五夜月》,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给人苍茫悲凉之感,这与当时他身处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第一首中的“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满满的都是对家乡的思念,游子在外漂泊,孤独而凄苦。而第二首诗中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却将诗的整个境界都升华了,忧国忧民,这也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他从来都是属于人民的诗人,其高尚的情怀总让人肃然起敬!
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也是一首写得极好的中秋诗,以月寄情。白居易将去年的这天和今年的这天相对比,极尽曲折,表达了被贬的无奈与孤寂,诗人遥望西北,渴望回到家乡,渴望拥有温暖,可现实是自己孤身一人在外。
除了唐诗宋词里留下了众多关于中秋的名篇外,《红楼梦》里也有关于中秋的段落。比如在第76回中,贾府过中秋节的时候,林黛玉和史湘云来到凹晶馆联诗,内容也和中秋诗词的特点相似,带有凄清孤独之感,接着引出了非常有名的两句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古风今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如今,每年的中秋节,广州的中秋诗会、赏月活动等丰富多彩,诗意氛围拉满。今年,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就有浪漫安排。据介绍,在广州,中秋节曾流行“树中秋”。“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所以也叫“竖中秋”。儿童还会“耍禄仔”,玩的是中秋节吃剩的柚子皮制成的花灯。为此,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发起了“造月亮”活动,邀请众人做传统花灯及通草画制作,一起庆祝这个传统佳节。此外,永庆坊非遗街区的鱼灯和“月亮桥”刷屏,吸引不少年轻人前去打卡,鱼灯耀眼,桥下灯光与倒影连成一弯“月亮”,颇有古风与诗意,中秋可以来这里奇妙游。岭南印象园也推出月上岭南·中秋奇妙游……那么,遥想当年,皎洁的月光映衬出万家灯火,风雅的古人又是怎么过中秋节的呢?
中秋节在宋朝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梦粱录》记载:“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民间尚且如此,宫里还会举行更盛大的宴会,六品以上官员都得出席,宴会上君臣会一起吃宫饼。每年中秋,汴京城的酒楼都会售卖新酿的酒,此时节螃蟹也正好上市,因此中秋饮酒吃蟹是少不了的。
吃月饼的风俗自古就有,不过那时候不叫月饼,宫里宴会上吃的叫宫饼,民间吃的叫小饼。在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制作方法更加精致。苏轼在诗中曾写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
唐人继承了魏晋的潇洒,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风行,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唐诗中赏月的诗歌很多,名句不断。其中,记载农历八月十五或其前后赏月的诗歌也不少。唐代赏月一般是亲友聚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观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独赏明月留下的多为思乡思友之作。杜甫喜欢赏月玩月,曾连赏3天,并写下诗篇。在众多赏月诗中,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到现在依然备受推崇。张祜的《中秋月》则写道:“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上半部写中秋美景,下半部写自己久处边塞,在月圆之夜不能与亲人团圆的愁绪离情,字里行间透露的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南朝梁人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说明四时的特色风景已成为诗人文士所吟咏的对象,而秋季之月成为秋季的特色。唐代诗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朓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他说月亮可以赏玩,并说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鲍照、谢朓等诗人都喜欢玩月,留下了许多玩月诗。比如南朝鲍照的《玩月城西门廨中》就是玩月佳作——
始出西南楼,纤纤如玉钩。
末映东北墀,娟娟似蛾眉。
蛾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
夜移衡汉落,徘徊帷户中。
归华先委露,别叶早辞风。
客游厌苦辛,仕子倦飘尘。
休澣自公日,宴慰及私辰。
蜀琴抽白雪,郢曲发阳春。
肴干酒未阕,金壶启夕沦。
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
作者既用巧妙的比喻形容月之美,千里辉映,流光溢彩,又写了抚琴的高雅情调、宴席的闲适,意境优美,可通过这首诗来了解古人玩月会做些什么。
历史上最看重中秋、作诗最多的帝王非乾隆莫属,他关于中秋赏月的诗多达100余首。不止作诗作词,古代文人也会以书画和诗词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庆贺佳节,比如王献之的《中秋帖》、宋徽宗的《闰中秋月帖》、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图》、唐寅的《嫦娥执桂图》等都与赏月有关。
粤语唐音:
中秋诗词会,童蒙续传承
广州著名诗人陈永正表示:岭南诗歌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长期坚持使用唐音。从唐代的张九龄到明末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直到清代黎简、梁鼎芬,始终一脉相承。雅正而博大的唐音,使岭南诗一直保存了一种盛唐的气息。清代洪亮吉评价岭南三大家有“雄直之气”,这也正是岭南诗歌最鲜明的特色。清代黎简融合了李贺、韩愈和杜甫的诗风,同时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诗词文化对少儿启蒙和粤语唐音的传承无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年中秋佳节,在广州市儿童公园举行了一场温馨的儿童诗词会,少儿身着汉服,通过不同的节目,向公众展现了他们的才情和诗意。其中,用粤语诵读古诗词是广州打造诗词之都的一大城市特色,粤语是保留古汉语元素最为丰富的地方语言,因此在中秋之夜,用粤语诵诗,的确别有一番时空穿越之感。
这场中秋诗词会亮点多多——
亮点一:
读诗、颂诗——感受经典古诗的魅力
一轮明月总能引发无限思量。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纷纷寄情于中秋佳节,产生无数的名篇佳作。在“诗词认读区”与“诗词吟唱区”,通过读诗颂诗的方式感受经典古诗的魅力。
“诗词认读区”位于公园南门广场,利用10块展板,以中秋节为切入点,通过展示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图文并茂地向小朋友们讲述历史悠久的中国诗词文化,领略诗词底蕴,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学的熏陶。“清心”凉茶花艺园内的“诗词吟唱区”,穿上汉服的小朋友们与吟唱达人们一起,或站、或坐,齐聚围读,共同感受“穿越千年,与古人诵古诗、赏佳节”的节日气氛。此外,还有精彩的古筝表演。
亮点二:
作诗、学诗——来一场浪漫邂逅
作诗从来不是古人的专利,赏月爱月的情怀即使跨越千年,却始终不变。在感知乐园的“创作展示区”,会展示诗词爱好者创作的关于“月”或“中秋”的古体诗词。这些古体诗词中,又有哪些现代元素呢?游客可以将“小红花”送给自己最喜欢的诗词作品。
“文化交流区”设在非遗文化馆中,9月10日及12日上午,通过“刷爆大诗人朋友圈——趣学古诗词讲座”“古代中秋诗词意境赏析沙龙”,游客朋友们可趣味学习诗词知识,领略诗词魅力,揭开诗词里那如幻似真的意境,感受诗词之美。
亮点三:
中秋岂能无灯——制灯、猜灯谜乐趣多
9月10日上午,在“月映桃李·欢聚中秋”——中秋节、教师节双节同庆非遗宫灯制作活动中,亲子家庭可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宫灯的知识,并且手工制作一个精美宫灯,共度难忘的欢乐时刻。
文创屋旁的凉廊上古色古香的灯笼交错排列,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古风灯笼都“内有乾坤”,下方悬挂的诗词类灯谜小牌子,考验着游客们。谁是诗词达人?谁是猜谜能手?在灯谜区,猜对即可赢得精美奖品。
此外,还有多场亲子闯关活动,通过趣味游戏,增进亲子关系。
策划/陈伟胜、周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图/视觉中国
[ 编辑: 罗伦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