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人寿重组(中融人寿败走麦城)(1)

“难产户”中融人寿陷入了难产的泥坑。

2022年立秋已过,然而,中融人寿2021年年度报告仍未能“面世”。在官网上,公告栏里的字依旧醒目:“公司延期披露《2021年度信息披露报告》,预计披露时间不晚于2022年6月30日。”

但此后,中融人寿再无披露任何信息。距离白纸黑字提到的6月30日,又过去了40多天。

中融人寿重组(中融人寿败走麦城)(2)

从中融人寿控股股东中天金融年报来看,2021年,中融人寿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14.99%;净亏损高达65.36亿元,同比增长-2624%。中融人寿净资产从2020年年末的31.66亿元跌至-33.33亿元,已经完全“资不抵债”了

中融人寿为何陷入如此境地呢?

原来,中融人寿账面上有144.04亿元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在2021年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4.36亿元,减值项目主要来自恒大集团、宝能集团以及海航系等

针对中融人寿及其大股东中天金融巨大的价值变动损失,交易所在5月份向中天金融发出了《关于对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年报的问询函》。中天金融在有关事项回复中表示,在涉及某些地产公司投资项目发生风险 事项前,因对某些地产公司相关项目投后管理动作开展不够及时,对被投资企业潜在的相关风险监控存在延迟与不足,造成后期风险暴露后,相关投后管理 措施难以实施的情况,投后管理工作的时效性有待提高。截至目前,中融人寿已开展各项风险处置措施。

中融人寿重组(中融人寿败走麦城)(3)

中融人寿重组(中融人寿败走麦城)(4)

从披露的相关信息来看,中融人寿涉及的房地产投资项目高达15项,金额高达158亿元,可谓是豪赌房地产,成了房地产业背后的“大金主”了。

用投资风险换发展,代价惨痛

坎坷曲折十八载。中融人寿的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早在2004年,中融人寿的前身是正华保险即获批筹建,并在以后一度更名为长青健康险,但之后却一直处于难产状态,迟迟不能开业。直到2010年,才传出来开业的消息,不过,到此时,长青健康险已经叫中融人寿,成为了一家寿险公司。

当时的中融人寿注册资本为2.2亿元。其中,联合铜箔(上市公司中科英华的全资子公司)占总股本的20%。成立当年,中融人寿即实现保费收入9亿元,盈利2875万元。

2010-2012年,中融人寿保费收入分别为9.36亿元、1.08亿元、7.37亿元。自2013年开始,中融人寿保费规模开始高速增长,从当年的42.93亿元快速增至2014年的103亿元,再到2015年的177.28亿元。规模的快速增长的同时,短时间内就进入了盈利周期,似乎是在寿险公司经营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数据显示,2013-2015年,中融人寿净利润分别为1.29亿元、3.9亿元、1.91亿元。

回顾开业之初的2010年,时任中融人寿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曾在接受本文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公司在投资上,主要考虑的是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然而,从后续中融人寿的操作路径上来看,很大程度上已经忽略了安全性,而更多的是考虑收益。

在战略上,中融人寿大力发展投连险和万能险,在此前的几次调研中,中融人寿的几款万能险结算利率一度达到了5.3%的水平,是行业中结算利率最高的产品之一。

但事出反常必有妖,在中融人寿快速增长的背后,是“中短存续期产品”所带来的“快收益”。参考寿险经营的中长期运营规律来看,可谓出现了严重的久期错配。已经为未来中融人寿投资“出篓子”埋下了伏笔。

随着监管政策对保险和投资的分类监管强化,寿险业随着迎来了整顿期,而长期靠“吃零食”维持的中融人寿,明显已经脱离了正常的“三餐”规律。体现在数据上,就是到2016年,中融人寿保费收入从上一年的177.28亿元,骤降至23.44亿元,并在当年出现了13.86亿元的巨额亏损,偿付能力低于警戒线,被保监会监管。

2016年,中融人寿当年二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8.16%,业务净利润-1.089亿元,业务现金流-16.45亿元;到了三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掉到了-41.91%,风险综合评级属D类。

这在寿险公司经营上,是属于非常危险的指标值,事实上已经处于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状态。

对此,监管机构不得不祭出三项监管措施:停止开展新业务;暂停增设分支机构;不得增加股票投资。

这其实是对中融人寿疯狂的投资方式进行釜底抽薪,以防炸锅。在2015年之后,中融人寿一度在二级市场疯狂举牌上市公司,成为了资本市场的“野蛮人”,一度持有21家上市公司股份,在不少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都能看到中融人寿的身影。

业务受监管禁止后,中融人寿的情况是:“经营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但总体可控。”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融人寿展开了自救行动。于是,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股权交易方案,摆上了桌面。

化解风险自救,却陷入了新的风险

早在2014年上半年,中融人寿有过一次增资,正在在资论增资中,清华控股成为了中融人寿的股东。一年之后,同属清华系的启迪控股,又获得了部分挂牌转让的中融人寿股份,两者合计持股为20%,成为了中融人寿的大股东之一。

到2015年9月,意图金融 实业双栖作战的中天城投(后更名为“中天金融”),看中了中融人寿的股权,由中天金融子公司贵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20亿元的价格,受让中融人寿原大股东之一的联合铜箔100%股权,从而实际上接盘了中融人寿20%的股份。

2016年9月5日,贵阳金控与清华控股签署了一纸协议,竞拍后者公开转让的20%中融人寿股权。

随即,贵阳金控及联合铜箔一起参与中融人寿的增资,分别投资12.35亿元、6.283亿元。至此,截至2022年6月,中天金融通过贵阳金控(持股19%)、联合铜箔(持股17.3585%)合计持有中融人寿36.3585%的股份,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清华控股仍持有公司7.6923%的股份,为第六大股东。

2016年11月,随着股东股权转让和增资的完成,中融人寿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有所恢复,达到了130%,财务状况暂时“正常”了。偿付能力达标后,中融人寿身上的禁令被解除,但公司运转的飞轮要重新转起来,依旧面临着很多问题。

2017年,中融人寿亏损8.65亿元;2018年,盈利0.13亿元;2019年,盈利1.05亿元;2020年,盈利0.14亿元。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来,中融人寿的盈利情况非常不稳定。中天金融成为大股东之后,似乎将中融人寿当成了其经营房地产业的一个蓄水池和资金池,彻底将中融人寿“拉入”了泥潭之中。

从中融人寿所投资的一系列金融资产可以看出,很多险资流进了信托计划,这些信托计划的终极投向,是很多问题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来自于恒大集团、宝能集团、海航系,其本身就面临着很大的财务危机。

本来是管理风险的企业,中融人寿却硬生生将自己变成了风险企业。而今之计,就是要在监管机构的指导下,尽力化解资产风险。

18年,是一个人从婴孩到成年的时间。中融人寿的18年,似乎是在经营一个圈,又陷入了一个圈。至于中融人寿什么时候能出圈,依旧是个很大的问号。

行业人士认为,险企和险资的经营,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资产的安全性和久期管理,是一道红线,不可触碰,险企管理层和大股东,如果不能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绷紧风险这根弦,那么,很快就会自食恶果。

文/李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