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营养咨询中体重管理这一个项目的时候最常常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为什么我减肥总反弹?”,也不是“我怎么就没法抵御甜食?”这类情绪化的问题。而是“为什么我每天都好好吃饭,就是瘦不下来?”
这部分人的感慨真的很类似:我甜食吃的不多,口味也清淡,甚至结构都是膳食指南一模一样,但是就是不瘦!
是的,这并不是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而是一个非常科学的现象。
“好好吃饭”还真可能会越来越胖我个人也体会到,每天「正常吃饭」是会逐渐变胖的,甚至严格按照膳食指南吃饭也是会在微胖的路上回不来的。我在严肃研究过这个问题后,并且观察了非常多例减肥路上奋斗很多年的咨询者后,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的依据:
绝大多数人的「正常吃饭」都过量了。
我们都知道,如果总体摄入的热量不超过每天消耗的总热量,是无论如何也胖不起来的;否则就成了“人体永动机”了,这也是能量守恒原理。所以很好理解,那些认为自己「正常吃饭」却不断变胖的人群,其实只能是吃多了。
除了健身这部分人(本身就很注重身材),绝大多数运动量较小的人的要满足「吃饱」所吃的热量,是大于保持身材的所需要的能量。简而言之就是:好好吃饭只能让你营养充足,却很难让你保持苗条。
也就是说你觉得你从不暴饮暴食,仅仅是「正常吃饱」其实就是某种程度的微微过量。尽管这个过量可能很少,比如一天只有50大卡的过量。但是常年累月积累下来,一年涨个1-2公斤都算少的。
所以「好好吃饭」并没有错,但是你不能指望它能让你瘦。
人是在变老,饮食方式不变的结果只有身体变胖。
人变老后最大的特点就是同时容易变胖
人的新陈代谢从性成熟后就开始就完成了巅峰使命,于是开始下降。也就是说男女大约在过了24岁后,如果饮食不逐年减少,或者说运动量(脑活动量)不逐渐跟上的话,身体一定是逐渐发胖。所以人在变老之后,对胃口和身材的自律是需要更加清晰的认识--因为身体的容错率已经很低了。
膳食指南的目的是让人群总死亡率低,而不是让你美。
很多人眼中的「好好吃饭」其实就是对照膳食指南。如果我每天的饮食结构,总量都跟膳食指南差不多,就属于比较优秀的饮食。这个思维对吗?当然是对的。因为膳食指南就是根据人群流行病学的大数据,制定出来一套适合全民采用的饮食方案,帮助大家更健康,更少疾病。
但是很遗憾,没有哪个膳食指南考虑到了瘦。
全世界的膳食指南的目的都是「健康少病」,而不是「苗条」
所以照着膳食指南吃(严格按照各种量),也会变胖,只是大约会停在一个微胖的程度。比如女性会保持BMI20-22,男性则与运动量和肌肉率关系很大比较难预测。而我们都知道,对于主流审美而言,60岁以下非成天撸铁的亚洲女性来说,20-22的BMI真的属于标准的「微胖界」了。
那部分号称吃不胖的人,不是饭量小,就是吸收差
确实有部分人,对吃毫无兴趣,对美食和大餐只觉得麻烦和无感。因此这类人也会觉得他们每天「正常吃饭」,但是就是不会胖。
而事实上,他们的「好好吃饭」,很可能就是一碗稀粥加上一碟青菜。并且他们觉得吃饭就是应付肚子,所以他们没有胖的问题,但是普遍有其他问题——比如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贫血,抵抗力低下,容易疲劳,怕冷等等典型的虚弱型问题。
所以没有真正吃不胖的人,只有饮食和吸收有障碍的瘦子。
完全按照膳食宝塔吃是这样的结果
上图就是膳食宝塔,用食物交换份方法来计算下吃最少有多少热量。
如果我每一类的食物,都吃最少最少的下限,那么我每天进食的热量是1877Cal。
用我自己来举例子吧:我这样168cm,51公斤的轻体力活动(每天除去日常工作,进行中等体力锻炼30分钟算)的白领女性来说,我每天维持该体重需要的热量仅仅是1600Cal,而如果我严格按照膳食宝塔的要求,每天吃1877Cal的话,我每年会胖2-3公斤!
是的,这还是膳食宝塔的下限,而且我的身高和体重在女性当中不算低。那么对于身高155cm,体重只有45公斤的娇小女生来说,要吃1877Cal那可能就不是胖一点点的问题了。
这就说明,膳食指南制定的范围主要考虑均值,而不是个体。对于体重基数较轻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一定要经过调整才能叫“好好吃饭”,否则就叫“过量吃饭”。虽然营养不会缺乏,但是肥肉也会日渐增多。
膳食指南是黄金参考,具体餐盘需要微调
而且,按照最少的量来吃,我的蔬菜仅仅能吃300g,肉蛋加起来只能吃120g。一个鸡蛋去壳都有50g了,所以每顿饭估计我只各吃两口肉?这个比例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我虽然对能量需求没有膳食指南中的那么高,但是对营养素需求还是很高的。
这样的饮食结构会更加适合需要保持苗条的白领女性,但是它的谷物含量远低于膳食指南推荐量
所以我必须增加蔬菜的量,同时下调谷物的量,才能保持能量适量而营养充足。否则照单全收所有的谷物,蔬菜和肉蛋奶豆类,结果就是我谷物吃撑了,还胖了一圈。
所以我自己的对策是,大幅度减少谷薯类的摄入,而对应换成等重量的蔬菜(包括豆类蔬菜,比如豌豆,扁豆,腰豆等),同时蛋白质类的肉蛋类吃到上限200g。这样既可以保持总热量在1600Cal左右,同时也保持了食物种类的均衡。
这就是兼顾了参考膳食指南,但是根据自己需求来微调的例子。
5.我们对「瘦」的审美,其实很过分
所有的主流明星和商业美图,都是这里身形极为骨感而且没有一丝赘肉的形象,大众自然容忍不了普通身材
但是其实前面说了这么多「好好吃饭」也会变胖的原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对「瘦」的定义过分苛刻了?
是的,膳食指南最大的意义其实就是:
让大众保持健康体重 不缺乏营养素
而我们大众目前对体重的追求,其实统统落在了「非标准」范围。我做了个粗略的统计:
目前中国当红女明星的BMI的平均值是17.0。
男明星BMI的平均值是21。
对于男明星还好,毕竟男性审美向来以肌肉适度而且紧实为美,所以男明星的关键在于不能有赘肉而不是一味的瘦。但是对女明星的审美则几乎是灾难型的——基本是纸片人。
不要说:我怎么觉得她们看上去还好啊,不会太瘦!
那是因为单反镜头把人「拉胖」的原理,不信可以看看私图,一个个上镜的女明星真实的体型。
这种体型不要说「好好吃饭」做不到,我个人认为每天吃饱一顿饭都很难保持
因此我想在此奉劝不需要上镜的人群应该这样看待「吃饭」与「享瘦」才合理:
- 好好吃饭是保证我们「可持续健康」性价比最高的方法,膳食指南一定要学习结构
- 在健康的基础上,想瘦一些最好的办法是慢慢用更多蔬菜替换谷物,而不是单纯节食
- 不要用明星的硬照做参考,也不要用明星的标准要求自己,毕竟人家瘦了能挣钱,你瘦了可能只能生病
- 运动永远是调节膳食热量最直接的外力,所以适度而不是过度运动是必需的
因此总体来说,要想保持苗条,保持主流审美的「好身材」一定要使用以下两个主要策略。
1.吃饱三餐是要有很高技巧的。
蔬菜5分饱,肉类大豆蛋白质1分饱,最后1分饱吃谷物薯类就完美达成7分饱,这才是减重饮食的好姿态
我自己设计的「567饱腹法」就是基于健康饮食的正确结构,通过改善饮食顺序来调整饱腹感,让三餐真正吃饱还不超热量。简单来说就是5分饱来自非淀粉类蔬菜,1分饱来自蛋白质类食物,最后1分饱来自淀粉类蔬菜和谷类;还有三分饱可以来自水果,也可以来自优质的零食。
如果没有减重需求的人群,就完全可以让最后的3份饱用各种杂粮谷物,薯类吃饱。
2.合理运动是保持血糖稳定和体重总趋势平稳的另一个平衡点。
缺乏肌肉不仅是容易患慢性病,而且一定会显得松垮赘肉多,那可是与美彻底无缘
所以完全放弃运动的人,不仅会失去运动消耗热量的好处,最重要的是损失了极其重要对心肺的刺激,以及对肌肉的刺激这两个延年益寿的优势。但是合理运动不等于去健身房,也不等于非得撸铁。通过日常散步,慢跑,居家抗阻训练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3.「腰臀比」比单纯的瘦更加有意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无脑节食的方式,比如偶尔的轻断食,偶尔代餐法等等干预手法,帮助我们打破这「吃饱就胖」的魔咒,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然而对于亚洲人很遗憾,该胖的地方通常不太胖,所以能做的只能说该瘦的更加需要瘦下来。所以亚洲人审美不如欧美多元化,比如我们很难觉得金卡戴珊多美,她的体重何止是微胖,但是该瘦的地方就是瘦——她的腰线是绝对保持的,哪怕绝对体重很重。
她的体型不是亚洲人普遍的体型,但是腰线是绝对有的,证明保持良好的腰臀比是人类本能的审美
而普遍审美都会觉得接近0.7的腰臀比比较美,也就是无论如何你的腰都得瘦,而腰瘦是两个因素影响的: 雌激素 体脂低。同时腰围也是预测慢性病风险最强的一个指标,因为腰瘦也同时意味着内脏脂肪低;所以无论出于保持健康还是美体的角度,保持腰围的合理应该是所有人的目标。
判断体脂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医疗器械级别的体脂称测一下(医疗器械级别通常会有8个电极)。而家用体脂称通常是4个电极,对于居家监控体脂也是够用的。
定期检测腰围,同时测腰臀比就可以看出「内脏脂肪」是不是增长了。所以绝对不是看上去还过得去就能叫不胖。真正的健康「享瘦」一定要结合「聪明吃饭」 「合理运动」,同时偶尔做做「轻断食」和塑形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