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代表作,名为《赠内人》。别误会,这不是张祜写给妻子的诗,而是送给宫人的作品。宫人,泛指皇宫里的女子,那些没有身份地位的宫女。张祜为什么给她们写诗?因为他同情宫人的悲惨遭遇,理解宫人的寂寞无奈。
张祜是写诗高手,对写作科举文章没有兴趣。当时有位叫令狐楚的大官,欣赏他的才华,就把他的诗作献给皇帝。皇帝对张祜不了解,询问朝中大臣元稹品鉴评论。据说,元稹嫉妒张祜的才华,把张祜的诗句贬得一文不值。就这样,张祜没有受到皇帝重视,落寞返乡。同时代的杜牧、李绅对他的诗作评价很高。杜牧还送他一首诗,“千首诗轻万户侯”,言下之意没必要做官,你在诗坛的地位高过朝廷的万户侯。
很多人因为这件事鄙视元稹,说他嫉贤妒能,让张祜失去了更广阔的舞台。幸好,上千年过了,人们还能记得张祜的诗句,也不算埋没了他的才华。
也许是经历坎坷的缘故,张祜十分同情宫人的悲惨遭遇。在某一个夜晚,月光从宫中紧闭的大门转移到树梢,宫人寂寞难眠。一双明媚灵动的眼睛,只能盯着鹭鸟的巢穴发呆。在昏黄的烛光旁,宫人拔下头上的玉钗,用钗头拨动灯捻,救出扑火的飞蛾。
看到了吧,这就是宫人的生活,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无聊”。按理说,忙碌了一天,夜晚应该好好休息。正值妙龄的宫人,难得有了片刻自由时光。由于,长期被关在宫中,她们已经忘记了自由滋味,只能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打发时间。张祜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只是站在客观立场描述宫人的生活。他没有发表任何评论,只是把这种悲惨而又空虚的生活写下了,让读者评说。
这首诗中出现了两个场景,作用大不相同。场景一,宫人在月光下发呆。夜宿在巢穴中的鸟,没有看头,却偏偏有人要看。事出反常,一定有原因。据史书记载,哪怕到了唐代中后期,宫人的数量也在一万人左右。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失去了自由与尊严,随时可能湮灭在宫廷漩涡中。她们变得麻木,失去了活着的快乐。
场景二,宫人拯救投火的飞蛾。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宫人品性善良。她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把活下去的勇气寄托在飞蛾身上。救飞蛾这个动作,说明宫人对未来还有一丝幻想,希望有人可以拯救她们的命运。这是一种悲悯哀怜的情绪,更显露出宫人生活的悲苦。
张祜还写过两首《宫词》,同样对宫人报以同情的态度。他性格中温柔细腻的一面,在诗中被无限放大。读过这首诗,就知道张祜是个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