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短板效应?先看看无所不知的“度娘”给出的含义: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称为短板效应。

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

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领域,强调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提出管理过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环节。

除此之外,该理论还有另一个重大作用---教育、引导、启示芸芸众生,强调要想走向成功,就得找到自身不足、克服缺点、弥补短板

而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故事,刚好与该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儿子,他母亲为了让他刀枪不入、永远不死,在他刚出生时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但是因冥河水流湍急,他母亲捏住其脚后跟不敢松手,使得脚后跟成为最脆弱的地方。

阿喀琉斯成年后,参加了攻打特洛伊的战争,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射中脚后跟而死。

这个“脚后跟”就是非常有名的“阿喀琉斯之踵”,隐喻人们要把自身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回想我们的学生时代,老师是否这样谆谆教诲我们:影响你总成绩和排名的,不是你最擅长的科目,而是学得最差的科目。

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要在学得差的科目上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只有各科成绩均衡,才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和大学。

事实也证明,那些考上好大学的孩子中没有严重偏科的,也就是把学习“短板”补齐了。

读到这里,是不是觉得短板效应说得好有道理?

我想说的是,虽然有道理,但并不适合在职场上奋斗的人!且听我慢慢道来!

工作瓶颈期应该干什么(短板效应虽被广泛应用)(1)


01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的人擅长演讲,有的人擅长钻研,有的人运动细胞发达,有的人天生具有领导才能,而擅长演讲的人可能不会管理,擅长钻研的人不喜欢运动,运动细胞发达的人可能智商不高,有领导才能的人可能不擅长处理专业技术。

这一切都表明,有缺点、有瑕疵是我们的天然属性。任正非就说过,“完美的人就是没用的人,一看这个人总是追求完美,就知道他没有希望”。

学生时代,只要肯下功夫,就能补齐学习“短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是目标单一,就是为了成绩和升学;二是标准单一,学习的内容固定,评判的尺度固定,对与错、好与坏一目了然;三是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四是外部环境单纯,在一个封闭、静态的空间里,面对的问题单一,风险可控。

在职场上,面对的问题复杂多变,要处理的事情多如牛毛,评判标准众说纷纭,风险也不可控,讲究的是用有限的资源产出最大化,做每件事之前要衡量是否值当,如果发现一个短板就去弥补,且不说弥补完能否产生预期的功效,就是弥补过程发生的成本、耗费的代价(包括宝贵的时间)也无法承受。

比如说,一个搞销售的,应该精研如何开拓市场、如何推销产品,而不是去弥补自己不擅长的会计知识。等你懂会计知识了,市场格局早就变了。

因此,在职场上要取得成绩,最需要的是输出能力、转化能力和变现能力,也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技巧转化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变现成所需要的价值,并在工作中为后续持续输出积攒能量,而这些能力来源于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优势,而不是如何弥补短板。

工作瓶颈期应该干什么(短板效应虽被广泛应用)(2)


02

所有的优势,都是深耕某个领域的结果。

举个例子,为什么现代数学体系搭建起来后,再难出现像欧拉、高斯那样的“集大成者”?

那是因为数学分支越来越多,需要研究的深度和难度更大,几乎所有的数学家都只能在某个分支上有所建树。

社会发展也是如此,分工越来越明确,精细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绝大部分人都只能在某个领域内精耕细作,才有可能结出果实。

选择深耕的领域,就类似于找对象、找工作,只选合适的。

选择之前,要对自身、领域和你们之间的匹配度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评估自己的性格适合干什么,自己所学的能干什么,这个领域发展前景在哪里,自己能否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这4个方面,找到和自己契合度最高的领域。

深耕意味着长时间的自愿坚守,就像夫妻一样白头偕老,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放眼世界,那些有所成就的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不都是在一个领域摸爬滚打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熬出来的吗?

看着其他人在互联网行业混得风生水起,你也加入,没过几天就以受不了996、“内卷”为借口一走了之。

别人说进入体制内旱涝保收,你也选择进入,没过两年,你以升迁无望愤然辞职。

有人说研究生好就业,你把工作辞掉专心考研,等你研究生毕业了,就业环境更加恶劣。

一天一个想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过去和你一同战斗的同事要么职位显赫、要么年薪过百万,而你还在思考自己要干什么。

一旦选定一个领域,就毫无怨言地坚持下去,等到自己把这个领域的里里外外、边边角角全研究透彻,还会缺转化能力、变现能力和输出能力吗?

工作瓶颈期应该干什么(短板效应虽被广泛应用)(3)


03

具备优势后,要把擅长的事做到“极致”,把优势最大化。至于劣势,总有擅长的人,交给他们来做就好了。

原来,我们单位有个同事是材料写作高手,单位大材料都出自他手。他的人生信条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不麻烦别人。后来升为部门领导,手下十来号人,也是这种思维。

他管理的部门业务性很强,觉得自己不懂业务无法管理,就去钻研业务,但是短时间内很难达到熟练处理业务的水准,工作中不自觉地以固化的写作思维去处理业务问题,频繁出错、频繁挨训,自信心严重受挫,领导威信也荡然无存。

其实,他管理的部门有好几个人都是业务出身,且都在那部门工作好多年,非常精通业务,但是他就是不愿放权给手下人,任何人干任何事都要经过他事前许可。

这是典型的为难自己,也是极大地浪费资源。

试想下,别人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都有可能研究不透彻的东西,凭什么你就认为通过短时间的突击和恶补就能有所建树呢?想靠着“顿悟”成为行行精通的“多面手”是不可能的。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长板”做好,聚拢在一起,不就形成一个盛足够多水的“木桶”了吗?在职场上,聪明的人都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再借助他人的优势,形成整体的合力,最终产出可观的成果。

工作瓶颈期应该干什么(短板效应虽被广泛应用)(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