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作者:范沐芝,更多原创请关注鹰眼观天。

评书,也被称为说书,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从宋代开始流行。老一辈人记忆中的折扇、醒木、长衫,构成了评书表演艺术的表演样式。

解放后,评书艺人多不再用道具,而是站立说演,服装也有变化。我们70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多是通过有线广播熟悉评书大师们名声的。

80年代随着影视媒体的流行和广泛应用,评书艺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目中永恒而美好的记忆。

我小的时候,村里少有电灯更没有电视机,连收音机都罕见。村委会设有几个高音喇叭,面向不同的方向让音量足够覆盖全村,每家每户还分设有线广播,一个形状像极白瓷碗的小喇叭。

县广播站每天定时间段播放三次,村委会传达各类通知、会议精神也时常会用到,它是全村最重要的宣传工具。

评书谁讲的好听(你听过谁的评书)(1)

村里的小学学校就在村委会边上,每天放学后,路过村委会架设高音喇叭的电线杆底下,我都会被广播里播放的评书节目吸引,驻足从开头的“下面请听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一直到请听下回播讲”。

总觉得半个小时的播讲时间太短,让人意犹未尽,抓耳挠腮,在不停地回味和巴望中怅然返回家中。

那时我最喜欢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赵匡胤演义》、《樊梨花》、《朱元璋演义》、《隋唐演义》等多部评书。她声音清亮,干练豪迈,演说英雄人物与征战故事惟妙惟肖,给人一种铿锵起伏的声韵美感。尤其是其说书时高亢嘹亮的声音造型,使我成为刘兰芳最忠实的铁杆粉丝。

我也喜欢听单田芳播讲的《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乱世枭雄》、《封神演义》、《三侠五义》、《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白眉大侠》等脍炙人口的评书作品。

他的嗓音沙哑,刚开始自己有些不太适应,但每次见弟弟听的入迷,也逐渐跟着喜欢了起来。

读初中后,电视机的逐渐流行和求学的压力,让我不得不放弃痴迷,充分利用假期、放学后见缝插针地听一下评书,诸如:袁阔成播讲的《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孙镇业播讲的快板评书《武松传》、《鲁智深》等,这些作品脍脍炙人口,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更多儿时回忆,请关注鹰眼观天,欢迎投稿)

评书谁讲的好听(你听过谁的评书)(2)

我的大姨父是一个双目失明的民间评书艺人,他的评书主要以唱为主,声音凄婉,一把二胡拉得悲悲切切,如泣如诉,谁家有红白喜事,择婿选贤的事都会请他去唱一唱,在我家乡方圆几十里都很出名,被人尊为宋先生。

大姨父家所居住的村子离我姥姥家的村子有十多公里,当时农村交通不方便,每年他和大姨回娘家看望姥姥,都要用手杆摸索着一路走到村里来,往往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村里人挽留着不让他回,非要听他唱够戏才肯放手。

大姨父在的日子,往往是姥姥家里最热闹的时候,屋子里挤满了人,特别是冬天农闲时节,大姨父拉二胡、打铜板的唱腔曲调凄婉,如泣如诉,在静谧的夜晚传播得很远很远,连平时此起彼伏的狗吠声都一片哑然。

那时候我年龄小,对他唱的什么《王汉喜借年》、《李二嫂改嫁》、《墙头记》等评书并不太感兴趣,但特别喜欢那种人们挤满房子听书的那种氛围。

时间悄悄地流逝,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家农村经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的普及,互联网、手机的广泛应用,让评书艺术渐行渐远。

但是评书里的英雄人物、历史情节仍然在脑海里起伏跌宕,曾经有那么一段岁月,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曾经有那么一段时光,让我记忆永恒灿烂,回味如新……

(更多回忆文章,请关注鹰眼观天,欢迎投稿)

评书谁讲的好听(你听过谁的评书)(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