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4月26日讯(通讯员 刘莉)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主任何恒正团队,成功为一名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女性患者张婵(化名),在腹腔镜下实施了全大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微创手术术后,张婵开心地笑了,万分感谢医生的救命之恩,并表示再也不怕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爆炸”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不需全切?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不需全切(姐妹俩各长1000多颗肠息肉)

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不需全切

红网时刻4月26日讯(通讯员 刘莉)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主任何恒正团队,成功为一名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女性患者张婵(化名),在腹腔镜下实施了全大肠切除加回肠储袋肛管吻合微创手术。术后,张婵开心地笑了,万分感谢医生的救命之恩,并表示再也不怕体内的“定时炸弹”随时“爆炸”了。

来自湖南湘西的张婵今年32岁,近期因全身乏力、面容憔悴、便血,到湘西当地就医。经检查,医生发现张婵血色素仅7.3g/dl,属于中度贫血;继而在肠镜下发现,张婵的结肠上布满了大大小小上千颗息肉,观之令人“毛骨悚然”。张婵听到这个消息,当即万念俱灰。原来,张婵今年45岁的姐姐也患有同样的病症,在多年前已接受手术治疗。非常不幸,张婵和姐姐一样,也确诊了这种叫做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的疾病。因治疗难度大,张婵立即被转送至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进一步治疗。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疾病,让患者张婵如此惧怕呢?何恒正解释,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又叫做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时息肉可布满结肠和直肠壁,并有很高的癌变倾向。患者一般在15岁~25岁青春期开始出现临床症状,30岁左右最明显,发病症状通常为腹泻、便血、腹痛等,此病应尽早治疗,防止其癌变。

张婵的姐姐在多年前已接受手术治疗,只是因当时条件有限,她接受的是传统术式(俗称开刀手术),至今腹部永远留有一道难看的疤痕,而经腹壁永久性造瘘将排便改道才最为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张婵今年32岁相对年轻,若采取这样的治疗方法,连肛门也保不住,今后生活质量会显著下降,因此,肠道的这些息肉就像一颗颗能被引爆的“定时炸弹”,让她感到痛不欲生。

幸运的是,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自成立以来,何恒正手术团队已为众多病情危重、复杂的患者通过微创术式解除了痛苦。张婵入住微创外科,何恒正带领程发辉、张豹、张宇、谭礼鹏团队为张婵作了充分综合性评估,制定了一套腹腔镜技术治疗方案,为其顺利实施了高难度的腹腔镜下全大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临时回肠预防性造口手术,将被上千个息肉覆盖的全部结肠和直肠共1.3米彻底切除,同时保留了她的肛门,保障了以后的生活质量。在今后三个月时,再将预防性造口回纳,就可经肛门正常排便,避免了人造肛门的痛苦与不便。

术后,张婵腹部仅留下4个1厘米大小的伤口,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动了,三天后恢复饮食,很快康复出院。“我比姐姐幸运得多,太感谢了。”张婵由衷地说。

家族性息肉病患者肠道一般可多达成千上万颗息肉,在35岁前发生癌变的几率在80%~90%,而50岁前癌变的几率则高达100%。因此何恒正提醒,如家族中有患此病者,直系亲属即属于高危人群,应在20岁左右就开始每半年做一次肠镜筛查,一经发现,最好是做预防性手术切除,以防癌变。很多患者因畏惧手术而多次肠镜下处理息肉,这种方法存在肠穿孔率高、无法根除等严重缺点,应该摒弃;当今医学科学有高水平发展,微创手术治疗应是最科学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