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丝博物馆有多大(泉州各大博物馆)(1)

今天是5.18国际博物馆日,海都记者访问了泉州各大博物馆,选出多件藏品与你分享,它们几乎都称得上各馆的“镇馆之宝”。

不过好东西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呈现,更多馆藏好物在各大博物馆里等你亲自去挖掘。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推荐文物:泉州湾宋代沉船

泉州海丝博物馆有多大(泉州各大博物馆)(2)

泉州海交馆成立于1959年,拥有国家一级文物138件套。在泉州可是博物馆中的“老大哥”。它视若至宝的,便是这艘惊现于世的泉州湾宋代沉船。

1973年,这艘中国海船在泉州湾后渚港附近的海滩上被发现。出土时,沉船身长24.20米,体宽9.15米,其实700多年前的它,长有34米,宽11米,是一艘载重量200吨左右的中等远洋木帆船,属于曾驰骋海上丝绸之路大名鼎鼎的典型的福建尖底海船。

宋朝时,泉州可谓“市井十洲人”,这艘船不知运载过多少中外人物,又满足了多少世界人民对贸易品的需求。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推荐文物:古铁钟

泉州海丝博物馆有多大(泉州各大博物馆)(3)

闽台缘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口古铁钟,1米高,上面镌刻着46个蕴含着美好生活向往的商号名字:“振泰号”、“裕成号”、“泰源号”等。铁钟身铸阳文“泉郡南关外浯江铺塔堂鹿港郊公置”,末署“道光十七年岁次丁酉阳月 毂旦”。

这是一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铁钟铸造于清代道光年间的1837年,原本在泉州南门外的郊行里,见证了泉台郊行林立的盛况,成为清代泉州与台湾鹿港商贸往来密切交往历史的直接物证。

泉州市博物馆:推荐文物:唐末五代玻璃碎片

泉州海丝博物馆有多大(泉州各大博物馆)(4)

2003年4月28日,泉州北峰招丰村旁发现一座古墓。随着考古人员的抢救清理,墓主人被证实为距今约1100年前唐末五代时期的泉州司马王福。

墓葬形制特殊完整,墓葬内有墓志铭、青釉瓷器、钱币、铜镜等。随着挖掘的深入,四块散落在墓室内的闪亮的深蓝色碎片震惊了在场的考古人员!

“是玻璃啊……”时隔千年,玻璃碎片大小不一,已拼凑不出最初的器皿形状。

“不会是王福连玻璃碎片都视若珍宝吧?”肯定有人这么想。要知道在唐代,玻璃是多么珍贵的舶来品呐。

考古学知识显示,唐五代出土的伊斯兰玻璃主要集中在唐代的西安和洛阳。在贸易港口出现,这可是印证了唐代文献记载的大量阿拉伯和伊朗商人来华贸易的事实。

南安市博物馆推荐文物:郑成功佩雕龙纹玉带板

泉州海丝博物馆有多大(泉州各大博物馆)(5)

五六十年代,郑成功玉带曾原样复制了3套,分别送往福建省博物院、厦门市博物馆和南安郑成功纪念馆,作为展品,3套都被偷走;80年代,郑成功玉带入藏南安市博物馆,近40年,仅在2017年于福州展出过一次。它放在防潮防虫防震的保护装置里,想打开一次,就要走一遍申请流程,报告要达到福建省文物局去,就连郑成功的后裔,也不例外。

这珍贵的玉带,只剩下17块玉,它们原本是被一块块固定在皮革或绸缎上,被佩带在腰间,成为尊贵身份的象征。这玉带,原本是随郑成功下葬的,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皮革或绸缎,或已腐朽,剩下一块块玉留存在墓室里。

生前曾受封延平王、享有佩玉带尊荣的郑成功,安葬的墓园成了盗墓人垂涎的目标,1929年农历五月,郑成功墓被盗,隔天郑家族人闻讯赶来,为了不让墓中文物进一步被盗,族人们将墓中余下的文物都挖掘了出来。龙袍、头发,还有《橄榄山墓志》,在出土的文物里,玉带是其中最为珍贵的。

玉块怎么保护,又是横亘在族人们面前的难题。17块玉,最终分散在郑氏族人5个房头,一直看护到了1953年。“当时南安县文化馆找到家里来,要收回这些玉块,将它们统一藏入馆中。”曾祖父保护的那3块玉交给了文化馆,留下了一张文化馆手写的收条,那收条一直保存至今,郑新新说,这也是段历史的见证了。

晋江博物馆:推荐文物:明教会黑釉碗

泉州海丝博物馆有多大(泉州各大博物馆)(6)

2016年,一部纪录长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与观众见面,带火了故宫小别院里的修复师们。从故宫博物院建院伊始,一代一代的文物修复师走入紫禁城的红墙,将大半辈子光阴倾注在一件件文物中。

很巧的是,上世纪80年代,在晋江也有这么一位化腐朽为神奇的“修复先生”,如今晋江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明教会黑釉碗,便是他修复的。

他是黄世春,晋江博物馆第一任馆长。

晋江博物馆现任馆长助理林清哲跟我们说起这个镇馆之宝的来历。原来当时草庵兴建大华严寺,在挖地基、修古井时发现了几十片黑釉碗碎片,碎片里清晰见“明”、“教”、“会”字样。宝物出土,后经黄馆长一片一片修复,方有了轰动一时的完整“明教会黑釉碗”。

“修复品还能成为镇馆之宝是非常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林清哲说,早些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想借走这块珍贵的黑釉碗参展。

谈到黑釉碗离不开草庵,谈草庵又绕不开摩尼教。摩尼教其实就是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公元三世纪,由波斯一位叫摩尼的人创立,公元六至七世纪传入中国。因为崇尚光明,反对黑暗,也称为“明教”。

一直以来,草庵最为珍贵的便是一尊依崖而建的石雕摩尼光佛,因为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它的价值更为凸显。

而这块呈浅灰色,施黑釉,碗内壁阴刻楷书“明教会”的碗,印证了草庵摩尼教遗址的文字记载,也以实物证明了宋代晋江“明教会”的兴盛。

石狮市博物馆推荐文物:清代狮雕

泉州海丝博物馆有多大(泉州各大博物馆)(7)

若要推荐一个镇馆之宝,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是为难的。

他说,“如果是作为镇馆之宝,应该通过这个藏品体现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以便通过博物馆这扇窗口透视一座城市的变化。”

尽管石狮市博物馆在1999年收藏了更具研究价值的海峡人化石,但李国宏还是推荐了一对狮雕代表这座狮城。

进馆穿过蹲在两侧大大小小的小萌狮们,看见有一对1.2米高的狮雕便是了。在博物馆内东方醒狮的门楣下,这尊雄狮脚踩着绣球,寓意有求必应,母狮则膝下绕子,代表着子孙绵延。从清朝中期至今,狮雕身上的雕刻仍然历久弥新。

在古代,石雕狮子向来是豪门大宅的象征。泉州地区众多家宅、寺庙门口也盘踞着许多狮雕,据说这对镇馆之宝便是此前由李国宏馆长向民间征集而来的。

石狮这座城市以狮命名,有悠久的传统,狮文化也一直是博物馆不懈打造的亮点之一。如今馆内展示狮文化的“丝路狮缘展”仍在继续,有近500只形状各异的狮子,它们被做成了石雕、瓷器、木雕、风狮爷等,供这座狮城玩味欣赏。

就在前几年,博物馆还比较无人问津,似乎是老学究才会去的地方。现在已然不同,2018年10月1日,石狮与故宫博物院就曾联手举办“故宫狮文化珍宝展”,首次“出宫”的狮子们蒙上神秘的面纱,吸引了近六万人前来一探究竟。

安溪县博物馆推荐文物:安溪青花

泉州海丝博物馆有多大(泉州各大博物馆)(8)

杯、碗、盘、盏……生活中谁也少不了使用陶瓷制品。可是说到陶瓷产地,我等圈外人士,几乎无一例外的,想不到有“安溪青花”这回事。

难以想象的是,许多安溪的重要乡镇都曾经窑址林立。

在安溪县博物馆馆藏珍品中,就有吉山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瓷盘。它在一众文物中,相当出挑。2018年,安溪县博物馆与厦门大学、省考古所开展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全县古窑址调查,踏勘70多个点,采集样本2800多件。“这是安溪先民馈赠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有责任梳理她们、解读她们,还原历史的真实,绽放应有的光彩。”安溪县博物馆馆长易曙峰说。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每回看到青花,脑海中就会蹦出方文山中国风的歌词。方文山说过,如果用青铜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那么散落残缺的青花瓷片,就会让人魂萦梦系一段段从前。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推荐文物:文昌帝君

泉州海丝博物馆有多大(泉州各大博物馆)(9)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收藏的这尊文昌帝君,是1993年由一个叫许回成的收藏爱好者在村庄的路上买到的。

一对老夫妻拿来了一尊文昌帝君的坐像,约有30厘米高,灰层落满了它。许回成第一眼见到被惊讶到了!看到洁白温润的釉面,文昌帝君脸部神情安然,衣服的线条飘逸,坐在雕刻精致的石头上。“这是德化陶瓷的上品。”他的心里激动不已,知道自己此行真是捡到宝了。

从18岁开始做收藏,许回成研究德化瓷器也已许久,这件文昌帝君是他众多藏品里最爱的一件,出再高的价,他也没舍得卖。文昌帝君在他的家里放了七八年。

后来,他带着作品参与了由德化县陶瓷博物馆举办的一场陶瓷展,博物馆这才得知许回成的家里藏了一件何朝宗的作品。2002年,许回成最终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以半买半送的低价,将这尊文昌帝君转让给了博物馆。

馆长郑炯鑫还记得,当“文昌帝君”第一次在馆里展出时,在德化县引起不小的轰动。大家都来看展,从事陶瓷创作的人,围着看大师作品的各种细节。

“何派瓷雕技艺,好在哪里,这是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从作品里汲取到的营养也比纸面上的图片多太多。这对德化是一件大事,在这以前,在泉州何朝宗的真迹难得能一见,当时海交馆的渡海观音,也只有在特定的展出时节才能看到。”

从那之后,何朝宗的作品,你只要去到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就能看到。

博物馆是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从中能大致见证泉州城市发展的脉络。在博物馆日,坐上这趟时光机,到历史中去吧。

来源:花巷

文 / 燕婷 月芳 六月

图/ 吕波 标哥 部分各博物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