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节,但由于疫情爆发,今年不复往年心境了。“你安好,我无恙”,也许是今年最流行的祝福语了!此时此刻,你与我都还健康地活着,对你我而言无疑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新冠肺炎病毒到底从何而来,如何看清它的本质?再一次“祸从口出”的人类,有必要痛定思痛,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向何处去?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其他物种?生而为人,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弄明白的道理。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石破天惊地追溯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让人类认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物种起源》出版160年来长盛不衰,并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被人们广泛阅读、争论。它从问世起一直饱受争议,却又经受了各种挑战,被公认为是一本“改变了世界进程的书”。它不仅改变了生命科学这个大学科,而且改变了全人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科学与人文经典。

长颈鹿有没有长长的尾巴(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1)

公认本版更忠实于“进化论”思想

“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罗美尔奖”

亚洲唯一获得者

“古生物界诺贝尔奖”获得者

苗德岁教授 独译

如果你对这本著作只闻其名

或者以为它是本艰涩的学术论著

那你可能错过了

一个160余年的小清新读本

1809年2月12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达尔文和林肯同在这一天诞生。巧合的是,他们两人也同在四月去世。

达尔文出身名门,自小爱好博物学,1831年剑桥大学毕业不久,便随小猎犬号战舰开始了历时近5年的环球科考。他启程之时,跟当时绝大数人一样,相信上帝创造了世上万物,物种一经创造就固定不变了。5年后,他返航归来,心中对此已充满疑问。

其后20多年间,他利用在环球科考期间所搜集的大量证据,潜心研究,最终向世人证明:自然界的一切并不是上帝一手创造出来的,也并非一直是今天这个样子。世间所有的生物都是从最初原始的共同祖先类型,经历漫长地质岁月间的不断演化而来的。连人类自身也是生物演化的产物。

达尔文就这样把上帝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完全给否定了,这无疑是最具冲击力的。这种影响远远超出了科学范畴,而引发了深刻的思想革命。

动摇“神创论”与“物种固定论”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都有各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比如,中国古代就有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而在西方则有不同版本的《圣经》,讲述着上帝造人以及世间万物的故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创论”与“物种固定论”。在《物种起源》出现之前,西方人大多都秉持这一信念。

达尔文自然也不例外。况且,达尔文在剑桥大学攻读的是神学,原本打算当牧师的。可是,5年环球科考途中所见的一切,却令他十分困惑。

比如,达尔文初到南美时,发现那里现已完全灭绝的大懒兽等化石与现生的树懒十分相似。在巴西的洞穴里,他发现有很多灭绝了的物种,其个头大小与骨骼形态,跟现生物种也十分相近。当他到了澳大利亚,发现那里的哺乳动物化石,也与现生的有袋类很相似,而与其他大陆上的化石或现生哺乳动物迥异。

他开始思考:如果这些动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为什么上帝在同一个地区两次创造同一类动物?既然第一次创造的动物灭绝了,那至少说明是不太成功的,为什么不加以改进却再次创造与前一次相似的类型?

他据此推断:物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逐渐演化的,这些化石中的一些物种或许就是现生物种的祖先。

长颈鹿有没有长长的尾巴(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2)

其他一些看似反常的现象也引起了达尔文的注意。

长颈鹿的尾巴,看起来像人造的苍蝇拍。这样一个驱赶蚊蝇的小玩意儿,经过演化变得越来越好,这乍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

幼小哺乳动物头骨上的骨缝,曾被认为是帮助母体分娩的美妙适应。可是,卵生的鸟类和爬行动物的头骨也有骨缝。达尔文推论:骨缝这一构造起源于一些卵生的低等动物,只不过为胎生的高等动物在分娩过程中所利用罢了。

长颈鹿有没有长长的尾巴(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3)

《物种起源》中类似的观察与推理,不胜枚举。除了化石证据之外,还有大量生物地理分布、分类学、形态学(包括动物体内残迹器官)以及胚胎学等方面的证据。

比如,用于抓握的人手、用于掘土的鼹鼠前肢,用于爬行的龟腿、用于游泳的鲸的鳍状肢,以及用于飞翔的鸟和蝙蝠的翅膀,竟都是由同一型式构成,而且包含着相似的、处于同样相对位置的骨头。达尔文指出,正是各类脊椎动物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才形成了这种现象。这足以证明脊椎动物拥有共同祖先。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罗列了方方面面的海量证据,彻底动摇了“神创论”与“物种固定论”等信念,为万物共祖、生物演化学说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自然选择”原理

生物演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新物种是如何形成的呢?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达尔文一生最大的贡献,也是生物演化论最具革命性的内容——“自然选择”原理。

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生物之间会为生存而殊死搏斗。具有“好”的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就更大,留下的后代也更多。长此以往,有益的变异得以扩散,有害的变异则被清除,最终使生物更好地适应其生活环境与生存方式。达尔文称这一过程为“自然选择”。

最简单也是最有名的例子之一,就是长颈鹿脖子的演化。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早提出:长颈鹿之所以进化出长脖子,是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而不断拉伸脖子的结果。后来证明,这种通过反复使用而获得的性状是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的(就像运动员通过锻炼获得的发达肌肉不能遗传给下一代一样),因此拉马克的假说是不能成立的。

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长颈鹿的长脖子是这样演化而来的:

_

_

1

_

_

一对长颈鹿生下几只小长颈鹿,它们的脖子有长有短。这就叫个体变异。而且很多个体变异会遗传。

_

_

2

_

_

当树叶不够吃的时候,脖子长的长颈鹿占了优势,可以吃到更高处的树叶,而脖子短的只好望“叶”兴叹。

_

_

3

_

_

最终,脖子短的长颈鹿饿死了,脖子长的活了下来,并留下了后代。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斗争。

达尔文不仅提出了自然选择的原理,而且向世人展示了自然选择在生物演化中无与伦比的力量:自然选择每日每刻都在满世界地审视着哪怕是最轻微的每一个变异,清除坏的,保存并积累好的;一旦有机会,便默默地、不为察觉地工作着,改进每一种生物跟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正是累积的自然选择,导致改善了的后代与其原始祖先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从而演化出新物种。

达尔文发现:除了随机组合和人为设计之外,还有第三种选择——累积的自然选择:只要有一点点细微的改善,自然选择就会找到它、利用它,用时间让演化达到那些似乎难以企及的目标和复杂性。

适者生存

通过自然选择发生的生物演化,差异开始极小,后来经过长期累积越来越大。便形成了不同的物种,这又称作分异原理。

肉食的四足兽类,因为要捕食其他动物,在任何一个地区,数量很容易达到饱和。如果由着它自然增长的话,它的后代必须通过变异生存下去。例如,有些能生活在新的处所,或者上树、或者下水;有些大概得干脆改变食性——少吃肉,或者像大熊猫那样干脆改吃竹子。

植物也一样。在同样大的两块地上,如果一块地只种一种小麦,而另一块地混杂地种几个不同变种的小麦,那么,后者会长出更多不同变种的小麦,结果,平均产量也比前者高。

任何一个物种变异了的后代,如果在构造、体质、习性上越是多样化,它们就越能在数量上增多、越能侵入其他生物所占据的位置、越能丰富生物多样性,而且在生存斗争中便越加成功。

长颈鹿有没有长长的尾巴(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4)

另一方面,环境在自然选择中充当筛子的角色。这些生物在新的环境中继续演化,以利生存与繁衍。结果,在千差万别的不同环境中就演化出五花八门的不同生物类型。所以,今天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亿万年来自然选择所驱动的生物适应于环境的演化结果!

按照自然选择理论,并根据累积的自然选择效果,推导出分异原理,解释了生物多样性的由来。原来生物界中的万物,都是从同一个老祖宗那里来的呀!达尔文还根据共同祖先这一概念,描绘出“生命之树”,来代表生命演化的宏观图景。这也是《物种起源》原著中唯一的一张插图。

《物种起源》推翻了“神创论”,并为生物演化提供了自然选择这一非神力所干预的机制,揭示生物多样性与万物共祖是生命演进同一硬币的两面。

长颈鹿有没有长长的尾巴(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5)

达尔文手稿,来自《物种起源》插图收藏版

最后,分享《物种起源》书末一句美文:

“生命及其蕴含之力能,最初注入到寥寥几个或单个类型之中;当这一行星按照固定的引力法则循环运行之时,无数最美丽与最奇异的类型,即是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而来、并依然在演化之中;生命如是之观,何等壮丽恢弘。”

本文整理自苗德岁老师的《解读<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插图收藏版)

长颈鹿有没有长长的尾巴(长颈鹿的脖子那么长)(6)

一本改变世界进程的书

认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公认本版更忠实于“进化论”思想

“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罗美尔奖”

亚洲唯一获得者

“古生物界诺贝尔奖”获得者

苗德岁教授 独译

百余幅达尔文时代手绘插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弥曼、周忠

果壳网等

联袂推荐

本期编辑:水晶汤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