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玉基(作者原创授权)
百回本《西游记》作为一部产生于明朝的文学作品,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明朝文人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要以辩证的态度理解其中所描写的每一个故事情节、每一个角色人物所影射的生活原型,仔细区分哪些是神魔夸张、哪些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揭开《西游记》神秘的面纱。
笔者历经多年研究,从宏观到微观将《西游记》中反映的故事与中国古代曾经存在于甘肃、青海等地区的、一个名为“吐谷浑”的王国历史文化进行比对,发现《西游记》故事和人物原型与吐谷浑王国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瓜葛。
笔者深知,要将广大读者的视角从自小就耳熟能详、先入为主的认知体系中拉出来是多么的不易,且人们对孙悟空形象的认知从幼儿园起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孙悟空具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掌管宇宙的玉皇大帝对一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无可奈何”……等等。这些个荒诞的“常识”,笔者在早年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当着你的面,质疑前辈们对《西游记》故事的理解方式,且要说出《西游记》故事真有原型,并与生活在甘、青两地的土族先民有关系!你肯定会说:“这是文人的演绎,不可当真!这是小说,虚构的!云云……”
刨根问底就是笔者的性格,明朝作家在虚构《西游记》时为什么会这般“离谱”、这般“大胆”,他不怕后世之人的耻笑吗?当你读完以下论证后,就会觉得《西游记》作者创作的这本书并非是今人早已定论的“成人童话”那么简单了。
宏观上,一个猴子和天庭作对?猴子和猪助唐僧取经?正是类似的荒诞不经误导和阻挡了读者的视线。如果我们“穿越”到古代的唐朝、明朝时期的甘肃、青海等少数民族聚集区,这些貌似不可能的事件,在少数民族群体的世界观中是很平常不过了。
笔者在此权且将西部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叫做“昆仑文化”,他们的世界观就是“昆仑文化世界观”。昆仑文化系统认为:世间生灵的死亡仅仅是抛却衰老的肉体,经过“转世”可以无限次地进行肢体更新,也就是所谓的“六道轮回”。对一个个体人,特别是领袖人物而言,其灵魂是永恒的,不灭的。猴子、猪等皆为“轮回”中的、某个天神或人的灵魂的生命载体,是因果关系中的一个环节。当然,某个灵魂寄身在某个生命体中,这只是暂时的、很有必要的一段修行过程,是将来修成正果的必经之路。常听少数民族老人告诫:“不要杀生!你踩死的蝼蚁说不定正好是一位修行的天神。”
《西游记》中的角色玉皇大帝具备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就是《西游记》作者倡导的修行的终极目标之一。也就是通过修行而得到正果的例证。
玉帝在修行过程中,投胎为人的时节肯定是一位中国历史上的明君。《西游记》作者也没有忘记对玉皇身世的透露,但很隐秘,这是《西游记》作者贯穿整本书所采用的手法,他交代一些历史事件时从来不会明着说出来。在《西游记》第七回中,佛祖听(孙悟空)言,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他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里只单纯地对数字进行推测,从明朝《西游记》诞辰之时起,倒推1750年,正好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荣升天堂的祭年——前195年。作者的这“一千七百五十劫”是在暗示玉皇大帝的身份之谜。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西游记》作者主观上认为至高无上的尊神“玉皇大帝”的原型是汉太祖高皇帝(讳)刘邦。“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是《西游记》作者杜撰的宇宙的寿数。
很明显,玉帝是伟大的中原汉王朝的缩影,也可以是自汉朝以来的历代帝王的不灭的灵魂。也可以简单理解为:《西游记》中的天庭就是中原中央王朝;天上的神灵是中原历代王朝中诞生的具有正面形象的帝王将相们的灵魂。
能与天庭作对的猴王,在《西游记》作者笔下肯定是在影射某个人王。也就是用这只猴子影射西域的某个少数民族首领!那么,《西游记》中反映出的天界、人间、地狱,影射的是古代人类社会的正统国家政体。取经人与妖魔鬼怪、鱼虫鸟兽之间复杂的纠葛影射的是西域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中央政权、历世历代出现的名人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平民以及三教九流和中西方各种世界观、价值观之间的博弈。
将《西游记》神魔故事还原为“人”的故事、找到各种角色所影射的生活原型,品读整本小说就有了现实意义。“猴”映射“人”,“猴王”就是“人王”。端坐天庭的玉帝也是“人王”。在唐代,“人王”之间的故事才会引起《西游记》作者的高度关注,“人王”之间的故事也正是《西游记》作者想要表述的深层次含义。
以这样的思路,笔者经过细致的比对,觉得在宏观上“孙悟空”这个角色的成长历程与“吐谷浑”王国的历史沿革符合得很好。再将《西游记》故事与“土族”这个民族的民俗文化特征进行比对,发现在微观细节上《西游记》故事能与土族民俗文化严丝合缝。如果以这样的视角再去仔细品读《西游记》原著,将会发现《西游记》这部书所描写的内容并非单纯的、极浅极明白的、富含滑稽意味和玩世精神的成人童话,这项发现也许真能彻底颠覆先辈们对《西游记》的理解。
“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一贯是学术研究的方略。下面谨罗列《西游记》原著中出现的典型事件、案例与土族先民的历史文化进行比对分析,以证明《西游记》故事原型发生在青海省;孙悟空的生活原型或是吐谷浑王国中诸王的灵魂。
一、破译一组算式
在《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中写到: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
有学者感叹:“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好大的口气啊!其实,这里面隐藏了一则除法原理:
129600÷12=10800
“就一日而论”,一日要分昼夜的,10800÷2=5400
紧接着说了这“5400”: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再五千四百岁……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文中将这五千四百岁“再去”了四次。就当去掉4,便成5000岁。五千岁是谁的岁数?帝王应该是万岁,这里的五千岁应该是仅次于帝王的、但也不是一般的王。这个王如果是吐谷浑王就能说得过去。为什么是5000岁呢?去掉两个零便是人类能承受的岁数50岁,文中称:“到此天始有根”,吐谷浑在五十岁生得第二代浑王“吐延”?历史证明:然也!“吐延”什么意思?青海土族语,吐延就是数字“五十”。土族有用长辈的岁数取名的传统。
将5400“再”了4次“又”了3次,5400÷7约等于771,771中有两个很巧的数字,则是700加71。700会不会是指吐谷浑分户700?历史记载吐谷浑从辽东鲜卑部族中分得700户,因与其王弟不和毅然西迁。这700户可是吐谷浑建立青海王国的根基啊!71指吐谷浑的寿命,加一虚年,吐谷浑的阳寿应该是72岁,这也与历史记载吻合。此时,吐谷浑的儿子吐延也有了儿子,应该是“叶延”吧?。这就是所谓的“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指吐谷浑王国前三位开国元勋的诞生。史书载:吐谷浑诞生于公元246年,此年正好是丙寅年。作者强调“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其孙叶延诞生于公元318年,此年正好是戊寅年,“故曰人生于寅”。
以上论述貌似在推八卦、演易经,其实是在交代吐谷浑开国三大元勋的简历。
原文中还出现两个词汇:“挨排”、“西蹉”。吐谷浑正是受其王弟的“排挤”而率700户人马依然“西迁”(西蹉跎)的。
二、孙悟空生死簿的档案号之谜
在《西游记》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中描述道:孙悟空被勾魂到下界,他从阎王那里要来生死薄亲自检阅。“直到那魂字一千三百五十号上,方注着孙悟空名字,乃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
这些数字用在某个人物或者某个生物个体身上,着实是十分荒诞的。但用昆仑文化系统理解,一个帝王灵魂存在的历史完全可以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用这些数字完全可以代表一段社会历史时期。
笔者将这些数字与青海吐谷浑政权历史相结合,《西游记》之谜也就昭然若揭了。
吐谷浑,东胡鲜卑人。从辽东携七百户西迁至甘肃、青海,于公元317年建立吐谷浑王国。于公元663年彻底分化为二,分别成为了唐朝与吐蕃的属国。从此,吐谷浑王国独立政权消亡,但其后裔成为了今天的土族。(先拟定,孙悟空的原型是吐谷浑的灵魂)
《西游记》作者为什么要将一个少数民族王国首领比作山顶的石猴?
在古代,中原地区帝王们的灵魂一般要供奉在皇宫、庙宇之中,农耕社会有这样的物质条件。地处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地穴、芦帐,甚至在整个夏天与羊群混居在一起,很多情况下身披皮袄就地蜷缩过夜。祖尊、神灵的灵位一般供奉在各自地盘中的高山之顶。俗称“敖包”的石头堆就是神灵的“居所”。至今保留着这样的传统。如果孙悟空的原型是土族先民的领袖,那么这位尊神要下凡,且要统领一方打天下,他必须要从山顶敖包(乱石堆)中“蹦出”,伺机投胎转世做人。《西游记》第一回着重描述了孙悟空降生人间的经过。“花果山,水帘洞”的真正含义也就显露无遗。人们苦苦寻找多年的“山”和“洞”,在《西游记》作者的意识中不能排除是指男女生殖系统。一群小精灵叫嚷着:“谁能进得去出得来,我们便拜为大王。”是啊!用昆仑文化系统审视凡降生人间的每个生灵,他们的灵魂那个不是“进得去,出得来”的产物?
猴子,因长相与人类相近的缘故吧,在昆仑文化系统中,猴子成为了人类幽灵的形象。在苯教僧人主持祭祀活动时,用炒面捏成的“鬼怪”形象就是猴子;在藏文献中记载:猴子和罗刹女是高原人的祖先。《西游记》中,土族先民领袖的灵魂形象刻画成从山顶石头中崩出的猴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说句题外话,土族先民供奉神灵的这座山一定很有名气吧?是的!这座山正是屹立在青海湟水北岸的、先秦古籍《山海经》中不断提及的古昆仑山。《西游记》中称这座山为“三岛之来龙、十洲之祖脉”。对此山的考证认定过程笔者另有文章进行叙述。
孙悟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首领降生人间,他所代表的一个族群,也免不了重重劫难。被“勾魂下界”预示着一个生灵的死亡;对一个政权或民族而言预示着灭顶之灾。孙悟空在地府翻看生死簿,其中那“魂字1350号”中的数字包藏的意思是:西汉刘衎1350年,也就是西元1350年。这一年孙悟空所代表的这个政权本该消亡,但由于某种机缘得以“长生”。
在中国历史上,公元1350年是值得纪念的一个年份,因为这年是元朝与明朝的一个分界线。当年在中原大地上盛传一句民谣:“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公元1350年黄河泛滥,“红巾军”在决堤的黄河岸边挖出“独眼石人”应了民谣,次年红巾军起义全面爆发,“元蒙”对中原的统治开始动摇。这年对于元蒙旗下的吐谷浑土司们绝对是个难以逾越的生死之坎,孙悟空的生死状恰是“一千三百五十号”,历史年号与孙悟空的生死档案号严丝对接。《西游记》故事中,孙悟空篡改了“生死状”,从此“猴类”得以长生,该情节也与历史相符的很好。“西宁州土人”(土族先民)自元朝起施行“土司制”,从公元1350年起就要改朝换代了,原先的“土司”老爷们会遇到怎样的命运呢?明朝建立后,“土司”老爷们有惊无险,在西北地区沿袭“土司”制,直到清朝末年“土司制”自动消亡。在《西游记》作者眼中,孙悟空所代表的民族的确得以“长生”,事实上也真是如此。
“天产石猴,该寿342岁,善终”。这342岁没有任何悬疑,吐谷浑在甘青两地称王,其年限正好是342年。史书上普遍认为吐谷浑政权沿袭350年,也有些史料记载是342年,吐蕃与吐谷浑相互攻伐不是一两年的事情,如果从吐蕃与吐谷浑战争初期计算就是342年,从吐蕃大获全胜起计算就是350年。这七、八年的误差只是战争进行的时间。
吐谷浑政权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来讲是一桩突发事件。是一支原本在中国东部的武装力量长途跋涉来到中国的西部,这样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小说家笔下完全可以称之为“从石头缝里崩出的政权”。
三、猴子成精300年后惊动玉帝
《西游记》是小说,不是史记。书中的历史人物的出场不符合现实逻辑关系,这也难怪,几十年的“取经”故事中要穿插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对此,《西游记》作者也有交代:“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遂作佛和仙”!这两句话预示读者看西游不要纠结现实历史与故事情节之间的混乱编排。
孙悟空出世后目运金光,拜了四方,早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吩咐千里眼、顺风耳去打探究竟,回报道:“是那个三百年前的天产石猴成精了,他在作乱”。
《西游记》是以大唐为历史背景的,三百年前的天产石猴是哪一个?唐朝建立的纪年是公元618年,倒推三百年就是公元318年,减去虚年就是公元317年,这一年西域的吐谷浑王国正式建立。
可见,看似虚构的数字,如果与现实历史进行比对,《西游记》作者并非以神魔作掩护,天马行空般地大讲子虚乌有的鬼怪故事。
要完全领悟《西游记》故事的内涵,仅靠以上巧合的数字做文章远远不够。其实这样的数字在之后的章节中比比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