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知识 方法技能
【考情简述】
对小说语言艺术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常设题型有以下两类:体会重要语句含意、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概念阐述】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个性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所以,鉴赏小说的语言又有两层含义: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中作者的语言风格。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包括两方面: 一是赏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二是赏析语言的描写技巧,如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地描摹人物动作、神态与内心世界等描写技巧,遣词造句技巧,修辞方面的技巧。
【必备常识】
1.常见现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
鲁迅:犀利辛辣、凝重洗练、冷峻深刻。
巴金:热烈、明快、朴素的,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青春激情的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以《家》为代表;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老舍: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俏皮洒脱、生动活泼、简洁朴茂、雅俗共赏。其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
沈从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赵树理:通俗化,大众化,诙谐幽默。
孙犁:诗化小说。淡雅聪俊,清新隽永,优美洗练,“质以传真”,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王安忆:清丽单纯,素淡粗朴,冷峻理智,细腻平实。
铁凝:语言风格是诗意、温情、风趣。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意境的手法以呈现,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宗璞:其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汪曾祺: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与人物的身份贴近。
冯骥才:描绘市井风俗的“津味儿”。
贾平凹:简练隽永传神,间或掺以陕南方言,形成文白杂糅,雅俗兼具,以拙见巧,晓畅可读的语言风格。
莫言:奇诡而涌动着勃勃生机,不拘一格。
池莉: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汉味小说”的代表。
刘震云:辛辣,荒诞,凝重,不拘一格,朴实多变。
2.作品语言风格举例
幽默诙谐《马裤先生》、辛辣讽刺《套中人》、平实自然《边城》、夸张变形《套中人》、典雅庄重《素芭》、含蓄凝练《安东诺夫卡苹果》(诗意化)、简练明快《桥边老人》、生活化(民俗化、口语化《骆驼祥子》)等。
【考查形式】
题型一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浙江)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一种美味》巩高峰)
题型二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1)(2021新高考I)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石门阵》卞之琳)
(2)(2021浙江)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麦子》红柯)
(3)(2020浙江)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雪》(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解题思路】
题型一 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1.解题思路
(1)要理解语句文章中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要理解语句在文章中具体的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语句的临时意义;
(3)要理解语句的“言外之意”,如比喻义、象征义、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2.答题步聚
第一步:审明题干,辨清类型。
(1)若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从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角度考虑。
(2)若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从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考虑。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内涵。
结合主题分析,就是要考虑句子反映的现实情况、句子中寄寓的情感和寄托的愿望。分析时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
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手法。
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
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运用模式,规范答题。
公式表示为:手法+内容+效果。即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或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型二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解题思路
(1)词语方面。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其艺术效果是凝练、细腻、形象、逼真,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主题。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叠字(或叠词)及化用成语或古语等,特别是动词的使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林冲用了几个连贯的动词“掇”“挺”“拽”“喝”各有精妙。
(2)句式方面。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与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反复句的使用。
长句短句:①长句,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②短句,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等。整句散句:①从语言效果上看,可以增强气势、调节音律;②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
(3)修辞方面。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表达效果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平实质朴、准确精当、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等。
(4)语言特色方面。可从语言的地域、时代、语体、生活特色等角度思考,如果是小说中人物语言还要注意考虑与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相符。比如:①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就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特色。②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③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5)语言风格方面。小说的艺术特点通常指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的风格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常见风格:生动形象、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庄重典雅、含蓄蕴藉、幽默风趣等。
典型真题
【题目】
(2021新高考I,6~9)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王木匠讲故事不乏创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4.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错误,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说明王木匠的手艺好,此处举这个例子是说王木匠的才能不仅仅止步于他的本行,讲故事也很有趣。并没有为下文情节发展提供暗示,故没有埋下伏笔的作用。C项,“‘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错误,根据原文“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等可知,王木匠是在讲故事时随口编出了对日本兵的一些称呼,这些人是否真实存在,在文章中并没有确切表明。故选项理解不正确。D项,“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错误,根据原文“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无法推断出王木匠是因为追求完美而无法做成衣橱。联系文章时代背景,因为当时战乱的社会背景让他没有机会做出精致的衣橱,故选项理解不正确。
2.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D项,“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误,作者通过讲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小说的叙事因为嵌套的结构而更加复杂,同时刻画出了很多活灵活现的形象,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百姓对侵略者的英勇抗争和平生活的向往,主题非常明确,并非是多元化的。
3.(1)反复手法,在形式上具有延宕效果,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2)反复手法,在内容上具有渲染效果,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反复的大量使用表现了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也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语言艺术的能力。反复手法在文中主要体现在下面几处: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第二处,“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等;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因为反复手法是在王木匠讲故事的过程中出现的,分析效果时可从王木匠讲和听众听的角度,以及对表现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4.(1)指现实中具体的门,比如文中的“木头门”,“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以及洪子店村民用砖头堵住的门。(2)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指代中国人民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与抗争是无形的国门。文章中“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意为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3)代指“处处夜不闭户”为特征的幸福和平的生活,表明了百姓对社会和平、生活幸福的向往和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文学形象的能力。首先找出文中写门的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接着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有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最后再结合小说的主旨,分别写出这三类门的作用或深层意味。
【对点练习】
【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吼秦腔
徐海滨
说来也怪,赤条条从黄土高原生出来的我,最厌秦腔。一听人唱,耳内便如凶汉捉了木筷乱捅,喉头也紧出丝丝苦味。读到大学,厌中又添了几许鄙意,视板胡、边鼓如笑料。脑海里翩翩而来的是卡鲁索、帕瓦罗蒂、邓丽君、山口百惠等。待毕业去了江南,五官七窍被温柔柔娇滴滴的越剧浸得半酥,更恶秦腔的硬亢。再后来飞去美利坚,每日苦读打工之余,哼几句祖国歌曲,心暖如春,倒也快意。唱来唱去有了点小名气。
忽一日,乔治相求于我,为他危在旦夕的祖父一唱。乔治乃中美混血儿,素喜嘲讽大陆留学生,自视甚高。因我囊中羞涩,常被他取笑。此时他神色惨然,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着去了他家。
只见那老者,双眸暴出,皱纹如铁针铸成,又似西北边塞深沟大川,须发如雪,透出人生终点的悲哀。族人子弟蜡像般伫立在病榻旁。
乔治父亲肥眉胖目,对我连道“感激、抱歉”之类的话。我点点头,张口便唱,将记忆中的中国民歌一曲曲调出来。全部抖尽后,老者纹丝不动,似喘非喘,一脚阴间,一脚阳间。
当下心中惶惶,硬着头皮又甩出催眠曲、语录歌、知青歌……唱得满屋眉毛皱起,乔治喉结直跳,恨不得生吞了我。
乔治父亲突问:“会唱秦腔吗?”
秦腔?心中一凛,瞬间膝软。
乔治父亲道,家父是关中人,四九年去台湾,后来到美国,苦了几十年,儿时最喜秦腔,前几天我寄信到陕西买录音带,只怕来不及了……
四下目光注视着我。牙一咬,豁出去了,嘴唇颤几颤,将那些年月不想听不爱听又不得不听硬着头皮听的秦腔移植“样板戏”从肚底翻将出来:“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激起我仇恨满腔。普天下……”
一曲吼尽,喉已半哑,却见老者眼珠一动,一亮,笑纹骤骤,齿间依稀有声。乔治父亲急忙将耳贴在老人嘴旁,频频颔首,潸然泪下。
须臾,老者长出一口气,撒手去了西天。乔治两道目光盯在我嘴上,百思不解:一曲让他难以接受的旋律,竟然满足了祖父临终的心愿。
乔治父亲掸掸双袖,领着乔治,垂手向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
从此声名大振,到处有人来邀我唱秦腔。却也怪,过去恨也恨到顶点,厌也厌到极处,更无意去学,此时竟能开口便唱。除了移植“样板戏”,还能来几下《火焰驹》《三滴血》。莫非梦中学来,娘胎带来?奇也。那黄土高原酿了千年的秦腔,含着大喜大悲、大凶大吉的秦腔,唱得我骨也铮铮,血也滔滔,满喉满口黄土味。
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吓了一跳。才知秦腔源于古时陕甘民谣,向东发展,演变出晋剧、豫剧、京剧等;向南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等。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更料不及,在C大学外国音乐节上,我上台一吼,吼出个头彩。
好容易熬到回国探亲,急忙跑到西安访友。友人情切,为我开个联欢会。其间笙歌管弦,婆娑舞姿,妙不可言。最后举座邀我唱一支在美国最拿手的歌。我不假思索,开口便是秦腔。众人始是惊异,继而窃语,终于哄堂大笑,将我最后一句齐茬茬卡在了喉管深处。
有说我风趣,有怨我戏弄人,有讥我摆架子,有斥我啃了几天洋鸡腿竟敢取笑祖宗……
夜深人静,胸闷难寐。终于耐不住了,我冲出被子,恨恨地站在房间里,把被卡住的那最后一句秦腔热乎乎地吼了出来……
好多年不流泪了,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
(选自《当代戏剧》,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美混血儿乔治向来瞧不起大陆留学生,“我”本不愿为其祖父唱歌,但出于对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我”还是去了他家。
B.当听到乔治父亲问“会唱秦腔吗”时,“我”顿时心凛膝软,这是因为“我”此前不太喜欢秦腔,担心自己唱不好。
C.为老人唱一曲秦腔之事,让“我”声名大振,所以“我”便了解秦腔,热爱秦腔,专唱秦腔。
D.这篇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如刻画乔治祖父时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语言也典雅凝练,温婉细腻。
2.小说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好多年不流泪了”的“我”为何“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请联系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 琴
阿 城
老侯是手艺人。老侯原来在乡下学木匠,开始的时候锛檩锛①椽子。
锛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站在原木上,用锛像用镐,一下一下把木头锛出形来,弄不好就锛到自己的脚上。老侯一次也没有锛到自己脚上。
老侯对没有锛伤自己很得意,说,师傅瞧我还行,就让我煞大锯。
煞大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活儿,先将原木架起来,一个人在上,一个人在下,一上一下地拉一张大锯。大锯有齿的一边是弧形的,锯齿有大拇指大。干别的活可以喊号子,煞大锯却只能咬着牙,一声不吭,锯完才算。
老侯的腰力就是这样练出来的。后来老侯学细木工,手下稳,别人都很佩服,其实老侯靠的是腰。
老侯学了细木工,有的时候别人会求他干一些很奇怪的活儿。老侯记得有人拿来过一只不太大的架子,料子是黄花梨,缺了一个小枨②,老侯琢磨着给配上了。
人家来取活的时候,老侯问,这是个什么?来人说,不知道。老侯心里说,我才不信不知道呢。
不过老侯到底也不知道那个架子是干什么的,这件事一直是老侯的一块心病。
老侯的家在河北,早年间地方上有许多教堂,教堂办学校,学校上音乐课,用木风琴,弹起来“呜呜”的,很好听。老侯常常要修这木风琴。修好了,神父坐下来弹,老侯就站在旁边听。
有一次神父弹着弹着,忽然说:“侯木匠,你会不会修另外一种琴?”老侯问:“什么琴?”神父说:“提琴。”老侯不知道,嘴上说试试吧。神父就把提琴拿来让老侯试试,是把意大利琴。
老侯把琴拿回家琢磨了很久。粗看这把琴很复杂,到处都是弧,没有直的地方。看久了,道理却简单,就是一个有窟窿的木盒。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熬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神父于是介绍老侯到北京去,因为教会的关系,老侯就常修些教堂的精细什物,四城的人都叫老侯洋木匠。
老侯因为修过洋乐器,所以渐渐有人来找老侯修各种乐器,老侯都能对付。北京解放了,老侯就做了乐器厂的师傅,专门修洋乐器。
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拿来一把提琴,请老侯修。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上关系,是麻烦。因为是修过的东西,所以做起来很快。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
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厂里不开工,老侯凭记忆寻到那个单位去。
老侯在这个单位里东瞧瞧,西看看。单位里人来人往,大字报贴得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加了碱的面浆糊味儿。老侯后来笑自己,这是干吗呢?人家单位的东西,自己找什么呢?怎么找得到呢?于是就往外走。
可巧就让老侯瞧见了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糨糊刷大字报。
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
(选自《阿城精选集》)
【注】①锛bēn,指木工用的一种平木器、削平木料的平斧头。②枨chéng,古代门两旁所坚的长木柱,用以防止车过触门。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半部分花了不少笔墨写老侯学木匠活,这既是对人物身份的初步交代,也为下文情节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B.小说中神父、干部模样的人、刷大字报的人等,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但处在特定的时代,其命运及行为都受到时代的影响。
C.本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意旨丰富,提琴最后被当勺盛着浆糊,暗示了提琴的主人——神父被迫害的结局。
D.小说语言极具特色,多用短句,如“老候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具有鲜明的节奏感。
2.作者多次写到老侯和提琴之间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3.阿城曾强调其写作风格是一种“平静的状态”,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这种“平静”的理解。
【答案】
一、1.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A.“出于对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错误,由原文“此时他神色惨然,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着去了他家”可知,“我”是为乔治“神色惨然”所打动。C.“为老人唱一曲秦腔……所以‘我’便了解……”错误。由原文“从此声名大振,到处有人来邀我唱秦腔”可知,“为老人唱一曲秦腔……声名大振”只是“‘我’便……专唱秦腔”的原因之一。D.“典雅凝练,温婉细腻”错误。本文语言质朴直白,富有激情。
2.①写“我”厌恶秦腔,为下文写“我”咬牙为乔治祖父唱秦腔的情节做铺垫。②欲扬先抑,与下文写“我”对秦腔入迷的情节形成对比,为小说情节增添波澜。③从侧面揭示秦腔的起源地及其粗犷、硬亢的特点,与后文介绍秦腔的情节相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并结合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综合考虑其作用。首段一般具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与后文相照应、形成对比、制造悬念、引人入胜、照应标题等作用。
小说第一段写的是“我”厌恶秦腔,正是因为“我”对秦腔的厌恶,才有后文乔治的父亲让“我”给乔治祖父唱一曲秦腔时,“我”牙一咬,豁出去了这一情节,所以它为下文写“我”咬牙为乔治祖父唱秦腔的情节做铺垫。文章说到“那黄土高原酿了千年的秦腔,含着大喜大悲、大凶大吉的秦腔,唱得我骨也铮铮,血也滔滔,满喉满口黄土味”“ 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可见“我”喜欢并迷上秦腔,所以第一段写“我”对秦腔的厌恶与后文“我”喜欢并迷上秦腔的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文章写到“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吓了一跳。才知秦腔源于古时陕甘民谣,向东发展,演变出晋剧、豫剧、京剧等;向南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等。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介绍了秦腔的特点,所以第一段“我”对秦腔的厌恶与后文介绍秦腔的情节相照应。
3.(示例1)“我”为国人和海外游子的感情隔阂而流泪。“我”日夜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把秦腔当作眷念祖国、心系故土的情感载体,因而在回国探亲的联欢会上唱秦腔,结果却令人们惊异、埋怨甚至讥笑,这说明国人和海外游子内心存在严重隔阂,令人悲哀。
(示例2)“我”为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国人忽视而流泪。秦腔作为一种源远流长、根深叶茂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能满足海外游子的精神需求,也受到外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但在国内却遭到人们的冷遇甚至漠视,这说明国人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本句是文章的结尾句,“热流”引人深思、令人回味,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主旨分析“热流”背后的深层原因。在国外唱秦腔让“我”声名大震,归国后唱秦腔却使“我”受尽奚落,前后的对比和落差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被漠视的事实,也表现了国人和海外游子对待祖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的差异,“热流”蕴含了“我”对国人不理解自己的悲哀之情和对传统文化不受重视的担忧之情。
二、1.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原文艺术特色的能力。C.“本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暗示了提琴的主人——神父被迫害的结局”错误。这篇小说不以情节紧张取胜,而是以冷峻的笔调写人写事,文中没有强烈的抒情段落,作者也几乎没有什么议论性的文字,但却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同时琴的结局也没有暗示提琴主人的命运。
2.①通过老侯对提琴的态度,意在突出老侯心灵手巧、对艺术品珍惜的形象特征。②借助提琴,巧妙地串联不同场景,使得故事的讲述不枝不蔓,情节舒缓。③借凡人小事表现出时代变迁,以小见大,平淡从容却意味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节、段落的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形象上说,老侯不认识提琴,但一开始试着修提琴,他“明白了道理,老侯就做了许多模具,熬了鱼膘胶,把提琴重新粘起来。神父看到修好的琴,很惊奇”,可见,老侯心灵手巧;第二次修提琴时,明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但“干部来取琴的时候,老侯忍不住说:‘您的这琴是把好琴。’干部说:‘不是我的,是单位的。’老侯说:‘就是不太爱惜,公家的东西,好好保存着吧,是把好琴。’”,可见他十分珍爱艺术品,不忍心艺术品蒙尘。从结构上来说,这把提琴分别串联起解放前老侯给教堂修乐器、解放后做乐器厂师傅给干部修提琴、文革时艺术品被砸烂等情节,结构脉络清晰,情节舒缓有致。从主旨上来说,老侯的惦记才能展现出提琴的命运,而提琴的命运又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以小见大,意味深长。
3.①选材上,有意避开重大政治事件,重点描写普通人物的世俗生活、日常小事。②弱化矛盾冲突,情节舒缓,给人“风平浪静”之感。如对老侯的人生经历的介绍。③以“冷眼旁观”的方式,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如结尾表达作者对政治事件摧残美好事物(艺术)的痛心,体现对政治事件的冷静反思。④语言风格冷峻克制,没有浓烈的抒情或议论。如极少用形容词;对老侯内心世界的描写保持克制。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平静的状态”是指作者以冷静的态度来叙述事件;文中其实隐约反映出一些特殊时代,如“北京解放了……老侯一眼就认出是神父那把提琴,老侯没有吭声。老侯知道,跟教会沾关系,是麻烦”“一九六六年夏天,到处抄家砸东西,老侯忽然想起那把琴……琴面板已经没有了,所以像一把勺子,一个戴红袖箍的人也正拿它当勺盛着浆糊刷大字报”,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这些重大的政治事件,而是把写作重点放在老侯的生活上,故而显得“平静”,实际上平静背后是隐藏着社会的风浪;作者在处理老侯身处特殊政治时期的事件时,没有描写强烈的矛盾冲突,从而让文章情节舒缓,主要以老侯的“旁观”身份予以叙述;作者没有直接流露自己的感情,也很少对老侯作心理描写,多数时候只单纯叙述事件,描写事物,如“老侯就站在那里看那个人刷大字报。那人刷完了,换了一个地方接着刷,老侯就一直跟着,好像一个关心国家大事的人”,实际上老侯的内心是对这把好琴被毁坏而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而悲痛,但作者刻意没写他的心理感受,就让文章显得情感十分冷静。一把给人带来音乐之美的提琴,最终却成了盛刷大字报的糨糊的器具,这是对政治事件摧残美好事物(艺术),作者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痛心,而是把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感受,从而能对政治事件进行冷静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