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摸君,下摸臣,能摸武官能摸文。文武百官都敢摸,别说百姓和平民。”这是一首民谣,也是对古老的传统手艺人剃头匠形象生动的描摹。如今人们对于美发的追求也从“剃头发”逐步发展为“做头发”,面对花式繁多的现代理发的冲击,剃头这一老行当渐行渐远,而在怀仁市仍有一位老匠人坚守着这门技艺,凭借一把“剃头刀”,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1)

在怀仁市东关的巷子里,老旧的平房,一家挨着一家,层层叠叠,巷口处一家墙上贴满了白瓷砖的小屋成了这条巷子里最显眼的建筑,窗玻璃上简单的贴着“一级理发师王守印”几个字,透过窗户便能看到王师傅忙碌的身影。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2)

剃头匠 王守印:来吧 ,往后坐。理平头还是光头?

顾客 许继如:平头。

剃头匠 王守印:您这77了,身体不赖,头发还黑的。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3)

王师傅的店面简洁朴素,剃头的工具也很是简单,一把推剪,一把剃刀,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块磨刀布,几块毛巾,一条长椅,椅子上早早就坐满了顾客,大家一边等候,一边聊着家常。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4)

顾客 许继如:我搬过这7年了,在他这理了7年,服务态度也好,技术也好,对人挺热心,各方面都挺认真。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5)

顾客 文书田: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去发展,所以他在刀工方面下了一定辛苦,因为老年人都愿意刮,像现在理发很简单就过去了,刮完后人很舒服。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6)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7)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8)

今年是王师傅做剃头匠的45个年头,1975年,22岁的他进入到国营理发店,靠着对理发的喜爱和刻苦地练习,他从最初的学徒做到理发店经理。2008年退休后,他的小儿子邀请他去湖南居住,安享晚年。他却非要选择在老年人聚集的老街老巷开起了理发店,坚持用传统剃头手艺服务着每位到店的顾客。10年过去了,附近小区的老人、清洁工、商贩等都认识他,王师傅也成了当地的“明星”。老人们过来剃头只需要6元,对于一些生活困难的人他只收3元,十年过去了,从不涨价。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9)

剃头匠 王守印:我很喜欢这个行业,因为这个行业美化人民生活以后,给人一种精神面貌的改观。一直遵循着一种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老年人跟我能交流到一块。退休以后在家坐的也没有什么活可干,而且觉得服务老百姓还是最好的。给老百姓理个发剃个头,觉得特别痛快,特别愉悦,每当和他们交流,他们高兴的时候我特别喜欢。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10)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11)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12)

左手扶头,右手刀落,一刀一刀地剃,刀锋划过发丝发出阵阵唰唰声。剃刀游走,毛发脱落,不一会儿就完成了剃头的工作。然而剃头匠最让人看好的手艺,还有刮胡须,因为老人的皮肤褶皱多,技术不到家就容易把人刮伤了。王师傅拿起小刷子在肥皂水盒里一蘸,在脸上一转一抹,涂匀抹遍,再次抄刀在手,从脸上、嘴上、额头、后颈、背沟和耳后轻轻划过,刮脸、掏耳、按摩一气呵成,老人的精神面貌也是焕然一新。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13)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14)

王师傅说,好的剃头匠都要学十种活,梳、编、剃、刮、掏、剪、染、补、接、舒,其中刀工是最考验基本功的,想要熟练地握刀,至少得练习半年时间,由于常年抓刀,王师傅的手也已经变形,可他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却未曾改变。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15)

剃头匠 王守印:只要我能理行,在身体能行的情况下,我还是愿意发扬这个传统文化的。因为人人离不开理发,人人离不开美容。我主要不是为挣钱,这个地方都是城里头的旧居老人,他们都知道我,也熟悉了。

真正的传统匠人精神(传统匠人的幸福生活王守印)(16)

王师傅坚守的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个时代,一群人的记忆。如今漫步街头,数不清的理发店扎根街道两旁,在喧闹的夜晚里闪耀着霓虹灯,招揽顾客。见多了灯红酒绿,习惯了标新立异,你是否还会为街角一个传统的老店驻足,坐下来剪剪头发,顺带刮刮胡子,掏掏耳朵,当老式推子,修面刀,荡刀布一一映入眼帘,唤醒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记者:罗文平 张小菊 石 颖

监制:张日东

责编:叶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