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1)

导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一生著作等身,不过最让人熟记的便是这篇《岳阳楼记》。

在很多人看来,范仲淹才名甚广,是为一代文学大家。不过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可不仅仅只有“文学家”这一个光环。自其入仕以来,便佳绩不断,始终以天下为己任,为北宋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不仅仅在文学方面让人称赞不已,在教育、军事方面更是让人尊崇,以至于有了“千百年一见的全方面天才”的称号。

本文将从范仲淹早年经历着手,分别从文学、军事两个方面解读范仲淹,最后再加以总结,让大家对其产生更全面的认识。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2)

本文构架


寒窗苦读,造就高风亮节范仲淹

公元989年的10月1日,在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中,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呱呱坠地。他的降临,意味着北宋将多出一个全能型的人才,为北宋的各方面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根据史料记载,笔者发现其祖上世代为官,有的甚至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地位,比如他的先祖范履冰就曾在唐朝拜相。

然而,与其他官家子弟不同的是,作为官家子弟的他并没有享受到所谓的天伦之乐。

根据《宋史·三百一十四卷》中的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3)

范仲淹画像

也就是说,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里,他的父亲便驾鹤西去,留下他们母子二人。在这之后,母贫无依,他的母亲便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的朱文翰,范仲淹也因此改姓为“朱”,取名为“说”。

虽说没有父亲的教诲,但是范仲淹的品行却极为端正,无不让人称赞,这从《范文正公年谱》中便能找到一些记载:

“公以朱氏兄弟浪费不节,数劝止之。朱兄弟不乐,曰:“我自用朱氏钱,何预汝事?”

当范仲淹看到继父的儿子铺张浪费时,便出言劝阻。可谁知朱氏兄弟却反问道:“我用我们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同样的成长环境中,朱氏兄弟的言行与范仲淹的举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见范仲淹的品行端正。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4)

范仲淹画像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氏对范仲淹的态度也越来越差,正当范仲淹迷惑不解时,有人告知范仲淹他的真实身份,于是就有了“公感愤自立,决欲自树立门户,佩琴剑径趋南都”的记载。

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范仲淹便踏上了求学之道,师从戚同文。在他寒窗苦读期间,总是争分夺秒,废寝忘食,在困倦之时,便以水沃面。在这样的勤学苦练之下,总归有所收获,终于达到了“大通六经之旨”的程度。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的他开始以一种高风亮节的姿态踏入仕途。在为官期间,他始终奉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则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操。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5)

也正是因为如此,使得他在日后的官场上不畏惧强权,反而秉公直言。因此损害了某些同僚的利益,最终多次遭到贬谪。可以说是这种高风亮节成就了他,也可以说是这种高风亮节阻碍了他的发展。

文学才子范仲淹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宁愿为了天下苍生打抱不平而死,也不苟且偷生。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直追求的境界,也范仲淹发自内心的人生信条。

与大多数的文学家、诗人或者词人不同的是,范仲淹的创作目的多是想借助作品来教化民风、针砭时弊、告诫统治者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6)

范仲淹

例如《灵乌赋》中,他曾说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种刚正不阿的姿态足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文臣。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在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的同时告诫国人要心怀天下。体无完肤,毛发焉存,国家的衰落定会导致百姓生活的困苦,因此劝诫和教化众人忧国奉公就很有必要了。

他的诗一改前朝的柔美之风,多以言志感怀,抒发爱国情怀为主,在一展心中抱负的同时还能教化民俗,可谓是一举两得。他的诗存世非常多,据相关学者统计,今存世的诗就有305首,给了当时的北宋以及后世留下了极为深远的意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7)

《渔家傲·秋思》场景图

而他的词的存世数量相比于他的诗文存世数量就显得有些稀少,只有《渔家傲·秋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和《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5首。

这五首词不管是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显得尤为独特,因为作品的创作时间段恰好是唐代与宋代风格相过渡的阶段,所以既含有唐代的婉约与豪放风格,又有宋代慷慨雄放风格。

军事天才范仲淹

范仲淹除了在文学造诣很高以外,其在军事方面也不遑多让。

自建国以来,大宋就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再加上自唐朝以来就愈发严重的土地兼并,富者土地连环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就使得农民起义不断,给大宋的统治留下了不小的隐患。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8)

北宋时期地图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李元昊于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并不断滋扰侵犯大宋边境。在这之后,李元昊更是率众兵临延州城下,给了大宋一记响亮的耳光。

本就积弱的北宋一直重文轻武,以至于很难找到与西夏对抗的将才。而这个时候的范仲淹恰恰跃跃欲试,再加上他的声望也高,所以宋仁宗赵祯以“文公众望所归”为由,任命其为安抚使夏竦的副手。从这开始,范仲淹便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将他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宋史》中的记载:诏分边兵:总管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9)

康定元年八月,延州多地失守,范仲淹又请命赴往,兼知延州。上任以后,范仲淹便开始重新编制,轮番御敌。

在这之后又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两座城池,以作后防。与此同时,范仲淹还意识到军费的消耗太大,于是要求节省军费开支。

次年,宋仁宗赵祯欲发兵征讨西夏,而范仲淹却反对发兵,而是建议建城修塞,坚壁清野,稳固防线,最终十二座要塞改为了城池。

在修筑完城池之后,范仲淹更是大胆任用熟悉边境地形的羌民(此时很多羌民跟随西夏),由于治军严明,赏罚分明,越来越多的羌民开始归附于范仲淹,而范仲淹再凭借军威恩信,最终让大量羌民归附大宋。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10)

与此同时,范仲淹施行“营田”来稳固边防。由于他选择轮流防守的办法,所以会有一部分士兵闲下来,因此范仲淹便放他们回家种田,休养生息。而那些正在履行防守义务的士兵也有好处,因为在他们防守的同时,范仲淹允许他们带家属入城居住,家属可以在城中经商。如此一来,即稳固了边防,又团结了军心,同时还储备了粮食和物资,可谓是一项明智之举。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11)

营田

另一方面,范仲淹分析两国经济状况后,对西夏进行经济贸易封锁,准备在经济上打击西夏。

到了庆历二年,西夏军队兵分两路进攻大宋,宋夏交战,宋军惨败,众多宋将战死沙场。而西夏在胜利以后,更是步步紧逼,直取潘原。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范仲淹率兵六千前来支援,最终西夏被迫退兵。

因此宋仁在事后宗感叹道:“仲淹出援,吾无忧矣。”

由此也可见,范仲淹确实有着突出的军事才能。往大了说,范仲淹虽然身为文臣,但是在用兵之道上也有很高的造诣,可以说北宋能够以积弱的军事力量扭转局面,迫使宋夏议和,这其中有一半是范仲淹的功劳。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说了什么(写下岳阳楼记的范仲淹为何会被称为千百年一见的全能型天才)(12)

范仲淹

小结

武威震敌,文教治世,而这最重要的两点都能在范仲淹身上找到。以至于历史学家元好问对范仲淹评价道:

“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他的一生刚正不阿,心怀天下,成为后世楷模。然而他的这种刚直,在很多时候损害了同僚以及统治者的利益,因此常常遭到针对和贬谪。不过不管是在文学方面还是在教育、政治,亦或是军事方面,他的才能足以弥补这一点,这也是它能够在官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最根本原因。

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材兼文武,永履仁义。这便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创作不易,请多支持,若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斧正。

文/泽放史

参考资料:《范文正公年谱》、《宋史·三百一十四卷》、《中华名人传·范仲淹传》 、《续资治通鉴·卷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