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每天一句经典(感悟经典点滴分享天天见)(1)

原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细、密)罟(gǔ渔网)不入洿(wū大、深)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和后面的序,古时指学校)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如果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季节,不去征发徭役,占用老百姓耕作的时间,那粮食便会吃不完了。不用太过细密的网到大池塘去捕鱼,那鱼鳖也就吃不完了。砍伐树木有固定的时间,木材也就用不尽了。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使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遗憾了。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端呀!每家都有五亩地的宅院,院里种满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鸡、狗和猪的畜养,不要耽误繁殖的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百亩的耕地,不要让他们失去耕种收割的时机,一家几口人就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丰年时)猪狗能吃上人吃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没想到要打开仓库赈济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错,错在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刀子杀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王假如不去怪罪年成,(而切切实实地去改革政治)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来投奔您来了。”

孟子在说这段话之前,和梁惠王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可以说是尽心尽力了。河内闹饥荒,我就把一部分百姓迁到河东,同时还从河东往河内调粮赈灾。如果河东遭了灾,我也是这样做。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治理,没有哪个国君能像我这样体恤老百姓的。可是,那些国家的老百姓却并没有因此减少,我国家的老百姓也并没有增加,为什么呢?”

我为什么在前面说过,梁惠王还算个有为之君,就是因为他还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这里说的,动用国家力量赈灾,比如,他希望自己国家的老百姓能够增多,毕竟,一个国家人口众多,民生旺盛,人人向往而奔之,也是一个国家大治的一个标准。梁惠王作为一个国君,头脑还算是清醒的。

孟子怎么回答呢?孟子说:“王您不是喜欢战争吗(注意这句话)?那就让我用战争做个比喻吧!战鼓擂响了,双方刚一交战,就丢盔卸甲地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下了,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了。而那些跑了五十步的竟然嘲笑跑了一百步的,您觉得那些跑五十步的士兵做得对吗?”

这就是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由来。孟子是个论辩大师,这里其实有一个类比推理,也是个逻辑陷阱:不管跑五十步还是一百步都是逃跑,那么,如果一个国君不施仁义,你做一件赈灾的事情,和做十件赈灾的事情,还都是不讲仁义的国君,没有什么两样的。

这时,梁惠王回答到:“这个士兵肯定不对呀!虽然他只是跑了五十步,没有跑一百步,但也是逃跑呀!”

大家看,梁惠王果然掉进了孟子的“坑”里了。

孟子接着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为什么孟子这样说?他只是想让梁惠王明白,你的国家百姓不奔着你来的原因,就是你喜欢战争,不施仁义,老百姓民生有损,所以,怎么会甘心做你的子民呢?

在这种情况下,孟子才说出了我们节选的这段话。而孟子描述的理想社会的图景,是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政治理想。首先,国君应该秉持以德治国,以仁治国的“仁政”,这是“王道”的基础。其次,要大力发展生产,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不要用无休止的苛捐杂税和征发徭役苛难老百姓,让老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就是“养民”,民生和乐,民生昌盛,是国家兴旺的标志。再次,就是要“教民”,要开办学校,用“仁义礼智信”等各种伦理道德教民向善、教民行善,改良社会,使社会风气纯良,人性纯善,如此来保证社会稳定,国家安定。

这不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吗?我们在惊叹古人的智慧和古人真正的前瞻性的同时,也不得不感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如何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

这还不算完,孟子最后,给梁惠王敲了一记响亮的警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说话的对象可是国君呀!我们在敬服孟子的胆识的同时,也惊叹儒家思想的另一个真正理念,就是“人治”理念。

孔子曾经说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意思是,爱好学习的人接近智,努力行善的人接近仁,知道羞耻的人接近勇。知道这三项的人,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国家了。

孔子提出的政事与人的修养之间的关系,不就是《大学》里的八目蕴含的深意吗?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修”,达到“修身”的完善,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真的是太厉害了,儒家思想骨子里的积极参与现实,积极变革现实的积极入世精神,在他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管梁惠王能否领会孟子的苦心,孟子也真是竭忠尽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