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敬彬
任敬彬,字子谦,号任风,笔名老钝、苦佗、三石,别署钝一﹑远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会员,济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副院长),中国画研究所副所长,山东老子画院副院长。多年从事中国画教学、研究和创作,擅长人物、兼作山水花鸟。1952年生于山东夏津县。先后毕业于德州学院艺术系、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国画作品参加中国美协 主办“中国画三百家”、“全国首届美术金彩奖大展” 、“中国画赴澳大利亚展” 、《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谈话60周年全国美展》 、“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大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展》、《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等全国大展.部分作品和文章在《美术》、《文艺研究》杂志发表。2004年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任敬彬画集》。2007 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专著《笔墨探微》。2011年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画名家作品集--任敬彬水墨人物》。2011 年国画作品《花样年华》获新华书画首届全国大展银(最高)奖。2012年 年国画作品《大海之光》获哈尔滨首届“八荒通神全国中国画双年展”优秀(最高)奖。2013年于济南大学举办任敬彬个展 。于济南大学美术学院设立”任敬彬奖学金”。2014年于济南市俊思艺术馆举办个展。2015年5月21日举行任敬彬黄河写生启动仪式。24日出发仪式。6月赴黄河壶口写生、7月济阳写生、8月东平湖写生、9月夏津写生、11月东营写生。2017年4月举行任敬彬先生2017新春师生联谊会。2017年受聘于山东艺术学院画院,成立任敬彬工作室;9月举行山艺画院任敬彬工作室中国画高研班开学典礼。2018年4月受聘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任敬彬工作室。
学画心得之“心 境”效果之美,要在过程美的实践中获得。整体效果是这样,局部乃至每一笔画也是这样。训练有素的画家,握管凝思之际已经先长长地喘了一口气,任自己的思路平静下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似乎是接下来一系列工作成功的保障。试想,一个心情烦躁的或急急火火的人怎么能够开始画画呢?如有大事临头,或急于完成某画后另有约会,是绝对画不成的。有大火上房、邻居呼救等等一切临危蹈赴之险情在即也决非能有挥毫之念。
花样年华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足见兰亭修禊之事群贤举觞畅叙幽情的天时背景。书法理论素有“偶然欲书”之说,正是作者处于适合创作的环境中生发出的自然情感。作者平心静气专心致志,于是舔笔蘸墨“一画”开始。
大海之光之祈航荆浩在《笔法记》中说:“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柯九思说:“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在一笔一画勾皴点染过程中拉开序幕,诸戏进行得有声有色。这其中有时将线条画得清晰、肯定,有时将墨色点成块面,干湿浓淡不等,有时需时间待干,有时又用喷壶把画面喷湿……。
大海之光之海之晨有时将一根线条拉得悠长而富有弹性,有时把短线攒聚成三五成群的一簇簇团坎;有时如二胡“听松”的悠扬,有时如长号的沙哑;有时如沐春光,有时又如大雨泼面;在一次次心绪激情的波浪式起伏中,手中的毛笔跳跃在笔墨的海中,流淌出淋漓的墨章。过程是在理智指导下的感情化的长征,有着意料之外的惊险,也有情理之中的欣慰。
大匠之门无数次晴空万里的一路欢歌,无数次雷雨交加的霹雳磅礴,无数次濒临绝境的绝处逢生,无数次欲罢还休的踌躇彷徨。无数个小单元的腾挪揖让,构成了整个创作过程的浩浩荡荡。如果不出意外(技术是基础;心境、心理修养是关键),我们带着对效果美的追求而开始的这个绘画过程,经过了无数次小单元的小过程之后,最终以实现气韵生动的画面整体效果而告结束。
大海之光无数个小过程中有笔与墨会、有干湿浓淡、有轻重缓急;有泼、破、积、焦的墨法,有汲、滴、渗、追的水法。笔墨之道至明清已集大成,当代人更有理由在前所未有的大宽松环境下,把握自己的心境在点、线、块、团的笔迹墨韵中,去消解“过程”中歇脚点的疑惑,为实现最终效果而获得更加自由的主动权。
农家留影
学画心得之“成功秘钥”
余有自嘲诗一首:“是生愿许丹青事,似接古人未了情;安得摶云蘸墨海,我以我心绘苍穹。”还有一首:“世有痴者志雕虫,埋头终日问拙工;自信生来称钝手,一笔一画系真情。”这两首小诗聊表我的所想和自知。一笔一画真情流露,毛笔在宣纸上留下了一条条线,一点点墨,由心灵深处往外鼓涨生发,经由手而达于笔,力贯笔锋而力透纸背。
星星知我心
顺势一笔一画,千笔万画,心绪所思,坦叙于纸上。石涛“一画”之言,固有其“众有之本”、“万象之根”、“散朴立法”的“从无生有”的开天辟地的“洪规”之理和哲学理念,但也不乏书画家在创作中一笔一画的“后天经权”实践的心灵体验之意。其“操笔”“脱胎”“以一分万”“以万治一”“化一而成”等语,皆可看成是一笔一画的实践过程中所得到的实践体会。
草原精灵
是的,一幅作品,无一不是始于一笔一画,而终于一笔一画。其间笔笔生发的内心充实欣慰之感,是非作者本人难以体验的。作画过程,就是这一笔一画的反复重叠缓缓出之的过程,谁掌握了一笔一画的具体方法规律,而又能理解“千笔万画”的统一、融会贯通之理,谁就掌握了绘画过程的成功秘钥。这当然指技法层面,大的成功还须有不计成败的勇气,当然更需生活为基础和思想为指导。
饮水图
与会古人 心骛自然
记我的老师任敬彬先生
文/许晓华
任敬彬先生是我的大学老师。
记得刚入学时,系里的领导带着一位儒雅的青年人走进教室,向同学们介绍说:这是你们的班主任任老师。那年他刚从天津美院研究生班深造回校任教,主教我们的中国画。
渐入佳境
上学的时候我就喜欢中国画,但那时候我对中国画的了解基本上属于一穷二白,一个喜欢的老师几乎是我们学习最大的影响者。晚上或每逢周末,我就抱着自己的画往老师家里跑,老师家里房子不大,几十平米的房子一张大画板占据了很大的面积,剩下的就是堆积的书和画,那时候我的印象中以后我画室是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小品老师的绘画生涯应该说从少年时就开始了,十七八岁时,他的作品就参加了省里的国画作品观摩并选送全国。文革十年对他们那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的,78年恢复高考,从走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绘画便自然而然的成了伴随他们一生的事业和追求。扎实的基本功,独特丰富的生活阅历是他们那代人得天独厚的资本,后来我们戏称他们那代人是“老高手”,其中的钦佩是发自内心的。
小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任老师儒雅温和,课上的认真,是大家公认的好老师。上学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老师画画,看老师慢慢理好纸笔,缓缓蘸墨,笔从容稳健地触到纸上,线条从笔下缓缓流出,看着都是一种享受。老师画画用笔很慢,他讲究的是笔力的入纸,是以拙胜巧,那时我们对国画不甚懂,只是觉得老师的画没有半点时下的俗气和习气,后来来慢慢体悟,方渐渐能体会到其中的很多妙处。
小品有时候,老师一边画画一边看似漫不经心地和我们聊天,偶尔几句妙语,能让我们在开怀大笑中受益颇深。他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在指点同学们的作品时,他总是以商议的口气给我们提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说这个地方这样画是不是会更好一些,那个地方换个思路表现会不会有不同的感觉。
可叹东篱菊对艺术,老师一直保持着自己非常清醒独特的理解,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是“厚积薄发”, 他说任何东西的学习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要先厚积,积累到一定程度灵感会自然迸发。他是一个学者型的画家,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在各艺术领域广泛涉猎,那时他的绘画、书法、诗词、篆刻都已取得了很深的造诣。
小品书画同源分道而合流,古今相向纵极而聚首。对传统文化,他始终坚守着那份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要求画者须有哲辨的智慧和思维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非一个“道”,而笔墨就是这个“道”体现在绘画上的一个载体,大道至简,真正的学问给人的感觉从来就是朴素的。
小品他的笔墨看似朴实无华,但法度从容、耐人寻味,因为他懂得坚守这个“道”。他深悟古人的传统,但他不是食古不化的盲目追求古人的笔墨余味,他是从美学的角度去体悟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他的绘画深含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另一方面,生活的滋养给了他绘画无穷的灵感,他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以生活滋养自己的笔墨和艺术,宋代陈郁曰:“写照非画物比,盖写形不难,写心惟难也”。
小品他不仅仅是“度物象而取其真”,更是“借笔墨以写万物而陶泳乎我”。在长期的创作和实践过程中,他辩证地整合和梳理了书与画、中与西、传统与当代、生活与创作等一系列的关系。他好像从来没有刻意形成自己的所谓风格样式,但他的作品笔笔见自己的性格真情。凡画者,往往是画者胸怀心性的一种映射和表达,老师正是用自己的笔墨抒发着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小品老师的人物画有非常扎实的笔墨和造型功力。现代人物画受西方造型艺术的影响,这是这代任何一个人物画家都避不开的一个问题。抛开意识形态这个大的话题,看待中国画的发展应该是一个辩证的眼光,当代任何一个画家为中国画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探索都是值得敬重的。
姊妹俩他说:真正的艺术到最高境界应该是殊途同归,中西绘画虽然有着不同的哲学背景,但就像一座山的两个面,至最高处都有着同一样的风景。他以书写性的笔墨精准的刻画人物的神态和内心世界,无论篇幅小品还是鸿篇巨制,他的人物画都充满了奇崛的高古之气或浪漫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品羊是老师很喜欢表现的一个题材,这应该和老师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但他笔下的羊不再是简单物化的生活形象,“少小也曾执牧鞭,振臂一挥令如山。千匹万匹荡荡过,不踏半步农家田。”,童年的生活感受早已升华成惜天怜物的悲悯情怀。“羊为善良客,天赐高雅姿。造化赋灵性,世事应有知。”,老师笔下的羊雍容高贵,气度非凡,已是人格化了的灵性象征。他注重缜密构思与一挥而就的激情的结合,看他画的羊,用笔稳健沉着,笔力雄健洒脱而又不带丝毫纵横气,画面充满着清雅的文人气息与朴实的赤子情怀。
儿时回忆黄河千年而下、泥沙俱杂,这条母亲河以其独有的文化性和象征性,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画家喜欢表现吟咏的对象。黄河之水天上来,描写黄河,不仅仅需要艺术功力,更需要一个画家的胸怀和气魄。当代很多优秀画家表现黄河也都做出了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白庚延、杨力舟、王迎春等画家笔下的黄河都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她独有的灵魂和风姿。
高山之巅因为熟悉,所以也容易入俗,从这个角度说,任老师画黄河并不是件讨巧的事情,他是以敬畏的赤子之心去触摸这条母亲河的魂魄和她所孕育的千年文明,与众不同的是,他笔下的黄河是雄浑而飘逸的,在含蓄中奔放,在深蕴中博大。他笔下的黄河是秦砖汉瓦的质朴,是长河落日的朦胧,是大漠孤烟的苍茫空旷。面对这条母亲河,他的画笔更像是一种倾诉和拥抱。
远山的呼唤老师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坚持着一个艺术家本分,对艺术他一直抱着那份应有的敬畏与虔诚,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的。低调并不是一种姿态,而是对艺术和人生的一种感悟。在云翻波涌的时代浪潮中,老师并没有刻意保持某种所谓的状态,而是以自己的步伐有条不紊的走着自己的道路。真正的艺术追求无所谓坚持,因为它已融入生命成为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黄河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师的笔墨更趋老辣凝练,而画的意境上则更趋于散淡平和。“世有痴者志雕虫,埋头终日问拙工。自信生来称钝手,一笔一画系真情。”,老师对自己经常评价的四个字是“自知之明”,这并非完全出于谦虚,其中也包含着老师的自信与智慧。
小品“是生愿许丹青事,似接古人未了情,安得抟云蘸墨海,我以我心绘苍穹”。对一个画家而言,博大的胸怀与格局是非常重要的。“古来圣贤皆寂寞”,艺术到最高境界恐怕也是一种寂寞之道,但我更希望老师是不寂寞的,他已敲开了通向艺术最高殿堂的那扇大门,在中国画这个古老而博大的的艺术天地里,他与会古人,心骛自然,正如他所说:画比天大,善遍十方;善遍十方无限远,画比天大有知音。他和他的绘画每天都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黄河
黄河
黄河
双清图
我的太阳
三阳开泰
上庠图
眼入毫端
秋日临风
人物写生
人物速写
梦回故乡
血洒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