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战争?《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说:战争就是迫使对方服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为了让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我们有很多方法,比如沟通谈判、达成协议等等,但是克劳塞维茨说,要保证且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使对方完全丧失抵抗能力。而通过战争,这种暴力行为才可以做到。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消灭敌人。

日本兵书和孙子兵法的区别(孙子兵法战争论史上排名前两名的兵书)(1)

前面我们介绍了,《战争论》是西方著名的军事著作,在对“战争”的认识上,《孙子兵法》有着完全不同的观点。这里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战争论》的背景,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著名的军事家和将军。1780年出生于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12岁参军,13岁走上战场,之后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后来成为柏林军官学校校长并晋升为将军。

他一生参加了四次著名战役: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1812年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在担任军官学校校长的12年中,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运用辩证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思想,写成了《战争论》一书。这本书被称作“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作“西方兵圣”。

日本兵书和孙子兵法的区别(孙子兵法战争论史上排名前两名的兵书)(2)

《战争论》是一部军事理论作品,1832年首次出版。在书中,克劳塞维茨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根本性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书中,他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等理论。

《战争论》和《孙子兵法》这两本书在时间跨度超过了2000年,一个是以古代冷兵器时代为背景的,一个以热兵器和半工业化时代为背景,这两本书虽然在战略战术思想上都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是在对“战争”的性质和目的认识上,却完全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上:

日本兵书和孙子兵法的区别(孙子兵法战争论史上排名前两名的兵书)(3)

首先是,战争的目的

《战争论》认为战争是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必要手段。而《孙子兵法》则认为,战争是非必要手段,甚至是万不得已才需要采用的,孙子说:“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非到万不得已,都不能发动战争,战争从来都不是首选。

而克劳塞维茨则把战争和政治进行了关联,并阐述了战争的必要性和关键作用,克劳塞维茨说:“战争不仅是一种政治行为,而且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但《孙子兵法》并没有把战争和政治目的,或者国家意志进行关联,孙子并不主张“进攻型战争”,战争只是必要时的防御手段。

日本兵书和孙子兵法的区别(孙子兵法战争论史上排名前两名的兵书)(4)

其次,在战略思想上

孙子的军事思想以谋略为主,以尽量减少伤亡,来争取全面胜利。在战略的选择上,孙子提出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是用谋虑挫败敌人,不战而胜是最好的。而《战争论》中,克劳塞维茨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克劳塞维茨说:“在战争中手段只有一种,那就是战斗”,“用流血的方式解决危机,即消灭敌人军队,这一企图是战争的长子”。

而《孙子兵法》中说:“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意思是说,用兵的原则,让敌国完好无损地降伏是上策,而受到残缺之后再降伏是次一等的;让敌国的全军士兵完全降伏是上策,用武力击垮敌国的全军士兵是次一等的。可以看出孙子认为,消灭敌人并不是最好的,而在减少双方伤亡的情况下分出胜负,才是最好的。

日本兵书和孙子兵法的区别(孙子兵法战争论史上排名前两名的兵书)(5)

所以,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战争论》和《孙子兵法》,在对战争的认识,以及战略思想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这两本书在具体的战术思想上有很多是类似的,比如他们都认为“数量”是致胜的关键,要赢得战争并不是“以少胜多”而是“以多胜少”,不要老想着出奇制胜,战争拼了大概率还是真正的实力。另外,他们都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最好是一战定胜负,这样牺牲最少赢得战争。

好了,今天我们简单对比了东西方两本经典军事著作,在思想理念上的差异,《战争论》是一本更纯粹的战争指南,而《孙子兵法》更像是一本战争哲学著作,思想境界更高,视野更广,也更具人文关怀,这也正是它成为“古代第一兵书”的原因。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接下来我会继续分享《孙子兵法》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