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苏、浙江交界处,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场景——一条太浦河沟通太湖和黄浦江,流经之地,沪苏浙的村镇犬牙交错;这一带多湖泊,13平方公里的元荡,10平方公里在江苏苏州吴江区,3平方公里在上海青浦区;60平方公里的淀山湖,3/4在上海青浦,1/4在江苏昆山。光打捞水葫芦的问题就够复杂了。以前,上海、江苏、浙江各方都在这一片区域打捞水葫芦,但就是捞不干净,“上午水葫芦在我这儿,但是上午不打捞。等着下午风向改变,会到省界的另一边。”苏浙界河两侧的村级河长坐在一起,两人都有点不好意思:风把水葫芦吹来吹去,当初责任也被推来推去。为了解决水葫芦问题,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行前夕,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联合沪苏浙水利部门、河长办等建立起省际边界地区水葫芦联合防控工作机制,至今已开展五次专项行动,每年累计打捞水葫芦100万吨左右。水葫芦联合防控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的重点工作,示范区内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早已开展联合整治。以前没人愿意管的事,现在跨省跨界的微信群里一声招呼,大家抢着捞。省界上关于水的事,远不止水葫芦。这几年,一系列改变正在发生。
联合
2020年9月30日,沪苏浙两省一市生态环境、水利(务)局(厅),生态环境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以及示范区执委会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以下简称《联保方案》)。《联保方案》重在系统集成已有机制、促进各方同向发力。《联保方案》明确了建立联合河湖长制、实施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会商、完善联合监测体系、健全数据共享机制、深化联合防控机制等6个方面的13条具体工作机制,将示范区和协调区范围内47个主要跨界水体全部纳入实施范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示范区初步实现了跨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管控的无缝衔接,弥合了管理的真空地带,推动了跨界河湖的生态共保、责任共担和成果共享。说起来简单,但创新机制很难。比如,关于各项任务和工作“谁牵头”的问题,协调了十多次,对于上下游之前提法的不同,示范区执委会只得当好“老娘舅”,寻求一个上下游都能接受的折中方案,在一定时间段内推出既能落实落地又能推动一体化工作的文件。“一个方案文件,没有一二十次对接,拿不下来。”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部副部长杨文敏介绍。几方联手,省界上的水成了大家共管的水。且看省界上的雪落漾。这个有着浪漫名字的湖泊,位于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以西,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毗邻。2019年以来,青浦区金泽镇、吴江区黎里镇共同编制《雪落漾(诸曹漾)一体共治方案》,共同签订了《雪落漾(诸曹漾)联保共治备忘录》。再看省界上的元荡。2020年起,青浦、吴江联动实施元荡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一期、二期工程,已经贯通了17.5公里生态岸线;2023年,将实现元荡岸线全线贯通。如今的元荡湖边,哪里分得清是上海还是江苏,反正都好看,成为附近居民的热门打卡地。
元荡湖面上,跨越苏沪省界的慢行桥。 海沙尔 摄
跨省联合河湖长,在沪苏浙交界处已经不新鲜了——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都有联合河湖长制,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内47条跨界河湖设置了73名联合河湖长。与此同时,跨界联合河湖长制正在不断复制推广,不仅江苏苏州吴江—浙江嘉兴秀洲、上海金山—浙江嘉兴平湖等跨界区域正在建立联合河湖长制,江苏南京和安徽滁州、马鞍山、宣城等地也正跨省建立联合河湖长制。2021年3月,全国层面的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最新消息是,沪苏浙相关各方正探索制定跨界联合河湖长制的地方标准,有望在2023年内正式推出。杨文敏介绍,这个地方标准是“技术上的法律”,包括联合河湖长的聘任、工作内容、问题处置流程以及智慧管理等方面,以期形成示范效应,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确保水生态稳步改善。
共享
这几年,沪苏浙省界上有一个明显的趋势,交界违法行为变少了,联合执法等联保共治机制形成良好效果。各方执法队伍还在酝酿交叉执法,帮助查漏补缺,再也没人隔岸观火。数字信息如何跨过省界,正被人们考虑中。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已实现以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为重点的主要水体,以及沪苏浙省界重要水体水量、水质等信息的同步共享。数字信息跨越了省界,实现了共享。改变发生于2019年11月,当时太湖局牵头建立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此举也被时任上海市领导称为“长三角水协作信息联通的首次破冰”,要求“建好平台、用好数据”。“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推进,相关信息数据量不断激增。”太湖局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处处长陈红表示,目前通过平台已共享信息1300余万条,基本实现水利和生态环境部门关于流域内重要河湖水文报汛数据、主要省界河湖断面水质数据、蓝藻及水草打捞量数据等十余类信息在线共享。共享平台上线后,各方也正持续对其进行优化、丰富共享内容。陈红透露,今年还将开发出示范区“一河三湖”专题,将相关信息集纳到一个界面,方便各方查看,真正服务预测和分析,而非只是“展示数据”。以“一河三湖”专题为例,以往这些数据都由各部门自己掌握,纳入定期数据和自动站报送后,将及时支撑实时决策。其中,贯穿一体化示范区的太浦河上分布着上海金泽水库和浙江嘉善—平湖水源地,总供水规模达431万立方米/日,供水人口近800万,供水安全保障责任重大。如今通过该共享平台,位于太浦河下游的上海和浙江的水源地可及时掌握太浦河上游乃至太湖内的水质状况,为饮用水安全保障留出了突发事件的决策和应对“提前量”。省界上的水,还是上海、江苏、浙江不少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大家都关心水的安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已建立跨界饮用水源联合保护机制——各方以太浦河饮用水源联合保护为重点,共同开展了联合执法、联合监测、应急协作等联合行动,上游苏州吴江区加大力度,持续开展流域工业淘汰更新和面源污染整治,协同健全重点跨界水体联保共治、水资源精细调度等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跨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管控的无缝衔接。水环境联动保护、水资源精细调度的机制不断健全,也为协同划分国内首个跨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探索跨界饮用水水源联合保护机制奠定了基础。2022年8月,多方联合签署了《加强示范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工作备忘录》。
新变
以往,一些地方会将“傻大黑粗”的粗放型工业放在交界地带。就在一体化示范区成立前,还有当地老百姓说:“你说什么地方最难管?一定是交界的地方,俗称的‘三不管’地带。”比如,以前吴江纺织企业密集分布在太浦河沿岸,原因无他——水运方便,污染嘛,大家一起担着。但这几年,吴江已开展数轮腾退整治,主打低碳循环化的工业园区正拔地而起。有了好的水生态,不仅倒逼着产业升级,也让绿色创新发展成为可能。最新的消息是,1月9日,位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的西岑科创中心项目启动,全面进入开工建设阶段。该项目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东片区为华为青浦研发中心,西片区为西岑科创园区。在华为等高端项目到来之前,这一区域作为生态涵养地,本地人都觉得,这地方只有绿色,很难发展。如今不一样了,紧挨着上海青浦的浙江嘉善基于水生态的改善,于2021年起推出萤火虫回“嘉”主题活动。随着水质改善,游客可以在示范区内的村落住下,带着家人一起划划船、散散步,晚上去看萤火虫。隔壁的吴江汾湖高新区不甘落后,开始在省界边上的元荡村、三好村、东联村打造曲水善湾项目。项目规划对重点村落进行示范化提升,将亲子、度假、创意、集市等农文旅体验功能植入村落,加快发展根植于农业农村、彰显地域特色和生态产品价值的产业体系,将旅游品牌与农业品牌有机结合。2022年,曲水善湾项目建筑单体的春晓·水杉居摘得被誉为建筑界“奥斯卡奖”的Architizer A Awards中专业评审和公众选择两项桂冠。去年12月,沪苏浙生态环境部门与执委会联合印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杨文敏看来,这张“清单”的制定难点并不在其中的禁止事项,因为只需集成以往相关禁止条例即可。更重要的是,这个准入清单并不是要增加限制,而是寻找可推动、可发展的产业,因此鼓励事项和引导事项才是清单的重点和亮点,据了解,其制定也并非只是参考一省一域的需求,而是结合示范区整体进行考虑,其中不少鼓励、引导等正向条款颇具开创性,其目的是尽可能吸引越来越多的绿色发展企业来到示范区。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图片编辑:朱瓅
题图:元荡一角。
来源:作者:任俊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