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爱国主义影片一定要植根于本土文化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充分地感染力,但这种感染力通常只会影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1)

《凯萨里》这部历史片展示了1897年的萨拉加希之战。本片主角是伊沙·辛格士官。他在当时的印度阿富汗边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的沙门山脉的三个要塞之一驻守。因违抗上司命令从宗教分子手中拯救了一名阿富汗姑娘,因而被调到作为信息中转站的萨拉加希要塞。 而阿富汗宗教分子便利用这个借口,想一举夺下三个要塞。而首先进攻的就是作为中转站的萨拉加希要塞。伊沙·辛格士官率领21名锡克教徒组成的排抗击超过1万阿富汗的侵略军,浴血奋战,硬生生地拖延了阿富汗的侵略军的进攻步伐,从而破灭了阿富汗的侵略军一举夺下三个要塞的阴谋,最终,21名勇士全部罹难,壮烈牺牲。这次活动被认为是历史上伟大的背水一战之一。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2)

《凯萨里》这部影片引用了历史题材,并且在片中涉及到了宗教与地域纷争,但其在本质上仍是意识形态宣扬,属于爱国主义宣传范畴,而整部影片也成为了民族主义的产物,带有极其鲜明的宣教效果,与国内的爱国主义战争影片在步调上基本一致,强调了战争年代的牺牲精神,以点代面,进而对整个民族精神进行了赞扬,并且有效地进行了本土化切入,带有极其浓厚的土地性质。在缺点上,二者也趋于雷同,对人物有神化嫌疑,过于强调感性抒情,而忽略了客观的历史梳理,尤其在《凯萨里》这部影片的后半段,竟把一部战争片营造出了科幻风格,不得不说,这很三哥。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3)

在影片《凯萨里》中,锡克教被大量提及,该教流传于印度西北部,属于印度本土宗教,其诞生初期便颇受印度平民喜爱,因其大力反对种姓制度,并且鼓励女性提高社会地位,并在之后的抗击外来侵略者斗争中做出了巨大牺牲,因此这一带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宗教在印度本土极受推崇,甚至成为了勇气和荣耀的代名词。在1839年6月27日,锡克教青年领袖兰季德·辛格逝世,由他6岁的幼子达立普·辛格继位。从此以后,旁遮普动荡了十年,内部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被英国人利用。结果锡克军被英军打得一败涂地,达立普·辛格被俘,并被押送英国。从此英国人开始了对旁遮普地区的统治。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4)

有趣的是,在历史上,影片中所提及的这21位锡克战士隶属于英属印度锡克军团,而袭击他们的是阿富汗抗英部落的战士,真实的历史使得这部爱国主义电影在内容上体现出了一种有趣的反差,英雄虽英勇,并为尊严而战死,但最终,他们仍然是为殖民者而战,去抵御反对殖民的阿富汗部落,而作为反派的阿富汗人民,被描绘成了残忍嗜杀的刽子手,其反殖民者的身份反而被有意地淡化,最终,21位战士被用来当做爱国主义模板,并在当今社会成为了反殖民的宣传工具,但在当时,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带着英属军团的名号,历史和电影的些许偏差带来了缺失感和异样感,使得《凯萨里》的内容展现显得极为片面,也因此展现出了明显地目的性。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5)

《凯萨里》是一部带有典型性的类型影片,这种爱国主义类型片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通常来说,这种类型片只能感动本国受众,其先天地为本国受众赋予了一丝狂热,而外人则会更加冷静克制的去欣赏影片,并逐步发现其中的某些带有历史虚无主义的桥段,对于印度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6)政府来说,这种类型电影可以有效地转移矛盾,并根据政治取向树立国民层面的仇恨对象,方便操控国民情绪,因此可以说,《凯萨里》为印度式爱国提供了别样的仇恨载体,其较强的煽动性,加之印度独特的宗教加成,为这类煽动行为赋予了“神圣”的光环。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7)

另一方面,锡克教是历史上反英殖民统治一个时代标志,在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则四百余锡克人遭到英国当局杀害,致使许多锡克教徒纷纷脱离英国人的控制,参加到圣雄甘地所领导的自由运动中去,各种形式的斗争,此起彼伏。在独立斗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为印度独立作出了贡献。因此,片中信奉锡克教的男主亦成为了爱国主义的符号化身,集各要素于一身,拥有完美的人格,成为了反外来入侵的斗士和宗教的优秀代表,并被糅合成了印度近现代以来的爱国主义标志。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8)

在影片《凯萨里》中,男主拥有一名幻想中的妻子,这为影片提供了女性的在场,但这种表达仍然离不开印度的本土宗教,正如前文所言,锡克教反对种姓制度,并且鼓励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言论,在当时的印度教中甚至流行着残害女婴的传统,因此,女性的在场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性,也使得锡克教成为了正义的化身,《凯萨里》与其说是历史题材类电影,不如说是披着爱国主义外衣的锡克教宣教片,代表着先进性和正面特质的人或精神似乎皆出于锡克教.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9)

《凯萨里》成为了锡克教的视觉“圣经”,为了加强这一点,影片对比式地展现了帕坦人的宗教习俗,以及其教义对女性的压迫,这种对比既直观地体现了印度本国对于提高女性地位的支持态度,又因此得到了女性受众的支持。虽然,在实际上,印度直至今天,在女性解放上仍未获得较大的进步,但电影无疑是社会现实的映射,《凯萨里》理所应当地代表了一种进步的趋势,并将这种趋势成功地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之中。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10)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11)

一影一话 谱人世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 书字可抵愁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12)微信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13)公众号:SuperFlaneur

凯萨里真实历史(凯萨里一部来源于历史的锡克教)(14)公众号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终南影话 电影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