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凶手又双叒叕要道歉了#,截至发稿前,该话题在微博的阅读量已近两亿。短短几天时间里,由赵丽颖、肖央、董子健主演的《谁是凶手》才播了6集,已经公开道歉两次。

第一次是因为海报问题。有网友提出,《谁是凶手》发布的其中一组海报疑似抄袭日剧《Legal High》,两者相似度很高,随后《谁是凶手》官方发布致歉声明,并称将在各传播渠道陆续下线这组海报。

谁是凶手任务(谁是凶手进入迷雾)(1)

第二次则是在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中,有网友发现画面中的墙上贴着宋茜的照片,并质疑剧组使用不当。很快,《谁是凶手》官方再度以致歉回应。

紧接着在今天,又有网友指出,在剧中研讨案件的镜头里,疑似使用了于和伟和王丽坤的同框照,#谁是凶手又双叒叕要道歉了#的话题随之被送上热搜,不过截至目前,官方尚未对此做出回应。

谁是凶手任务(谁是凶手进入迷雾)(2)

谁是凶手任务(谁是凶手进入迷雾)(3)

频繁争议之下,《谁是凶手》目前面临的舆论环境并不乐观。不过,争议往往是伴随着热度而来。猫眼数据显示,《谁是凶手》播出至今,一直位列剧集热度榜TOP3,相关话题也不断登上多平台热搜。而若抛开争议,仅从目前播出的内容来看,《谁是凶手》似乎还是差了点意思。

1

被限制的表达

去年,《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两部剧的播出,在悬疑剧市场掀起新的高潮,前者有火爆全网的“爬山梗”、“死亡童谣”《小白船》,后者则拿下豆瓣9.1的高分。无论是剧集品质还是市场热度,两部剧在国内悬疑剧中都是可以“封神”的作品。

但是,悬疑题材的内容创作经常会涉及到敏感内容,所面临的审查也更为严格,尤其是这类内容受到的市场关注度越来越高,审查也会愈发收紧。比如,《隐秘的角落》在市场引发热议之后,岳父母被张东升推下悬崖、王瑶被杀害等强视觉冲击的镜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删减。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谁是凶手》播出了。

谁是凶手任务(谁是凶手进入迷雾)(4)

就迷雾剧场的播出节奏来说,《谁是凶手》较上一部《致命愿望》之间出现了近一个月的断档期,且该剧在过审一周内便仓促上线,而最终的上线时间与爱奇艺另一部重磅剧《风起洛阳》只隔了4天。

选择这样一个看上去不那么好的时机播出,折射出《谁是凶手》审查过程中的艰难。最终,该剧的播出版本只有16集,相较报审的24集缩窄了三分之一。这也造成了剧中一些剧情剪辑上的跳跃,以及被很多人质疑的台词问题、口型问题,甚至导致剧情逻辑上的不连贯等。

从目前播出的内容来看,剧集开篇,高露饰演的夏金兰被凶手尾随杀害,与她一同居住的小孩夏木(董子健饰成年后)因躲进阁楼而幸免于难,但夏金兰的死不仅导致夏木后来患上心理疾病,更是夏木选择从警的一个重要动因。

然而,在剧集设定中,夏木只是寄养在夏金兰老师家中的学生,两人关系似乎也没有那么亲密,而这是情节删改的结果。从夏金兰的口型来看,她与夏木的原本设定为母子关系。且在原剧本中,夏木是躲在床底下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情节张力更强,对他后来的影响也更具说服力。

同样,相似的情节变动也在剧集其他地方出现。甚至在第六集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字幕,疑似是片方仍在集中筛查,而这显然已经影响到了观众的观剧体验。再加上一些细节上的不严格导致诸多质疑,也让如今的《谁是凶手》深陷“泥潭”。

2

更关注犯罪心理

《谁是凶手》刚播出前两集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有去年迷雾剧场内味儿了。

一方面,《谁是凶手》的片头采用漫画风的形式呈现,且涉及一出童话故事,不少网友还通过片头中的细节分析之后的剧情走向,这些都与《隐秘的角落》异曲同工。

谁是凶手任务(谁是凶手进入迷雾)(5)

另一方面,夏金兰的“死亡微笑”让人看了毛骨悚然,27年的陈年旧案重新被翻开,当年与案件相关的冷小兵(肖央饰)、夏木、沈雨(赵丽颖 饰)被聚在一起,也意味着警方与凶手之间将上演激烈而精妙的周旋。

在这个过程中,《谁是凶手》将着墨重点放在犯罪心理上,夏木常年患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沈雨和她的父亲沈海洋都是心理医生,这样的人物设定也给犯罪心理更多描摹空间。

《谁是凶手》的核心案件“海舟案”中,凶手每次作案时,都会在死者面前放上一个时钟,让死者在麻醉剂和肌松药的作用下,既没有反抗能力,又不得不“微笑”地看着时间流逝,最终死去,其作案手法便侧重于对死者的心理折磨。

谁是凶手任务(谁是凶手进入迷雾)(6)

而在沈雨被夏木跟踪时,更是利用心理医生的优势,针对PTSD的症状,巧妙将其甩掉。同样,在片中目前释出的其他案件中,凶手/嫌疑人也都有着不同的心理问题。

但是,在犯罪心理构建起的悬疑框架之上,剧中的细节填充并不那么让人满意。比如,在剧情已经铺垫过心理医生需要保护病人隐私的前提下,沈雨仍然轻易地从夏木的主治医师那里拿到了他的病历,且那位医生在剧中的设定还是业界权威。

另外,当《谁是凶手》推进到第4集,所有线索便集中指向沈海洋,但“4集破大案”显然不会这么简单,观众也在期待之后的高能反转。然而,就在此时,一个与沈海洋体貌特征高度相似的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剧中,割裂的剧情衔接让人摸不着头脑。

当然,《谁是凶手》目前才只播了6集,当前出现的“坑”可能会被之后的剧情一点点填上,这也是观众最乐于看到的走向。但目前来看,前两集的强节奏之后,《谁是凶手》整体的叙事节奏便逐渐慢下来,这也在无形中放大剧情的瑕疵,而细节上的不尽人意,也使得《谁是凶手》难以复制之前的高口碑。

3

剧场模式还值得期待吗?

《谁是凶手》播出后,豆瓣评分目前落在7.1分,尽管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分数,但相较市场对迷雾剧场的预期还有一段差距。

谁是凶手任务(谁是凶手进入迷雾)(7)

至少到目前为止,今年迷雾剧场还没有出现一部可媲美《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的作品。也是因此,很多人在讨论“原来厉害的不是迷雾剧场,而是紫金陈。”但从行业发展和内容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显然是一个有失偏颇的论调。

剧场模式的优势在于,将单部剧集的影响力集中为品牌的影响力,进而反哺剧场之后播出的剧集。近年来,各大平台都在发力剧场模式也是对这一发展方向的肯定,而就当下来说,迷雾剧场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那个。

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在网剧市场,很多商业合作都在剧集播出之后,随着热度增长而吸引更多品牌方合作。即便是像《隐秘的角落》这样的大爆款,也是在播出后才逐渐释放出商业价值。但在迷雾剧场这个品牌被打响之后,今年多部剧都更早拿到了商业合作,目前播出的《八角亭谜雾》《致命愿望》《谁是凶手》的植入品牌都在6-9个。

谁是凶手任务(谁是凶手进入迷雾)(8)

因此,时至今日,《谁是凶手》走到了迷雾剧场的“中心”,验证了迷雾剧场此前积累的剧场效应光环,也暴露了迷雾剧场尚需完善的不足。

此外,基于剧场模式的多元商业模型也在被持续探索,比如围绕迷雾剧场发起剧本杀大赛;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开展谜雾PARK,还原剧中场景等。基于商业空间的延展,剧场模式也能够更快速地聚集业内优秀创作力量,越来越多大咖进入这条赛道即是如此。

就当下来说,剧场模式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市场也对这一模式仍然抱有期待。但是,维系剧场模式发展的核心在于剧集口碑,在高品质内容持续产出的基础上,汇聚市场关注度和影响力,进而驱动整个剧场内容创作产业链的活跃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保持剧场内容品质的稳定性,是行业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对审查逐渐收紧、“天花板”不断抬高的悬疑剧来说,这条路也会越来越艰难。而在持续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给剧场化发展一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