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Queen)乐队的纪录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最终得以在大陆公映了,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已经超过8000万),要知道之前大陆上映过最高票房的音乐纪录片还是……《五月天的诺亚方舟》,并且才2000万的票房而已。
所以这这么看都是一个让人振奋的消息。
然而,一旦一个东西火一点,就总是会混进来几个牛鬼蛇神,最近也有一帮饭圈的追星女孩开始盯上了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这个“正能量”摇滚明星。
这画风怎么说呢……一言难尽……
首先,非常遗憾地告诉这位追星女孩,佛莱迪·摩克瑞吸毒,而且是“经常吸、吸很多”这样子。
不止在一篇关于皇后主唱的文章里有提到过,佛莱迪·摩克瑞对可卡因情有独钟,甚至于当年他与迈克尔·杰克逊那次彗星撞地球的合作中,两个人分道扬镳也有很大原因是毒品。
当然了,在佛莱迪·摩克瑞自己的说法里,MJ养了一只宠物骆驼并把骆驼带到录音室才是两人闹掰的原因;MJ的说法则听起来似乎不那么“离奇”,可能可信度还更高一点。他说摩克瑞多次吸食可卡因,并且还跑到MJ的客厅里吸毒。
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Freddie Mercury)
你要知道MJ是多么好脾气的一个人,他生气不是因为摩克瑞吸毒,而是他吸太多了(The U.S. star objected to Mercury taking too much cocaine in his living room)。
除了可卡因以外,迷幻药摩克瑞也没少吸过……英国乐坛老大哥艾尔顿·约翰就说过,他曾经和摩克瑞一起飞过一整夜,到第二天中午11点都没缓过劲来。
按照饭圈女孩的“严格要求”来说,这可是妥妥的“偶像失格”呀,啧啧啧~
顺带一提,邦·乔维也绝对不是那么人畜无害的小白兔,事实上在长发金属那一波乐队里,老邦确实跟Axl Rose这种大混子比起来要人模人样得多,但是他可绝对不是什么善茬儿。
其次吧,国内很多人其实都对“摇滚明星(Rock Star)”这个词有误解。
实际上这可并不是“玩摇滚的玩到明星级别”那么简单,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言行夸张,擅长成为人群焦点,而且往往精力无限的角色(是不是略微带点贬义就见仁见智了)。所以你会看到美国媒体把特朗普称呼为一个“摇滚明星”式的总统。
这点上,如果你回顾摇滚乐的黄金年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的朋克,80年代的金属党,这种“摇滚明星”比比皆是。
如果你真的希望粉一个摇滚明星的话,别看《波西米亚狂想曲》了,我推荐一个更合适的片子,正好是前段时间出来的克鲁小丑(Mötley Crüe)乐队的传记片《污垢》,看到这帮逼人是怎么过活的,那就是对“摇滚明星”最恰如其分的注脚。
他们乐队经理的一句话很经典,说很多乐队吸毒乱搞啥的,是因为“他们觉得摇滚明星就该这样,而克鲁小丑乱搞是因为他们是克鲁小丑。”
克鲁小丑(Mötley Crüe)传记片《污垢(The Dirt)》
最后,摇滚乐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正能量”,或者至少没有一个横跨摇滚几十年的所谓“正能量”的概念。
如果你回到60年代,嬉皮士们会跟你一根大麻,分你吃的,然后教你“爱与和平”;但如果你不幸穿越回了70年代,那就只有一帮为非作歹的朋克们冲你喊“都得死”,甚至趁乱扒了你的裤子。
至于80年代呢?欢迎来到纸醉金迷的长发金属时代,克鲁小丑们的酒吧桌子底下甚至永远都钻着个骨肉皮给每个乐队成员提供免费的口角服务。
科特·柯本(Kurt Cobain)
我知道很多人试图给摇滚打上“正能量”的标签,遗憾的是摇滚乐并不是某种值得顶礼膜拜的神龛,这种音乐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它多么“健康”,而是因为不管哪个时代有怎样的主题,摇滚乐永远不曾隐藏真实的内心——即使内心里只有负能量也一样。
就像90年代让人们记住了涅槃和垃圾摇滚的浪潮,但绝不是因为那些边边角角的东西(诸如柯本支持LGBT什么的),柯本的音乐就是关于痛苦的,他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迷茫,刺痛了那个麻木时代最后一根敏感的神经。
相信我,没有几个摇滚明星会出现在第一行
摇滚乐的世界中有绝对善良的存在么?我想说MJ的名字,但是只怕他被媒体所编织的“黑料”那么多,估计依然是入不了饭圈女孩的法眼。
所以,就麻烦各位饭圈女孩们放过“摇滚明星”吧,当你走进他们真实的世界,你会发现他们吸毒、乱交、打架、爆粗、随地大小便、吃蝙蝠、仇视社会、兄弟相残、诅咒别人得艾滋病……各种罪行简直是罄竹难书。
但是,如果你们再长大一点,你会发现根本就没有“偶像”,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光辉面,也一定会有黑暗面,这就像再皎洁的月光,也一定会有“Dark Side Of The Moon”,然而他们会用音乐来传递真实的自我。
而不像是那些人造的偶像,抽烟、谈恋爱都能成为丑闻——你们总有一天会明白,所谓偶像其实都是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