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星期六。郑芙蓉和女儿张姝利用休息日,重回巴东县水布垭镇景家坪村,想看看村民和村里的变化。王德琼是郑芙蓉的帮扶对象,老远就冲她挥手打招呼,见面后紧紧拉着她的手,哽咽地说:“舍不得你,走的时候也没说一声。”

郑芙蓉是州优抚医院党总支副书记,2018年起,她和女儿接续到景家坪村驻村扶贫,母女俩默默奉献,把希望种进田野。

在景家坪村,村民们谈得最多的就是郑芙蓉和张姝母女俩接力扶贫的故事。

记录母女俩日常(母女俩从城里来到山旮旯)(1)

郑芙蓉看望村民,二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他们,有怎样的故事?

倾力帮扶 固本强基

2018年2月22日,春节假期刚刚结束,郑芙蓉和5名“尖刀班”成员一路颠簸来到景家坪村。那心情,就跟当时的天气一样,透着丝丝寒意。

景家坪村位于清江以北,距水布垭集镇10公里。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8户、贫困人口828人,属于深度贫困村。

“环境太差了,要路没路,要水没水,厕所就是茅坑上搭两块木板。”郑芙蓉深知责任重大,带领“尖刀班”成员进村入户,走访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经济能人等。她还在自己联系的组建立微信群,村民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跟她沟通反映。

通过走访摸底、召集屋场会、院子会等方式,“尖刀班”了解到路不平、灯不亮、水不通是制约该村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景家坪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海拔高度从300米到1300米,最远的一组距离村委会虽然只有8公里,但通往一组的公路非常凶险,就像挂在悬崖上一样。“当时坐在车上,心都是悬着的。”

率先解决村民出行问题。经多方协调,州优抚医院支持27万元,整修3.4公里产业路、新建两座“连心桥”,打通了景家坪村至野三关辖区的连接线。村民感激不已,自发给“尖刀班”送锦旗以示感谢。

“尖刀班”与村支“两委”积极争取电力部门支持,新增6台变压器,架设线路1.5公里,解决了183户农户的生产生活用电;实施集中供水项目13个,保障了750人的安全用水,组织群众新建小水池,分散解决了120人饮水问题;州优抚医院投资建设的景家坪村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已投入使用……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产业发展提上议事日程。

景家坪村产业基础薄弱,以玉米、土豆、生猪等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驻村以来,郑芙蓉带领“尖刀班”进村入户,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与村支“两委”共同探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决定根据各片区海拔情况,实行“一主两副、多种经营”产业布局,由低到高分别发展柑橘、猕猴桃、药材产业。

目前,共种植柑橘250亩、猕猴桃680亩、药材500亩。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还注册成立了猕猴桃、蔬菜、中药材种植和土蜜蜂养殖等专业合作社。

同时,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帮扶下,发展光伏电站,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增收问题。2020年,景家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4万元。

路通了,环境改善了,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渐渐地把“尖刀班”干部当成了亲人。

驻村结束,郑芙蓉不忍心跟村民告别,选择了悄悄离开。村民知道后,专门给她打电话,邀请她常回村看看。

“身兼多职” 贴心为民

年过半百的郑芙蓉身体并不好,但自从驻村后,她一刻也没闲过。

刚开始推行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政策时,少数村民不理解、不支持,谭某便是其中之一。

“我在回村委会的路上遇见他,一脸的怒气,骂我是骗子,骗了他的钱。”郑芙蓉苦笑着说,谭某家庭条件不好,本人患病,非常反感要自己掏钱买保险。

郑芙蓉几次上门走访、做工作,不仅帮助谭某走上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还到集镇帮他买药、雕刻私章,终于感化了他。

邓某多年前患上尿毒症,每周都要去恩施做两次透析,家庭条件困难,住房被鉴定为危房,存在安全隐患。

郑芙蓉帮助邓某申请危改资金,帮他申请调高低保标准,还通过州慈善机构为其解决了部分资金。危房改造的手续办下来了,邓某却拿不出启动资金,郑芙蓉又自掏腰包为其先行垫付5000元。房子改造后,居住环境改善了,邓某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邓某的妻子肝脏出了问题,经检查,医生要她去武汉做手术,需要一大笔资金,家里根本拿不出来,几度落泪。郑芙蓉立马联系广东的医生同学,经反复沟通咨询,建议不做手术,采取药物调理,现在恢复得很好。

州优抚医院驻村帮扶景家坪村以来,每年至少到村开展一次精神卫生排查,免费为病人义诊、送药。

30多岁的杨某,父亲去世,大学时出现心理疾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郑芙蓉了解情况后,经常上门给杨某做心理辅导,还从恩施给她带药,用实际行动关心她、温暖她,给予她生活的力量和勇气。经过治疗,杨某的病情大为缓解,如今已回归正常生活,不仅考了驾照,还外出打工去了。

“郑芙蓉在村里‘身兼多职’,份内、份外的事她都尽己所能,是村民的贴心人。”景家坪村党支部书记卢安说。

2018年,郑芙蓉被评为巴东县优秀扶贫干部。

一家四口 接续驻村

记录母女俩日常(母女俩从城里来到山旮旯)(2)

张姝和母亲郑芙蓉在村里的连心桥合影

张姝和母亲郑芙蓉同在州优抚医院工作,2018年6月,被派往景家坪村整理扶贫档案,因工作需要,她选择留下来,成为驻村“尖刀班”的一员。

“我从小在城里长大,但性格像男孩子,‘打得粗’。”张姝笑着说。

郑芙蓉和丈夫张光纯都是老党员,张姝从小耳濡目染,以父母为榜样,养成了不怕吃苦的作风。在母亲的引导下,张姝很快融入农村生活,掌握了与村民交流的方式。

驻村的日子很累,但也很充实。最忙的时候,张姝连续三天加班至凌晨4点。在驻村的日子里,遇到过很多事,也成为她心里无法抹去的记忆。

有一次,张姝和“尖刀班”成员陈瑞前往四组给帮扶对象送生活物资,开车要经过一段悬崖上的盘山公路,途中下起小雨,路面湿滑,非常危险。

“陈瑞让我下车,说等他把车安全开过去后再让我上车。”说起这段经历,张姝的声音微微发抖。当时,她并没有下车,而是陪着陈瑞一起小心翼翼地开过了危险路段。

“好几次,母女俩半夜都还在入户。”村民告诉记者。

记录母女俩日常(母女俩从城里来到山旮旯)(3)

张姝在整理农家书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9年,张姝被评为水布垭镇帮扶干部榜样。

驻村期间,张姝经人介绍和在州城上班的丈夫刘伟认识了,两人异地,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系,感觉像“网恋”。

2019年3月,刘伟受单位选派到恩施市太阳河乡柑树垭村扶贫。这以后,两人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

婚后第五天,两人便分赴各自的帮扶村,周末才回家,有时候忙起来,周末都回不了家。

前不久,张姝的父亲张光纯也被单位派往利川市忠路镇凤凰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如今,郑芙蓉和张姝已完成驻村扶贫工作任务,重返工作岗位,但张光纯和刘伟还继续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

家是一湾清泉,国是一条大河。小家大国,最温暖的亲情,连接着中国梦的憧憬。

重访景家坪村,只见白云簇拥,青山环绕,清澈的小溪静静流淌。一条条产业路如飞舞的丝带在村庄间环绕伸展,田间地头,不少村民正在猕猴桃田里忙碌着;村里的山货正通过电商平台飞入千家万户……

看着越来越多村民勤劳致富,过上好日子,郑芙蓉不禁自豪地说:“我是党员,能参与驻村帮扶工作是我们一家四口最大的荣幸!”

全媒体记者谭琼辉

来源: 恩施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