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因病抢救无效去世。

一直守在旁边的张宝忠得知噩耗后失声痛哭,劝都劝不住。邓小平妻子卓琳流着泪跟周围人说,“让他哭吧,一辈子了,他跟了老爷子一辈子了.......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1)

图丨邓小平

张宝忠是谁

张宝忠,1934年出生于黑龙江,4岁时母亲病逝,6岁时父亲病逝,失去双亲的他,只能跟着姐姐姐夫生活。

1941年,张宝忠的姐夫被日本人抓去当了劳工,此时只有7岁的他,为了填饱肚子,选择去地主家帮忙做事讨口饭吃。

在此过程中,张宝忠遇到一户好心的地主,对方会在他干完活之后,教他一些简单的学识和珠算。

1947年后,张宝忠因为这点“文化”,成了穷人里的秀才,当起了账房先生。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2)

图丨华北解放

1949年全国解放后,张宝忠终于等到了进学堂的机会,儿时的苦难经历,让他死命地抓住这个能够学习,能够出人头地的机会。

毕业之后,张宝忠被分配到大兴安岭林业局工作。就在报道的前一天,他的班主任找到他,跟他说沈阳有单位过来招人。

张宝忠不明所以,班主任看到他疑惑的神情,给他解释道,“沈阳是大城市,如果你想去,我可以将之前分配你去林业局的事情调整一下。”

张宝忠听明白了,他兴高采烈地向班主任道了谢。不久之后,他来到了沈阳交际处工作。

墙壁上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袖的照片,闲暇之余,几个小伙子会坐在一起畅想未来,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为这些大人物服务。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3)

图丨中南海

很快,理想成了现实。1953年9月,公安部的工作人员来沈阳交际处为中南海警卫局服务处挑选优秀的服务生,这批青年如愿以偿,进入中南海参加了培训。

培训结束后,大家都被分配到国家领导人身边工作,只有张宝忠没有,他被安排去处理其他事情。

一年后,张宝忠才被分配到邓小平身边工作,这一年,他20岁。

刚去邓小平身边的时候,张宝忠只是一名卫士,平时负责一些生活和内务上的事情。

那时候,他对邓小平了解不多,加上邓小平话不多,看上去比较严肃,这就导致张宝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邓小平有种怕怕的感觉。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4)

图丨邓小平一家

卓琳性格就比较爽朗和蔼,她还看出张宝忠很怕邓小平,特意找到他安慰他,

“你不必这么害怕首长的,只要和他相处一段时间后,你就会发现,他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会严肃,平时还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人。”

在卓琳的指点下,张宝忠渐渐摸清了邓小平的脾气,他不再像之前一样唯唯诺诺,在很多小事上,张宝忠也敢主动关心邓小平了,不过,也仅限于小事。

“小平同志在工作上极其严肃,谁也不能打扰他,有时候别人帮他把水倒上了,他都不及时喝,只有提醒一下,他才喝。如果他不喝,也不吭气,这时候就不能再说了,不然打扰到他工作,他就会不高兴。不过时间长了,好像形成规律了,我胆子也大了,有时候到了他必须喝水的时候,我就会强制要求他喝,那时候他什么也不说,但会将水全部喝完。”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5)

图丨张宝忠(右三)

1960年,聪颖勤快的张宝忠从卫士被转为警卫,成为警卫后,张宝忠就不能只管生活小事了,邓小平外出视察,张宝忠都要陪同。

为了保护好邓小平,张宝忠特意去做了很长时间的安保训练,以便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可是,真正跟着邓小平出了门,张宝忠才发现自己要做的不止是安保。因为邓小平平时出门不爱带人,要带也只带一个,所以,张宝忠这个警卫,还要兼职通信员和秘书。

这对没读过几年书的张宝忠可是一件难事,以前简单地拨拨算盘珠子,张宝忠还算勉强胜任,做秘书,张宝忠可没法糊弄。

他只能加班加点“补课学习”,把自己不行的努力赶上。有时候,张宝忠遇到迷茫困惑时会去找卓琳聊聊,卓琳总是很有耐心地为他解决烦恼,完全把他当了自家人。

1978年,卓琳送给张宝忠一台照相机,自此,张宝忠迷上摄影,也多兼任了摄影师一职。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6)

图丨卓琳

“不能妨碍群众”

跟邓小平外出,有一件让张宝忠非常头疼的事情,那就是邓小平不愿跟群众保持距离,这就给安保工作带去了很多难度。

1977年后,邓小平频繁去到地方视察。每到一处去,张宝忠都要先和当地的公安取得联系,以保证邓小平在视察期间的绝对安全。

担心对方在警卫工作上有什么疏忽,张宝忠每次都会在细节上给出很多指示,这就导致了邓小平被“太过保护”。

1992年,邓小平南巡到达广州,到了广州后,邓小平心血来潮,突然提出想要到广州的经济中心逛一逛。

因为是临时起意,张宝忠没能提前安排,他只能用大巴车将邓小平参观的地方围起来。

一切准备就绪后,张宝忠才通知邓小平前来,邓小平坐着车过来后,一看是这种架势,脸上当即显出不高兴的神色。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7)

图丨孙勇

随行的中央警卫局警卫团长孙勇看出了邓小平的不快,他找到张宝忠,

“这样不好,你赶紧让人把这些车开走,首长一向是要接触群众的,首长也喜欢跟群众说话,咱们整天在首长身边,觉得见首长这事很平常,可群众们又不像我们一样每天都能见到,好不容易见一次,咱们可不能阻止。”

孙勇说完,张宝忠才好像如梦初醒,他满脑子考虑的,全都是如何保护邓小平,却忽略了邓小平本人及群众的感受。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张宝忠赶紧叫人把大巴车移走。没有车辆的阻挡,群众马上将邓小平和随行人员围了起来,又是鼓掌又是欢呼,欢迎邓小平的到来。

邓小平非常开心,脸上一直挂着和蔼的笑容,他跟围在旁边的群众交谈,朴素的好像邻居家的长者。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8)

图丨邓小平

张宝忠看到这一幕,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做法是多么狭隘。对于自己的工作来说,最难的并不是如何保证邓小平的安全,而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使邓小平脱离群众,才是自己真正要做到的地方。

这时候,张宝忠突然想起了1977年的一件事。那一年,邓小平一家搬到了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粮库胡同的一户院子里。

院子是两进的院子,邓小平一家住在里面的院子里,工作人员住在外边的院子里。

搬到这里以后,邓小平多次跟身边的工作人员强调过,不要打扰周围群众的生活,有一次,他还专门找到张宝忠,

“张宝忠啊,咱们住在这里千万不能妨碍群众啊,他们要是修房子、上房,你们也不要妨碍他们。还有一点,对于门口来往的人也都不许妨碍。”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9)

图丨张宝忠

后来,中央给邓小平配了两辆车,邓小平不解,问张宝忠,“为什么会有两辆车?”

张宝忠诚实地回答,“这是中央按规定批给您的两辆车,其中一辆是警卫车。”

邓小平听到这个答案后,生气了,“搞这么多车干什么?这样做是要脱离群众的!”

张宝忠赶紧将邓小平的话上报给孙勇,在邓小平的据理力争下,中央只好同意,在北京的时候,后面只跟着一辆车。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有一次快要下雨了,附近一户人家的房子有些破了,为了不漏雨,那家人忙里忙外的“补漏”。

邓小平当时正在院里散步,看到这样的场景,二话不说,拿起工具就上了房,帮着那户人家修起了房顶。

大家提醒他要注意身体,他轻描淡写地说,“要下雨了,再不补好,他家就要漏雨了。”

想到这里,张宝忠满心愧疚,邓小平从没变过,自己在他身边这么久了,却这么晚才想明白这个问题。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10)

图丨邓小平

邓小平逝世后

1989年9月,邓小平经过认真思考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退休。11月,他的申请被正式批准。

那一天回家的路上,邓小平兴高采烈地跟张宝忠说,“张宝忠,我这回是老百姓了,我要去逛百货大楼!”

不过因为安全问题,邓小平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直到1991年。

那一天还是正月十五,晚上打烊之前,张宝忠陪着邓小平来到上海的一家百货公司。

邓小平特别高兴,来到一家卖铅笔的柜台前,说想给孩子们卖几支铅笔回去。

结果,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个带钱的都没有,最后,还是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吴邦国掏了10元钱付了账。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11)

图丨邓小平

退休后,邓小平过上了不参政的闲散生活,除了读读报、听听戏,邓小平也开始了身体锻炼。

他每天早晚各散步一次,雷打不动,还自己编了套健身操,这套健身操从头到脚,从上到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运动。

已经八九十岁的老人,基本不需要人扶,只是做蹲起动作的时候,偶尔需要扶一下。

在所有人都觉得邓小平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时候,1994年,他的身体出现了一些不如意的病症。

他的手会不断地颤抖,体力也严重下降,不得已,他停止了他已坚持数十年的晨晚散步。

在中央政治局的关怀下,解放军总医院组成了一支专家小组为邓小平做了诊治:邓小平没有一般的老年疾病,影响他的只有帕金森。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12)

图丨电视剧《邓小平》

1996年12月12日清晨,邓小平突发呼吸困难,被送入解放军总医院。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邓小平的病情暂时得到缓解。

1997年元旦,邓小平甚至能够自己拿筷子进餐了,那天中午,他精神不错,还看了会儿电视,电视里正在播的,正好是电视剧《邓小平》。

看到扮演自己的演员出场,邓小平还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1997年2月,邓小平病情再次恶化,专家小组向党中央报告了邓小平病情加重的情况。

那段日子,家人和医生经常问邓小平有什么想说的,每次他都不回答,直到有一天,他在听完询问后,淡淡地说,“该说的都说过了”。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13)

图丨邓小平和医生合照

2月5日,距离过年只剩下三天,这一天,邓小平精神还不错,大家都挺高兴,以为这是好的征兆。

可是,两天以后,邓小平开始发烧,病情反反复复。

2月8日,阴历大年三十,在阖家团圆的日子里,邓小平的家人,还有全部工作人员自愿留在医院。

除夕夜,张宝忠将大家召集在一起,向医护人员表达了感谢,大家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语,心里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医院特意安排了厨师,为大家做了年夜饭,张宝忠站起身说,“过年了,咱们今天一起陪首长过年,希望咱们医务界,能够在新的一年创造奇迹.......”

说着说着,张宝忠泣不成声,他所期待的奇迹,从理性上来说,是很难实现的,这是在场所有人都清楚的。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14)

图丨邓小平逝世

2月19日,邓小平病逝,奇迹没有出现。

当众人将邓小平的遗体放入冰柜的时候,张宝忠突然情绪崩溃,嚎啕大哭。卓琳流着泪跟大家说,“让他哭吧,一辈子了,他跟了老爷子一辈子了.......”

随后,中央同意了卓琳提出的有关邓小平“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捐赠眼角膜;把骨灰撒入大海”的遗愿。

3月2日,邓小平的遗体在八宝山火化的时候,卓琳将张宝忠叫到跟前,“张宝忠,你跟了首长一辈子了,你和邓楠移放首长骨灰吧。”

北京西郊机场,一架银色的专机缓缓起飞,当张宝忠将邓小平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瞬间,他才真正意识到了邓小平的离开。

(妻子卓琳指示张宝忠)(15)

图丨卓琳、邓小平

邓小平离开后,张宝忠按照卓琳的意思,留下来又待了几年。后来,他开始致力于整理邓小平的文物、照片、图书等。

2010年6月,邓小平的家乡四川广安举行捐赠仪式。得知此事后,已经76岁的张宝忠亲自出席了这次捐赠仪式。

仪式上,他将自己多年来精心整理的有关邓小平的一切图书资料全部捐赠给了广安人民。

,